您的当前位置:

“经营管理编”是专业志的“脏腑”

“经营管理编”是专业志的“脏腑”


作者:楼芹
专业志中如何设“经营管理编”我们曾有过争议。经过多次讨论,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各行各业的变革与发展,都受总方针总政策的制约与影响,这是经
营管理中的一般规律;而各行各业的变革和发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大跃进”年代普
遍实行的“政企合一”。工业系统与农业系统中的“政企合一”,无论形式和内涵都大不一
样,国营农场则既不同于工业,也不同于农村人民公社。它几经分合,曾出现过地区性的“
大联社”(虎饶县与牡丹江农垦局合署),县联社(友谊县与友谊农场合署,萝北县与萝北总场
合署),乡联社(部分乡社并入农场)等等。不写清楚这些特点,就难于说清农垦小社会的演进
和发展,也难于辨析“政企合一”与“政企分离”之间的利弊。由此可见,一般和特殊反映
了事物的全貌。对于专业志来说,写出各自的特殊性尤为重要。
经过编撰实践,进一步体会到,“经营管理”在专业志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少有如下三点
:1.总览全志,贯通脉络。志稿以横排竖写进行编纂,横陈现状只是各个行业的断面。即使
纵述进程,也是各个行业的演进过程,缺乏相互联系的综述。“经营管理”编立足于全企业
的宏观大势,从领导体制、经营方针、经济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总览全志,把各个断面有
机地联系起来,贯通脉络。2.探索规律,彰明因果。“经营管理”编在党的总方针指导下,
密切联系本专业的特点,详细记述在贯彻执行中的利弊,反映从原则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
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探索规律,彰明因果的目。3.突出管理专业,分清职、责、权、利的复
杂关系。企业中的计、统、财、劳、物是实行企业管理的专业部门,不同于直接从事生产经
营活动的部门。如果把这些管理专业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等同地排列章节,既割弃了管理
专业的特点,也抹煞了它们在宏观上对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把这些管理专业列入“经营
管理编”,则不仅突出了管理专业的作用,而且对人、财、物和职、责、权、利这些企业组
合中的基本要点,也便于分析比较,从历史演进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总之,我们认为“经营
管理编”是专业志的“脏腑”,不可或缺,应该写好。
“经营管理编”的基本内容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是全国闻名的大型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企业。自1947—1985年(志稿断
限),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包括“左”倾思潮干扰下的几次挫折)和改革振兴期。改进和提
高经营管理水平,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1949年建国前后的几年,国营农场主要为实现由
战时供给制向企业化转变,而后又致力于以包、定、奖为中心的责任制。为实现“投资少,
收效大,不与民争地”的总目标,领导体制、经营方针、经济结构、管理制度都做了多次变
革。为此,我们在“经营方针”编中,分别设立领导(管理)体制、经营方针与产业结构、所
有制结构、经济责任制、专业管理和经营状况等六章十八节。从记述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入手
,运用综合性的数据图表,比较全面地、集中地呈现国营农场经济的历史和现状。
在领导(管理)体制中,着重介绍初创期中,由“多头领导”(机关、部队、学校谁建谁领
导),到“分口领导”(五十年代形成中央直属垦区、省属垦区、劳改农场),其间又几经分合
,直到1976年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实现了全省国营农场领导体制的大统一。管理体制方面
,则着重介绍生产队(作业区)、分场、总场三级制的演进。友谊农场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
营农场建设,在引进、消化、吸收苏联办场经验的同时,初步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场经
验,并为大规模开垦建场开拓了道路。
经营方针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国营农场由单一经营种植业,注重粮食生产到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主要受制于党和国家的总方针。进入八十年代,在
调整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指导下,国营农场不仅迅速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与林牧
副渔),而且很快出现农、工、商、运、建、服全面振兴的势头。产业结构的调整,又直接关
系着投资、产出、分配比重的变更,成了牵动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所有制结构,实际上是
通过经济活动反映社会动态。尽管全民所有制一直是国营农场经济的绝对主体,随着开放改
革政策的深入,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并且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经济生活。
经济责任制是国营农场实行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从早期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包、定、奖
责任制,到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经济责任制以及家庭农场经济责任制。全面反映国营农场
内部的人、财、物和职、责、权、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不断调整,表现为领导机关对
下属的“放权松绑”,实现民主化管理的过程。
专业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管理和物资管理。这是国营农场各级领导
机关经营管理的支柱。在国家的总方针、总政策指导下,国营农场长期实行集权型的计划管
理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强调指令性指标,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资金国拨,物
资统配,产品统销,盈亏统支统收,企业对经营好坏,无经济责任。所以,国营农场的经济
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国家与农场的关系,农场与职工的关系展开的,实际上也是经营方式
的改革,主要是扩大农场自主权,使农场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
者。为表明不同时期的管理效能,各专业都简述了各自的发展进程。通过进程可以具体地看
到不同时期实行不同方针、政策的成功与失败。以计划管理为例,其中记述了“大跃进”和
兵团“准军事制”两次计划失控的教训。1958年实行“集权型计划管理”体制,从上到下逐
级下达计划指标,下级按指标要求编制计划。在“压力变动力”的思想指导下,层层加码,
称“跃进计划”。结果使人、财、物的缺口越来越大。1968年兵团实行“准军事制”,曾一
度纳入沈阳军区的计划之内。生产计划指标以“跨黄河、过长江”等政治指标代替,以军事
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管理,结果普遍出现了“四超”(超建、超购、超支、超编),基本建设严
重失控,有钱就花,专款不能专用,出现巨额亏损。综上所述,如果说“经营管理”中记述
体制、方针、结构是宏观方面的综合分析,那么“专业管理”中记述进程和业务范围,则从
微观方面验证了体制、方针、结构的效应。两者结合,就较全面地探索了规律,彰明了因果。
经营状况,主要运用数据图表,横向展示国营农场经济结构中的各个断面,同时又纵向
表述历史发展进程。通过数据的纵横比较,可以了解国营农场主要经济因素的构成,及其历
史和现状。既有存史的意义,也有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供例证的现实意义。
编撰“经营管理编”的几点感受
编撰经营管理编,我们直接感到有三大难题。可以说,整个编撰过程,都是围绕着解决
难题进行的。
难题之一是:“经营管理编”涉及整个经济活动的组织、运行和发展,是鸟瞰式的文章
,既要总览全志,又要严格遵循省志行文规范。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却不能多加议论,
只能让事实说话。为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多次试写,才逐步明确要充分运用文档资料。包括
各级领导机关的通知、指示、决议、总结和调查报告。把各个不同时期的文档资料分段汇集
在一起,逐个摘抄,按编目提纲编成资料索引;与此同时,更广泛地从农场志中查阅资料,
用以论证上级的通知、指示、决议、报告在基层的反响。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拟定编写纲目
再进行试写。在试写中要注意避免资料的前后重复,尽量引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和论证。比如
经营方针是企业经营的总纲。国营农场长期以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但又
长期得不到全面贯彻。其中又不乏成功的先例。八五一一农场多打粮多养牛,牛多粪多,粪
多地肥,地肥粮多,牛多奶多,促进了以乳品为中心的食品工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克
山农场营造田间林带,造成小气候,粮豆年年增产。这些成功的经验直到八十年代才得到推
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也得到全面贯彻,并有新的发展。我们在写这些典型事
例的时候,原则地点明各种制约因素,这样就把方针写得比较活泼了!
难题之二是:“经营管理编”涉及面广,而且有许多理论性问题,编辑人员受知识水平
的局限,感到十分棘手。我们在主编的指导下,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从头学起。为掌握一
些经济理论的基本知识,我们翻阅了《农业经济词典》《经济词典》等工具书,把有关词条
逐条细读,尽量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捉摸不透的地方,再向专家们请教。在编撰中不闭门造
车,从拟定编目到完成一次试写,都广泛听取专业部门和专家、顾问们的意见,反复修改,
真正做到“众手成志”。在最早设编时,我们拟定为“经济管理”,通过学习和请教,认识
到“经济管理”的范围宽广,涉及到一切经济活动领域,其中包涵金融、税务等属外系统。
经过反复讨论斟酌,最后确定为“经营管理”。又如“经济结构”,同样涉及面宽,难于面
面俱到,最后选定了与本企业关系密切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两个“经济结构”
中的分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也突出了本企业的特点。
难题之三是:遇到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至今尚无统一认识。有些现实问题,经过
一段时间实践,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异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处理历
史遗留问题的准则,但它只在原则问题上作出规定。具体问题如何具体对待,直接关系着编
辑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比如国营农场大发展时期实行的“五边方针”(边开荒、边生
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我们曾专门组织老干部讨论,多数持否定态度,如果单纯以
经济效益来说,确属弊多于利;但以政治和如今三江平原上国营农场群的规模来看,应该肯
定是在“五边方针”指导下形成的。要是当年以王震将军为代表的领导人没有无畏的胆略和
大胆的决策,动员数十万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向荒原进军,形成今天的规模也是困难的。为
此,我们对此作了客观的记述:“五边方针”意图在国家资金不足,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使
国营农场得到“大发展”、“大跃进”。但是,由于着重强调了农场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
视了勘测、规划、设计,因此,当时牡丹江农垦局所属的农场,出现了经营规模过大,不少
场队设置不当的现象,使农场建设长期得不到定型,给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一定困难(在调整中
不得不撤掉一个农场,38个生产队,废弃耕地260万亩,占当时牡丹江垦区开荒累计面积的4
1%)。其它地区的农场,也有类似情况。我们认为这样记述比较具体,也符合实际。关于“家
庭农场”,因志稿断限期(1985年)正值“家庭农场”初兴,普遍缺乏认识。经过三五年实践
,等到志稿成文时,各种议论都出来了。经过慎重研究,我们还是遵循志稿规范所要求的,
只记述当时家庭农场的发展大势,不加任何评述。把断限以后的各种议论,作为资料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