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论自然地理在史志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自然地理在史志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赵庆才
自然地理是各种地方志反映地方特点的主体篇章之一,是我们编写农垦史志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重要内容。
回顾历史,使我们看到,历代史志中都设有“自然地理”的篇目。《山海经》和《管子
·地理志》等,为两千年来地理志提供了范例。在二十四史中,有十六部记有地理志。1938
年黎锦熙在《方志今议》中例举的城固旧志,就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地质、气候、地形、水文
、土壤、生物的章节。刘光禄在《中国方志学概要》中说:“志书除记述社会现象外,关于
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等等)也是其主要内容。”当今的《台安县志》、《如东县志》中,
也都设有“自然环境”、“自然概貌”,有的工厂、企业史志中也不疏漏此项,如齐齐哈尔
第二机床厂、山河屯林业局志稿,也在史志之首列上地理位置、气候等章节,加以阐述。可
见,编写好自然地理篇章,是我们对历史文献的继承,也是纪实求真的百科一目。
董一博同志在全国北片十三省县志稿评议会上指出:“‘地方志’顾名思义是‘记地方
’,怎么好没有地理志呢?地理志,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景观,而且要寻找其演变与
开发的规律,以进一步说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及其特点,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这个地区的地
理环境的演化过程,除自然和政治的关系外,它往往和当地的经济开发相联系的。”①
按照这一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旧范畴的框框,持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
纂新的自然地理篇章。
“自然地理”乃属地理志中历史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四者之一。我们
所以强调“自然地理”,主要考虑它是农垦志的主要特征之一,加之垦区开发时间较短,一
般只有二十五至三十五年的历史,历史地理中有的内容不易考证,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
内容又可在其他篇章反映,不必面面具到或一刀切。而“自然地理”则可独设篇章,同时可
将其他三个方面的有关内容,在这一篇章中列目,以利创新,不拘一格。
在史志中,编写“自然地理”篇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四个现代化和长远建设服务。利用所提供的自然地理资料,使我们垦区各级领
导和工作人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掌握好本管局、本农场的实际情况
,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和具体措施,把长远建设目标落到实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第二,为经济改革服务。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开拓前进。使被开垦的“北大荒”,建
设成为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更高的商品粮基地。
第三,为科学技术服务。“自然地理中,地形、气候诸要素得以经纬仪寒暑测定者无论
;即人文地理亦何尝不可以科学方法治之。”②试以我们各管局、农牧场而论,其科学种田
方法、科学管理水平差异很大。如何依靠和正确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资源,改变单一的
经营结构,建立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必然导致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
第四,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乡土教材,有利于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思
想教育。
虽然我们垦区的历史时间较短,但编写“自然地理”篇章的条件具备,其有利因素主要
是:(1)有历史资料可查。从当地县志及档案资料中,可查到建场前的历史资料;(2)有原始
资料可取。建场时土地勘测、土壤化验、规划设计等,成为不可缺少的珍贵材料;(3)有现实
资料可用。各局、场均有多年来积累的资料,只要认真选择,便可占有反映客观的真实情况
、精确的数据,为我所用。
自然地理的内容很广,在篇目设置上,大体可分为: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
植物;山脉、河流、水质;矿藏、动物、特产;气候、灾害性天气、震情反映等。要视其史
志体例而定,可设篇,可设章,亦可设若干节,不能一概而论。
在“自然地理”篇章的写法上,要体例得当,详略得体,写出对农、林、牧、工、副、
渔各业的作用,反映规律,以资借鉴。要在反映本地区、本场的特点上下功夫。我们结合九
三垦区特点,在《九三农垦志》中,设立了“自然地理篇”,内分六章二十二节。这些内容
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了九三垦区的特点:
一是从选择资料中找出特点。从《嫩江县志》、建场设计规划、现有资料(包括论文)中
,查找出记载这里得天独厚的黑钙土,黑土层最厚地方达两米,成为全国和黑龙江省的黑土
地带,是麦豆的主产区之一。因此,重点编写了土地资源,土壤结构,耕地土壤类型和理化
性质。
二是从篇目设置上体现特点。根据自然地理在史志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农场史志的特
点,我们设置了地形、地貌、水源、各类自然资源、农业经济作物名录、气候六章。这些都
反映了九三垦区的自然特点,如在水源一章中,分述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质。把
我们垦区成井情况列了明细表,每场选择两个例证,证明平均成井需要80—120 米,才能使
地下水保证需要,并绘制了水资源图,做到文、表、图并茂。
三是从内容记述上反映特点。我们在二十二个小节中,每节都围绕国营农场生产活动,
去选择内容。看出本地“一山水,二草原,三分林地四分田,尚可开垦五十万(亩)”的山水
林田占地比例结构;“春旱秋涝雨水大,灾害间隔四五年,减产不绝产”的自然灾害特点。
还专设了九三垦区植物名录、自然风光,使我们垦区自然特点更加明了。
四是从相互比较中看出特点。九三垦区与嫩江垦区、北安垦区相近,在矿产资源上,比
嫩江垦区品种多,有煤、金、大理石、玛瑙等;在河流,水资源上,水质比北安局好,河流
比嫩江局多;地貌以丘陵漫岗为多,与建三江和红兴隆局以平原为多,成为反比。与嫩江县
相比,耕地面积占全县的70%。这样纵横相比,特点也明显了。
总之,编写自然地理的内容,既不能沿袭过去的作法,重蹈前人之失,又要坚持实事求
是,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的观点,完成农垦史志之使命。
注:①《黑龙江史志》1984年专辑第20—21页;
②朱士嘉《中国地方志浅说》,《文献》杂志197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