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主线 突出特点 实事求是
把握主线 突出特点 实事求是
作者:穗平 史杰
编纂《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以下简称《国营农场志》),历时十载七易其稿,于
1992年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营农场志》共6篇32章70万字,116幅照片。全书
紧紧把握国营农场的特点,以翔实的材料,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国营农场群艰苦创业的发展历
程和几代拓荒者的精神风貌,为弘扬北大荒精神提供了历史的碑记。
一、把握主线 深化专业志的主题
黑龙江垦区自1947年开发创建以来,历经沧桑,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回顾北大荒
的历史,几代垦荒者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重重困难,把这片
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变成美丽富绕的北大仓,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奇迹般的贡献
。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垦荒者们也磨炼提高了自己,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顾
全大局,无私奉献,勇于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它是垦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
承南泥湾精神,发扬解放军光荣传统,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一种政治
觉悟、精神境界、道德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北大荒精神是垦区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
,是垦区得以凝聚、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精神能源,是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抵御腐朽
作风侵袭,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农场总局史志办的同志,作为北大荒人
写北大荒的历史,对北大荒精神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当然不会低估。清醒地认识到,它理
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国营农场志》的主题,一条主线贯通全篇。
然而,《国营农场志》作为一部专业志,不能设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篇章,这对
明确地体现主题显然带来很大难度。怎么办呢?我们在编纂实践中,通过研究和探索,采取
了两点做法,较好地实现了我们的愿望。
一是善于记述,点面结合。记述,是志书行文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记述中,我们努力做
到点面结合,寓思想于事实之中,把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一道去写,使二者水乳
交融,揉为一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第一篇“开荒建场”。在写到开发建设友谊农场
的艰苦时,我们是这样记述的:“……集贤县三道岗荒原气温已达零下30度。(垦荒队员们)
从勘测镜里寻找在寒风中摇摆的测旗,眼睛被寒风吹出了热泪,在睫毛上结成一串冰珠。脸
被冻白,手被冰僵,做记录的铅笔顺手掉在雪地上。为了探求土壤资料,他们刨开冻土,光
着手一层层地削取土样,不停地一处处打钻。手拿铁器像针扎一样疼,稍有不慎就会粘下一
层皮来……”这一段选择典型事例的生动具体地记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虽不直言其苦,
但创业之艰苦尽在字里行间溢出。像这样点面结合的记述,全书比较多。比如写人拉犁,说
“绳索把肩膀勒得红肿”;写踏荒,说“荆棘把手脚划得一道道血印”;写蚊子之多,说“
随手一拍满把是血”,等等。由于我们采取了这样的记述方法,把专业进程的“面”和典型
事例的“点”结合起来,把事和人及人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书通篇显现出北大荒精
神的光芒。
二是以事系人,展现群体风貌。北大荒精神不是个别人物的思想作风和精神境界,它广
泛地存在于北大荒人这个群体之中。它是垦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规范。《国营
农场志》在不设人物篇的情况下,怎样能从专业进程的记述中更充分地体现出北大荒精神呢
?我们找到了“以事系人”这条有效途径。在志书编写中,力求做到“有事就有人,见人就
见思想”。据初步统计,全书共6篇32章121节,以事系人共“系”361人,平均每节“系”3
人。其中有的人被多次“系入”,这样,全书虽无人物篇,但通篇充分表现了人的活动。
以事系人,不同于人物志中的传记和表录,它的特点是零活、具体、面宽,且不受“生
不立传”的制约。我们这部志书所系的人物中,有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战士;有南泥湾开荒生
产中的功臣;有革命烈士,也有残废军人;有劳动模范,也有普通工人;有科技工作者,也
有一般干部,但更多的是普通转业官兵、知识分子、支边青年、城市知青,还有普通群众、
家属、掏粪女工等等。我们以事系人的原则,并不以职务高低、资历深浅、能力大小为标准
,而是完全以事迹为依据。不论是谁,只要他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作出过一定贡献,能体
现出北大荒精神,可以是轰轰烈烈的惊人伟迹,也可以是平平常常小事。这样做,在志书中
较充分地树起了北大荒人的群体形象,使北大荒精神有了活生生的载体,充满了活力。志书
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农场总局党委把这部志书列为弘扬北大荒精神,进行传统
教育的教材之一。
二、突出特点 增强专业志的色彩
体现特点,是保证志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编史修志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在《国营
农场志》的编写中,我们力求体现黑龙江国营农场的“四大”,即大荒原、大机械、大农场
群、大商品粮基地。
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荒凉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有一首歌谣唱道:“北大荒,真荒凉,
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这种荒凉景象,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聂绀弩在《北
大荒歌》中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大烟炮
,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这一派凄凉景象正是当年北大荒的真实写照。
北大荒的垦殖,大约可以追溯到辽金乃至秦汉时期。但是历代统治者,均以最后的失败
而告终。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才改造了这块土地,建起一座历史的丰碑。它的开发,
不仅远胜于长江三角洲的规模和难度,就是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美国西部的开发相比,也
毫不逊色。如今黑龙江垦区已拥有3000万亩耕地,70万职工,160万人口,9个管理局,101个
国营农场,沿边境地区东西横跨近千公里,遍布全省48个市县。有拖拉机2.5万台,联合收割
机1.3万台,春种、夏管、秋收、冬储基本实现全部机械化,是全国农垦系统机械化程度最高
、水平最先进的。其中洪河、二道河等农场完全是美国进口的现代化机械装备。垦区开发40
多年来累计上交商品粮300亿公斤以及大量畜产品和工副业产品,商品率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粮豆总产和上交均占全国农垦系统一半还多。这“四大”的特点,是黑龙江垦区所独有的优
势。
我们在《国营农场志》的编纂中,紧紧抓住这四大优势作文章。无论是内容铺陈、材料
组织,还是文字表达、谋篇布局等等,都是围绕“四大”的特点进行的。记述了以全民所有
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农场体制,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志的科技生产实体,和农林牧
副渔、工商运建服相结合的经济实体。这样,就为这部志书主题思想的体现提供了宏观背景
和事实的铺垫。有了荒原之荒,才有艰苦奋斗之“苦”;有了规模之“大”,才有顾全大局
之“全”;有了机械化程度之“高”,才有勇于开拓之“勇”;有了商品粮基地建设,才有
无私奉献之“献”。试想,如果离开这“四大”的依托,北大荒精神将何从产生,在志书中
又将何从体现?
我们在记述四大特点过程中,还注意到,不机械呆板地描摹客观场景和事物过程,而是
选择那些富于代表性、典型性事物,结合人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风貌一道来写,把北大荒精神
的记述,融汇于“四大特点”的背景之中。比如在《勘测设计》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950年8月,筹建梧桐河农场时,为了测水流速度和流量,没有仪器,就从棉袄上撕块棉花扔
在水里,没有手表,就按手上的脉搏跳动次数,察看棉花在水中流多远,计算水流速度”。
这段记述省略了主语,表面上看只记事,没记人。其实事的背后有一群人在活动,勘测队员
们的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的献身精神,跃然纸上。像这样的记述在整部志
书中随处可见。
三、实事求是 增强历史责任感
北大荒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40多年的曲折前进,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
训。对于这些,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恰如
其分地加以概括和总结。因此,在《国营农场志》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
时,对许多失误也作了历史地、客观地分析和记述,不溢美,不武断,实事求是,充分让事
实说话。比如对国营农场大发展时期实行的“五边方针”(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
、边扩大),我们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记述的。当时以王震将军为代
表的农垦事业领导人,以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动员组织了几十万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进军
北大荒,坚持“五边方针”,才使国营农场得以发展壮大,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效益。我们应
该充分肯定“五边方针”的历史作用和带来的积极成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五边方针”
存在着许多弊端,这在志书中也应恰当地指出来。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以慎重的态度作了
客观、全面地记述:“‘五边方针’,意图在于在国家投资不足、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使国
营农场得到大发展,早日实现大粮食基地建设的目标,为缓解国家粮食紧缺做出贡献。但是
,由于着重强调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勘测、规划、设计和必要的基本建设,因此,当时的牡
丹江垦区所属农场,曾出现经营规模过大,不少场队设置不当的现象,使农场建设长期不能
定型,给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一定困难。以至在调整中不得不撤销一个农场和38个生产队。废
弃耕地260万亩,占当时牡丹江垦区开荒累计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一。其他地区的农场也有类
似情况。”又比如兵团时期实行“准军事”管理体制,把计划、财务都纳入军区序列,一度
造成花钱伸手要,多花多上报的局面,普遍出现四超(超建、超购、超支、超编)现象,基本
建设失控,亏损巨大,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评。但是,兵团在“屯垦戍边”思想指导下,努
力发展垦区的交通、通信、道路等,并在“五小工业”方面大力投资,创建了一批为农业服
务的厂矿企业。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兵团的功过作出了客观地记述。
我们感到只有实事求是地记述北大荒的历史,才能客观、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还
历史本来面目,给后人留下一笔完整的精神财富,才能真正做到以古鉴今、以史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