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者:应方德 严寒
初春时节,读《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以下简称《国营农场志》),不禁心花怒放
,眼界大开。这是一部英雄创业的史诗。该志无论从体例编排上,思想内容上和语言风格上
都无愧于一部好志。尤其突出的是,该志不但写出了农场的拓荒经营事业,而且,突出地表
现了“北大荒人”和“北大荒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当前,专业志有一大通病,即:事业轰轰烈烈,人物冷冷清清,更有甚者:一部专业志
,只在“机构”中有主要负责人的名字,而“群众”则踪影皆无。可谓“见物不见人”。而
翻开《国营农场志》,我们不仅能看到轰轰烈烈的拓荒、经营事业,而且能嗅到浓郁的生活
气息,看到可歌可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高尚行动和精神,催人泪下,使人感奋,真正表现了
人民群众是历史伟业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国营农场志》记人是采用“以事系人”的方法。他们记事不忘人,根据记述事业的需
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笔法,突出人物在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这往往是一些专业志所忽
视的。下面仅以《国营农场志》首篇“开荒建场”为例,谈谈《国营农场志》在“以事系人
”方面的奉献。
一、在记述一项事业的同时 对所涉及的主要人物重涂一笔 通过人物的社会活动 更
充分地反映一项事业的历史进程
黑龙江国营农场于解放战争艰难行进的1947年开始创建。在茫茫的北国荒原建农场是十
分艰难的。而农场的拓建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国营农场志》在记述开荒
建场时,处处体现人民的创造力。在事业进程的各个环节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施浓墨重涂
一笔,令人感到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财富,农场的宏伟事业是通过人创造出来的。
黑龙江友谊农场是按苏联建场模式创业的。周总理指示农场要“出经验、出粮食、出人
才”。这就是要打破苏联已有的农场模式,创出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事业。在这里,《国营
农场志》介绍了友谊农场副场长兼农业总技师王正林:“建场前,他历任宝清、桦川县委书
记,松江省、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1954年底,他参加友谊农场的创建,辛勤工作,虚心学
习,跟各地调来的干部、职工一起,根据国情和农场实际情况,使苏联办农场的经验有机地
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当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营、生产、技术水平都较低的国营农场做
出了示范。”
这是一段传记性文字,王正林为了开发北国荒原,放弃了农业厅副厅长的职务,根据周
总理的指示,与农场其他领导和群众一起创出了勘测、规划方式,“定额管理、生产责任制
、技师负责制、经济核算制以及机务管理、农艺经验等,在全省国营农场以至全国国营农场
中得到广泛运用,提高了国营机械化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编者在这里对贡献较大的人物
重涂一笔,在展示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人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一伟力”的深刻思想。
这样的记述在《开荒建场》篇中是屡见不鲜的。在“铁道兵农场”一节中写建场时,对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的一段记述更为生动:“余友清是1934 年参
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养成了勇于征战、专打硬仗的性格。”当时,他
已年近半百,在王震的指示下,他率员踏查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茫茫荒原。“余友清
翻山越岭,不辞艰苦,不仅了解到荒原总貌,而且了解到这一地区的垦殖历史”。
这又是一段传记性文字,表现了革命老干部在浴血奋战的疆场上是英雄,在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中仍不失英雄本色。这里仍然没有脱离建场事业孤立去记述人物,而是在记述建场事
业的同时,突出了有代表性的人物。这种典型概括式的笔法,使事业和人物相得益彰。在记
述事业中突出了人物,又通过人物反映了事业的进程,使人物和事业彼此生辉,是很值得学
习的。
二、在记述一项事业的同时 顺势把人物揉进事业的记述之中 触事见人 因人明事
水乳交融
由于事业是人创造的,因此,在记述一项事业的发展中,顺势将人物揉进事业的进程中
,既不使人感到牵强附会,又天衣无缝,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经常用到而
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请看首章《勘测设计》中的一段记述:“测绘任务艰巨,勘测人员深入荒原建立营地,
荒野无道路,一切器材、物资、生活用品,全靠队员负重搬运,每人平均负重50公斤以上,
终日在草丛中穿梭,在泥沼里跋涉。每年3月上阵,11月撤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风餐露
宿,艰辛勘测。1955年8月,二总队在虎林地区测量,在转移途中遇暴雨,河水陡涨,组长苏
景山在泅渡七虎林河时光荣献身。1957年3月22 日,省土地利用管理局水利设计队技术员崔
跃先率队为宝泉岭农场勘测荒原,突遇暴风雪,在归途中迷路牺牲,时年仅24岁。1957年5月
,队员张国茂在测定勤得利农场场区时,脚被钉子扎破,不顾疼痛,坚持作业,在泥水中跋
涉,不幸感染病毒,在送医院途中去世。”
这段对北国荒原中勘测设计的艰辛的记述是通过写人来完成的。它既体现了荒原堪测的
风险、难以想象的困难,又表现出有了为祖国建设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甘愿献身的无
数无名英雄,才使革命事业无往而不胜的深刻思想。同时,为这些“小人物”在北大荒的创
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的一个侧面,既表现了农垦事业,又凸
现了“北大荒精神”。这种把人物“揉”进事业之中的“以事系人”的方法可谓水乳交融,
令人赞叹。
三、在记述一项事业的同时 不忘人物 顺势一笔 勾点出来 自然 贴切 得体
《国营农场志》在记述开荒方式时有如下一段记述:“1950年,解放团试办农场,机少
人多,组织人力,用镐头,铁锹进行开荒……解放三团在孟家岗开荒,学员陈光荣人力开荒
创日效1.2亩最高纪录,被誉为‘铁牛’。”
这种“勾点”式手法,没有传记性(见本文第一部分)的追溯,也没有较长的“揉功”(见
本文第二部分),而只是顺势的一笔“勾点”,就触事见人,显得自然、贴切、得体,是专业
志“以事系人”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文宇简约,却立见神效。上面在记述人
力开荒的过程中,顺势勾点一笔,既写出了人力开荒的记录,又一斑见豹地反映了当时开荒
条件的艰难,技术力量的薄弱,而间接表现出了解放团官兵不畏劳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可谓手法高明。
在“勾点”式的运用方面,《国营农场志》还有更为简洁的表达方法。在写东北机械农
场初建时,写到了利用日伪开拓团旧址“不避风雪”的“断壁残垣”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的
情景之后写道:“1950年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的耿德,新中国第一个女收获机手刘瑛都是
通北农场培养出来的。”
在事业进程的记述中,这寥寥一笔,看似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却以最简洁的笔墨勾勒
出了创业的成果,而这“果”又是通过“人”才反映出来的,尤为可贵,这正是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在志书中的良好运用。
四、在记述一项事业的同时 注重反映英雄的群体形象 表现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兴旺发
达的历史趋向
新编志书大都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出一项事业发展变化的曲线,但往往忽略了人,尤其
是忽略了事业发展进程中英雄群体的形象,使一部专志见物不见人,《国营农场志》这方面
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如铁道兵开发雁窝岛的记述:雁窝岛方圆200公里,土质肥沃,但一
到夏秋季节,岛就被水包围,沼泽密布,车马难进。八五三农场决定开发这块绿洲。1957年
3月,农场“派出一支由共产党员徐维新带领的12人的先遣队进岛建点。4月,大地开始解冻
,正在抢运生产物资的拖拉机队,为了互相照应支援,几乎同时陷进‘大酱缸’。农场立即
组成以开荒大队长、原铁道兵团参谋长张汉荣为首的临时指挥部,在现场指挥拉车。战士们
将绞盘机拆成零件,扛进岛后重新组装。长达几百米、重以吨计的钢丝绳,靠几十名战士,
排成一路纵队,连扛带拽,运进岛去。拖拉机陷入‘大酱缸’后,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气
管和驾驶室。为了使钢丝绳与深陷泥底的拖拉机挂钩接上,包车组长任增学三次潜入满是冰
碴的泥底,扒开泥浆,将钢丝绳挂上了机车挂钩。经过一个月的‘大酱缸’里的战斗,才将
6台机车全部拉上岛去。”
这简直是一幅英雄大战雁窝岛的群英图。在这幅图中,前述三种笔法被交织运用,图中
有敢打硬仗的先遣队长徐维新,有抢险总指挥、主帅张汉荣,有舍生忘死、勇贯三军的名将
任增学,还有英勇奋战在沼泽里的几十名战士。这又象一组沼泽地里抢险的电影镜头,形象
、生动、具体、典型、真实,看了使人赞叹,令人感奋,也使人看到了人民在北国荒原艰难
创业的历史足迹。
五、在记述一项事业的同时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表述手段 充分突出“人”的地位和
作用
《国营农场志》在“开荒建场”篇中无处不在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除了上述几种
“以事系人”的方法之外,还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表述手段,去表现“北大荒”的宏伟
事业是“人”的伟业。
(一)利用图片表现人物
在“开荒建场”篇中,编者插入了18幅图片,其中展示荒原的环境和农场场址环境的只
有4幅,而主要用以表现人物的风貌的竟达14幅之多。其中有“勘测队员涉水渡过宝清河”图
、有“勘测设计人员深入荒原腹地调查资源、进行区划”图、有“农场创建时期人拉犁开荒
”图、有“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的机耕图、有“北京青年垦荒队在萝北荒原
上建造第一座窝棚”图、有“铁道兵战士进入密、虎、宝、饶荒原踏查”图、有“王震部长
在密山车站欢迎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图等。这些图随行文安插,有背景,有人物,形
象生动地表现了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开发北国边疆的壮举。
(二)利用统计数字表现人物
1955年,当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后,“
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农民杨华(乡干部)率先响应,他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作为发起人,向全
市青年倡议:组成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报名2000余人。团市
委从中挑选60名青年,组成先遣队,由杨华任队长。”“同年10月27—30日,以梅树生为首
的哈尔滨市青年垦荒队104名队员抵达萝北。11月8—12日,以宋山洪为首的河北省青年垦荒
队100多人到达萝北。翌年,又有山东青年垦荒队和第二批哈、京、津等地青年到达,先后共
14批2567人。”
这段对萝北“青年垦荒队农场”的记述,不仅写出了农场的人员来历和构成,而且,随
文勾点出了主要人物,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统计数字,表现了新中国青年一代热爱祖国,
志愿放弃优裕的城市生活,毅然投身荒原开发建设的青年们的热血和壮志,使人看到了祖国
事业必然兴旺发达的前景。
(三)利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
在专业志中,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自身,这是很少见到的。但《国营农场志》运用得
很成功。请看下面一段记述:“北京知青、共青团员、副连长张志生,1970年带领青年到新
建二十二连开荒建点。他以身作则,废寝忘食,经常带病参加劳动,后因病情恶化,经多次
劝说,护送回北京治疗。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我建设边疆的任务没有完成。死
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北大荒,我要在那里站岗’。”
这也是一个重涂一笔的传纪式人物,但最感人的是弥留的最后一语。这一语声情并茂,
感人至深,是“北大荒精神”的典型写照,起到了任何议论、抒情都起不到的作用。
(四)通过报道表现人物
在“勘测设计”一章中,《国营农场志》在写中苏两国专家冒着零下30度低温在集贤县
三道岗荒原勘测的情景时,摘引了《黑龙江日报》一段报道以突出勘测人员不畏艰难困苦的
大无畏精神:“苏联专家和我国专家们在严寒天气里勘测是那样的艰苦,从勘测镜里寻找在
寒风中摇摆的测旗,眼睛被寒风吹出了热泪,在睫毛上结成了一串冰珠。脸被冻白,手被冻
僵,做记录的铅笔顺手掉在雪地上。为了探求土壤资料,他们刨开冻土,光着手一层层地剥
取土样,不停地一处处打钻。手拿铁器就象针扎一样疼,稍有不慎就会粘下一层皮来。”
《国营农场志》通过这段报道,把创业维艰表现了出来,更把创业者不畏艰难,勇于战
胜困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五)通过褒扬的语言表现人物
修志工作者常常受到“寓褒贬于记述之中”的束缚,而一味地在志书中组织那些干巴巴
而又毫无情感的中性语言,似乎语言越消极乏味,志书就越出色。其实谬矣!在一般的记述中
,寓褒贬、观点、规律于记述之中当然是可以的。可是,当你面对日本“开拓团”在黑龙江
地区役使15万中国劳工进行土地开发,竟折磨致死5万多人的事实时,你能无动于衷吗?你能
不使义愤之情倾泻于笔端吗?你还能在那里慢悠悠的选择什么中性词吗?当你面对社会主义
时期北大荒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你又怎能不将热烈的褒扬之词溢于言
表呢?
《国营农场志》的编者们象北大荒人一样坦诚,他们不但不压抑自己的情感,反而有意
选用褒扬的语言风格去表现北大荒创业者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十万官兵新建农场”一节中,记述了王震在密山铁道兵农垦局车站广场万人大会上
,号召云集县城的官兵徒步进军荒原,以解决运输工具的不足时,志中写道:“预备六师的
官兵首先响应号召,扛起背包,徒步走向位于乌苏里江畔的八五八农场。成千上万的人马在
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陲,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兵百路,徒步进军,开荒建点。这在开
荒建场史上是罕见的。”
这里,作者在记述一个伟大的历史壮举,虽然是在记事,实质是在记人,赞叹之情随褒
扬的笔调倾泻尚觉不足,末尾又用抒情性的议论点了一句,不禁令人叫好。
类似上述不同的表现手法,志书中还有一些。如用诗歌表现人物。编者在“建场”章中
引用了转业军官徐先国的诗:“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队上舰艇
,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通过诗歌表达了解甲
官兵的豪情壮志。这首诗被王震誉为“北大荒战士们的声音”。
总之,《国营农场志》的“开荒建场”篇是一部大写的“人”字篇。作者绝不孤立地记
事,而是把人物揉进了事业进程之中,又通过记事突出了人物,表现了“北大荒的人间奇迹
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这样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还值得提出的是,《国营农场志》在记述事业的进程中辑录了方方面面的代表性人物,
覆盖面很大,但又不失以下两个原则:1、以贡献大小,而不是以职位高低做为辑录的标准,
笔墨的浓淡也完全依据贡献大小而为之。2、依据专志记述事业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又不是脱
离专志记述的轨道去孤立地写人。在坚持上述两点原则基础上,作者勇于打破旧志框框的束
缚,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纪实手段,使事业写得充实,人物写得丰满,获得了典型、生
动、真实的效果,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