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有特色的志书
一部很有特色的志书
作者:吕慧芬
《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经省国营农场总局修志人员10个寒暑的辛勤培育,带着“
北大荒”的泥土芳香,以鲜明的特色和风采,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当我读完这部凝结着众
多作者和指导者心血的省直农口第一部专业志书时,作为这部志书的责任编辑和当年在“北
大荒”耕耘过的知识青年,心底的喜悦和激动长时间不能平抑,催促我提起笨拙的笔写上一
些笨拙的文字。
《国营农场志》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国营农场为主体内容的省级专业志书,是黑龙
江垦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它记述了从1947年白手起家创建黑龙
江省第一批国营农场到1985年发展成规模宏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群的39年历程。弘扬了垦区
广大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发北大荒,建设北大荒,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充分显
示了黑龙江垦区规模之大,土地之多,机械化程度之高及在全国、全省占有的经济地位和作
用。它气势宏大,内容翔实,重点突出,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志书,具有很强的存史、资治、
教育作用。
一、充分反映了黑龙江垦区的本质特征 以全新的内容丰富了省志
一般来说,从国营农场的生产经营上看,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林牧副渔工兼而有之。从
记述角度看,其大部分属于农业方面的内容,放到《农业志》中单设篇或章来写,属于其它
方面的少部分内容放到相关的专业志去写,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是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创建
后的发展速度、生产规模、土地面积、机械化程度、行业种类、新兴城镇、所做贡献等方面
来看,在整个黑龙江省甚至全国都是令人瞩目的,有其鲜明的独特之处,所占地位举足轻重
,不容忽视。因此,为了能更集中更充分地记述好国营农场的全貌,《黑龙江省志》在《农
业志》之外,单设《国营农场志》实属非常必要。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国营农场志》是一部从内容到体例全新的专业志,突出而鲜明地反映了祖国东北大农
场群黑龙江垦区创建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开荒建场、现代化农业、综合经营、农垦科研、
教育卫生、经营管理等6个方面展开,记述了从1947年创建第一批国营农场到1985年形成宏大
垦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抓住了记述重点和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反映了
垦区“四大一小”的独特性,即:(1)大荒原——全垦区总面积5.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
积八分之一强;(2)大农场群——国营农场总局所属101个农牧场;(3)大机械化——是全国农
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4460台,康拜因12829台,汽车9213辆,农业
机械总动力达240.7万千瓦,田间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4)大商品粮基地——1947年到198
5年累计生产粮豆512.4亿公斤,上交国家243亿公斤,商品率为47.4%;(5)农垦“小社会”—
—垦区除自办1236个工业、建筑业、商业外贸企业外,教育、卫生、交通、文化、服务、环
境保护、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等各项事业也飞速发展。由于充分反映了以上这些特点,线条鲜
明地勾勒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全景图,地方性和时代感都很强。与其它农业方面的专志不
但不重复,而且别开生面,独放异彩,以国营农场机械化大农业的全新内容丰富了整个《黑
龙江省志》。
二、深刻揭示了黑龙江农垦事业发展经验教训 具有较强的资治作用
黑龙江国营农场创建39年来走的是一条发展、兴旺、胜利之路,然而这条路并不是笔直
平坦的。垦区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宝贵的成功经验,但在某些时期、某些方面也存
在着失误和教训。《国营农场志》用大量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垦区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依
靠艰苦创业,依靠科学和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粮食生产到以农业为主,农林
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辉煌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办机械化农场,建设商品粮基地和
新兴农业城镇等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如:舍得下大本钱加速装备农机具,在较短的时间内
建成了大批机械化农场,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多渠道引进和培训技术人员,保证垦区在
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始终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大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结构上由
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在生产管理上,逐步建立健
全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作业和严格的科学管理,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
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由五六十年代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中的经营方式和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演变到80年代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营方式。在管理
体制和分配形式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等等。这些记述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为国营农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和借鉴作用。同时志书忠于历史,秉笔直书,记述了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
如:建场初期一度生搬硬套苏联农场单一经营的模式,使农场的发展受到了束缚和限制;19
58年“大跃进”时着重强调高速度,脱离实际,盲目迈大步,忽视勘测、规划、设计,使一
些农场经营规模过大,场、队设置不当,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还有1959年提出“
以大豆为纲”的方针,使农业生产内部比例失调;1968年兵团时期,片面追求粮食生产,忽
视多种经营,加上一些政策、措施失当,出现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连年亏损的局面。这些失
误和教训的记述,犹如警钟和明镜,引起我们的反思,也提醒后来人少走弯路。
三、热情赞扬了艰苦创业的“北大荒精神” 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
《国营农场志》在记述农场创建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很重视对生产力主体的记述,体
现了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志书全面展示了14万转业
官兵、上万名地方干部、5万名科技人员50万城市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在开发建设“北大荒”
中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对“北大荒”主人们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记述,渗透在
志书的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志书通过“以事系人”的笔法,有名有姓地记述了361名“北大
荒”的开拓者、建设者和英雄人物的事迹,犹如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载入了黑龙江垦
区的史册,为发扬光大“北大荒精神”提供了历史的碑记。他们当中,有身经百战的老红军
、老干部,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负伤的荣誉军人,有50年代后期
转业的铁道兵和各军、兵种的官兵,有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有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
等地的青年垦荒队员和知识青年,有扎根在生产第一线的老专家、科研人员……。他们有的
在开发建设农场中光荣牺牲,有的在战斗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有许许多多数不清的
无名英雄为“北大荒”的繁荣昌盛洒下了辛勤汗水。志书中关于开发雁窝岛的记述就是一个
缩影。雁窝岛被水包围,沼泽密布,车马难进。志愿军铁道兵五师的部分官兵在极端艰苦的
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硬是闯过大酱缸在岛上开荒建场。断粮时他们采集野菜掺着粥喝;
开荒的油料运不上来,就沿着挠力河泅水漂运油桶……在荒岛上终于建成了机械化大农场。
以雁窝岛开发建设为题材的话剧和电影《北大荒人》深深感动了黑龙江垦区内外的观众。《
国营农场志》通过大量出色的文字记述,辅以许多珍贵照片和图表,满腔热忱地讴歌赞美了
“北大荒人”和“北大荒精神”,称得起是一部歌颂历史的创造者,歌颂人民群众,歌颂艰
苦奋斗革命传统的英雄史诗;称得起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
教材。这样一部格调高亢,洋溢着时代精神的志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
,必将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需要提及的是,《国营农场志》取得以上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
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撰稿队伍和编辑队伍。执笔者都亲自参加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思想感情
与北大荒融为一体。他们又都是垦区从事文字工作的骨干,有的还是省内外较为知名的作家
。因此这部专志不仅在各方面符合志书要求,语言精当、流畅,而且在“概述”和“开荒建
场”等一些篇章中写出了真情实感,很有文采。整部志书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在已出版
的志书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