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作者:裴良玉 赵宝德
人物志,是以人为主体而系事,从被纪传者身上反映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内容,反映各
种人物在历史上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以达彰往、识今、昭来之目的。人物志是志书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教育和启迪后人的最生动、最有效的乡土教材。编写人物志历来是修志中的一
大难关,清代史家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曾经说道:“修志之难,难于人物”。这丝毫不
夸张。因为人物志从门类、标准、体例、文风上要求都非常严格;从它的综合性、创新性、
社会性以及现代性上要求,都需要编修人员不断去探索、研究和实践。
《嫩江农垦》人物志虽已打印成文稿,但仍觉得有的地方文不得体言不成理,不足为训
。为了在出版印刷之前,广泛吸吮一切真知灼见,补我之短,这里仅就《嫩江农垦人物志》
编写原则及素材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坚持标准 严选至精
人物志将附其志书流传于世,传教后人,它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将长期经受历史的评价
和考证。做为新中国新一代农垦志书的人物志,能否反映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先驱者们为其
伟大事业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和斗争精神,革命风貌及高尚情操,以起到激励后人、继往开来
的历史作用,标志着志书的质量和人物志的历史价值。因此,坚持入志标准,精选入志人物
,乃是写好人物志的首要问题。嫩江垦区的无数先辈,早在建国前夜,就来到这片日伪遗留
下来的废墟残垣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的垦荒生活。他们在这里艰苦创业,开荒建场,为支
援人民解放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在这片土地
上谱写了壮烈的创业诗篇,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他们的英名应载入史册。然而志书
中的人物应是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既不能把那些有才识、有贡献、有业绩的典型人物贬
黜,也不能把数以千计的先驱者们全部名列青史,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慎而慎之地筛选入志人
物。
以少取精,严格控制。为了编好人物志,首先必须把住质量关,严格控制入志人物,做
到少而精。开始我们在规划设计人物志篇目时把管局级以上的“三老”“四模”都列入了人
物志中,即:老红军、老干部、老元勋,模范个人,先进集体,优秀党员,五好职工,统统
收录在册,不下两千之众,既可充其量,又可壮其观。然而,志书中罗列如此众多的“先进
”,岂不贬值为世人皆是的花名册、履历表。这样就失去了典型意义,降低了志书的质量和
价值以及教育后人的效果。五大连池史志研究会后,我们决定精选立传和入志人物,力求做
到典型性强、代表性强、感染力强的人物入志,经过认真筛选,使入志总人数由2000名,减
至101人,达到以少取精的效果。
档次分明,各得其位。为了区别入志人物的历史贡献及在志书中的地位,按志书的要求
,我们充分运用人物志中的传记、事略、名录简历和表录等各种纪事形式,做到档次分明,
各得其所,恰到好处。我们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在33名过世人物中,对4名代表性强、贡献
大、事迹突出的人物立了传记(略);对百余名在世领导和各类典型人物,选择10名典型人物
,采用记事述人的规格记了事略;对8名突出的英雄、模范代表人物列以名录;对6名历届主
要领导人作了简介;对73名劳模及各界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编入了人物志的表录节中。这样
使入志人物各得其位,不但层次分明,而且保证了入志的标准和志书的质量。
规格高,质量精。为了坚持入志标准,控制入志人数,我们尽量做到入志规格高、质量
精,入志的劳模,原则上是全国劳模、省劳模、总局特模(总局劳模经查阅资料,从1981、1
982年以后均按行业命名,称呼各异,庞杂不全,故未收录)。为了保证质量,对上述几级劳
模也做了一些选择和分析,把他们当中的在“活学活用”“学大寨”“创五好”等政治活动
中显名露誉的人物,进行了具体分析,决定留史和割弃。对于嫩江垦区千千万万英模人物中
的精华,群众同声共赞的典型人物收录于志书之中。对于入志的领导人物,只收录了对垦区
贡献大、影响深广,在一定时期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主要领导人。对于入志的其他各类代表人
物也坚持了高规格,如知识分子代表入志界限划到了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级以上的科技人员
方可入志,统战人员入志标准定于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成员。
由于坚持入志标准,精选入志人物,不但减少了人物志的篇幅,而且也提高了志书的质
量和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入志者的荣誉感,提高了志书的可读性。
广集事例 精引细编
为了突出人物志在书中的作用,在编写人物志时,我们侧重在“从真写活”上下功夫。
写人物关键是占有典型资料。素材是基础,没有充足的、生动的典型事例做素材,人物就不
可能写实写活,生动感人。只有通过所占有的大量典型事例,去捕捉和挖掘人物的个性,通
过生动的事例去表现人物,才能使其有血有肉,生动感人,活而不死。否则不是赞誉连篇,
术语堆砌,就是悼词式的誉墓之文。
深入采访,广泛挖掘。我们在编写一些领导人物传记和事略时,苦于没有典型事例,只
有一般领导干部的凡凡评语,什么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不愧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忠
实公仆,为农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等等。可当写到另一名领导人物的传记时,大体上也离
不开这些套话,似乎这是人物传记中的万能语,可以人人皆用,四海皆准,为了充分表现人
物个性,把人物志写好,于是把整个人物志推翻重写,首先是深入采访,广泛挖掘和收集基
础素材。在写原党委书记林文章传记时,我们走出去查阅资料,采访他人,挖掘典型事例,
到省委、地委,到和他一道工作过的老战友、老部下中去调查了解,收集了11例典型事例,
透过这些事迹,我们把林文章的一生上升到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个高度上来,
这是林文章一生的主流和个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志书中应加以表现和赞扬的核心内容。
精确引证,细致编写。为了把入志人物表现得更加充分和生动,我们把占有的大量素材
进行归纳、整理、择其典型,精确引证于志书之中。林文章的传记中,我们把三年自然灾害
时,做为县委书记和农垦局党委书记的林文章一家九口,老老小小每天只糊半饱,而且他坚
决地谢绝了县委和农场党委对他的额外照顾;“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爱人的正式工作和工
资无端被停止,抄家时爱人又被逼疯,1979年全面落实政策时,他却教育子女,不要去伸手
为他们母亲向国家要退休金;当他在临终之前,生命垂危的时刻,组织上再三征求他的要求
时,他却对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千咛万嘱,共建四化大业,唯独只字不提个人和家庭,他何
曾未想到,自己还有一个心爱的孩子仍在农村插队,时已六载,而这六年正是他主持嫩江行
署和嫩江农场局工作的六年,一批批知识青年以各种“理由”返城了,一个个干部子女走进
了机关、工厂,送进了大学。今天在他的权势连同生命就要从人间消逝的最后时刻,他仍然
没有提到,甚至没有想到个人及家庭的一切……;我们引用这样几件生动感人的事迹,细致
编写,较为充分地表现出他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情操,这无疑必将给后人深刻的教
育和启迪,扩大了人物志在书中的作用和价值。
去粗取精,翔实准切。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为的是生动鲜明,切忌虚构、想象、夸张、
推理。为此,对占有的资料和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真实准切。在我们接受
把“新中国第一支女拖拉机队”写进《嫩江农垦志》这一任务时,感到有三难,一难是史实
不清,由于女队比较久远,对建队时间、来查哈阳时间、队员组成等史实众说不一;二难是
资料不详,女队建于萌芽岗,即现在花园农场,现属劳改系统,既无存档资料,又无收集整
理和编史任务,加之校址搬迁,队员调离,资料失散;三难是当年的24名队员现在农场的只
有两名,口碑资料都得去各地采访。为使这支三十多年前,曾为求得妇女解放,摆脱封建意
识束缚,从上海、天津、内蒙等地来到黑龙江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新女性——全国著名的梁军
拖拉机队载入史册,启迪后人,我们展开了新的采访和挖掘素材工作。先后发函十三封,采
访八人次,查阅报刊、档案70多册(合订本),取得口碑和文字资料四万多字,照片、图表三
十几张。我们把每一件史实、出自几个人的口碑资料,同报刊上的报道逐一核对,反复查实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争做到资料翔实,准确无误。为求生动感人,我们尽量采访被记人
物亲自回忆,查找当年的通讯报道,使之把我们带入当年的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去,以激发作
者的写作灵感,真实、细致生动地勾划出他们当中的一些典型人物的形象,克服了原来单纯
记载队型、车号、开荒亩数、节油数量……等流水帐式的记述,使其文章既见人,又见事。
为此,这篇仅有三千多字的事略,我们竟全力以赴,反复修改,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由于广集事例,精确引用,细致编写,使我们的人物志质量较前逐次提高,对于突出人
物个性,表现典型形象,以励当代,传教于后人,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人入志 以事系人
“生不立传”是人物志的基本原则,如何解决生人入志问题,乃是志书中的新课题,专
家、学者们久已言之:“生人可入志而不立传”,称之“以事系人”,即“寓褒贬于叙事之
中”。这是纪传生人的基本原则,是生人入志的体例规范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解决生人不
立传但可入志的最好途径。我们写在世人物时,紧紧把握“以事系人”的原则,采用了入志
不立传,断写事例的体例。写事例的难度甚于传记,传记是人物的终身总体记述,而事略是
记其事兼及其人,在事略这一节里,我们记述了八个生人,一个合体,一个群体。
坚持断记原则。我们在写事略中,坚持略其垦区前后,记其农垦段中,即详垦略政。在
事略中,详细生动地记录被纪者在嫩江垦区工作期间所发生的典型事例,以反映纪传者在此
期间的贡献和业绩。比如原查哈阳农垦局第一任党委书记李昌的事迹,我们既没有记载他建
国前的战斗功绩,也没有写他在省委组织部的工作成绩和他在绥化地委任副书记时出国考察
的光荣岁月,更没写他晚年在北安管局工作的业绩,只记载了他在查哈阳农垦局坎坷战斗的
十四个年头。
略记大要事。在以事系人的具体编写中,我们还坚持了略记大要事,以反映被纪者的大
节及主要功绩和贡献,突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和被纪者的时代价值。如在写现管局局长王方盛
事略时,我们不但没有详细记载他在解放战争中被誉为战斗英雄的光荣岁月,也没有记他在
荣军开垦北大荒中的光辉业绩,只是记载他在担任嫩江管局主要领导以来,在改革之年,他
以开拓者的姿态,为嫩江垦区做了四件大事,扭转了嫩江管局的被动局面,连续四年盈利,
使嫩江管局跃入农垦系统的先进行列的实践和贡献,这样处理不但符合断记的体例要求,而
且也体现了时代特点和志书的现实意义。至于被纪者的全面功过,还是留在“毕人之终身而
后立”。
对于一些有影响、有功绩的劳动模范、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及统战人员,虽不足以立
传、写略,但也应该有所记述,故以名录形式,简介其个人简历和主要事迹,以时年为序,
收录于志,垂名千古,彰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