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撰写琐谈
人物撰写琐谈
作者:禾麦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编史修志离不开人物。人物的撰写,对史志工作至关重要。兰鼎元
在《修志杂说》中讲道:“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
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写好人物在编史修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大荒英雄谱》(以下简称《英雄谱》)是农场总局党委下达的编纂任务。这是一本人
物专集。所收录的,是从1947年垦区开发创建以来,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各条战线,各个
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其直接目的是为弘扬北大荒精神提供一部较
完备而形象的人物教材。无疑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怎样编好这部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过去,我们有些同志写人物
,往往很干巴,公式化、概念化。如果用这种方法撰写《英雄谱》的稿件,那么这部书就很
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很难起到教材作用。如何写好编好《英雄谱》,现提出几点意见。
一、精心提炼主题
任何一部著作,一篇文章都有主题。它是著作或文章的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英雄谱》的主题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艰苦奋斗、勇
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就是我们这部书的灵魂思想。但对于这部书的每
一篇来说,都要围绕这16个字作文章,或从某一侧面,或从某一角度,体现着这16个字的精
神。
提炼主题应注意几点:
(一)要富有时代特征
北大荒精神不可能是超时代而独立存在的,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每一个人
物,每一篇文章都要放到社会主义建设大的背景中来写。当然,要突出北大荒的内容。黑龙
江垦区开发建设40多年来,虽只是瞬间,但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建国前后,50年代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人
物应有不同特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模式。
我们强调有时代特征,就是说在写文章时,要通过人物活动来揭示人物思想,使主题富
有时代气息和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人物时,不能简单地就事叙事,而应该“见事、见人
、见思想”。要注意表现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时代风貌。这一点,是我们这本书所刻意追求的
。不能像《黑龙江农垦人名录》的文章那样条目式,也不能人物生平简介式。平时我们见到
一些写人物的文章,只是平铺直叙,不注重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的表现。事迹罗列堆砌
,只见长流水,不见浪花翻。当然,来稿中也有比较好的。比如《荒原劲草——记女植保专
家李本宁》;《青山作证——记青年造林工人孙俊福》等。这些文章写得波澜起伏,主题表
现得深刻,思想是渗透到文字里面的,不是硬贴上去的,不是图解政策喊口号。
(二)要凝炼集中,重点突出
北大荒精神是全书的主题,其中每一篇文章都各有各的主题。为了保证每篇文章主题的
凝炼集中,重点突出,我们在提炼主题时要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把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加以
概括提炼,突出人物最主要的特点,以此升发开去,写深写透,不要企图在一篇文章里说明
所有问题,把各种思想都表达出来。主题越分散,越庞杂,就越空泛,就越缺乏鲜明个性,
就越不能说明问题。来稿中有些文章为什么给人印象太杂了?原因就在于文章要写什么看不
清楚,主题不集中。一般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不应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
。否则,这篇文章必将庞杂无序,散乱无纲。
(三)要有鲜明的个性
我们强调要写出时代精神,强调主题集中,决不是要求把文章写得雷同化,千人一面。
北大荒精神被概括为四句话,16个字。我们这本书计划收录120人,这百余人决不能只写成四
种类型,或者四个主题思想。而应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不能
都写成战天斗地式的,艰苦奋斗式的,勇于开拓式的。从来稿看,写生产类型的多,写生活
类型的少,写政治色彩浓厚的多,写富有人情味的少,写硬的多,写软的少,写外在的东西
多,写人物心灵的少,写创业时期的多,写当前改革开放的少,写常人常事的多,写新旧交
替中思想磨擦的少……北大荒人不都是傻大黑粗。他们也是懂人情,讲感情,富于生活情趣
的。不一定都硬梆梆的,要写得软一点,给北大荒人树立一种饶有时代气息的新形象。总之
,为更好的反映北大荒精神,真正起到教材作用,我们必须使文章的主题有鲜明的个性,写
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有突出的特色。
事物千差万别,人物也各有特点。因此,我们笔下的英雄模范人物都应该是栩栩如生,
个性十足的典型人物。写张三就是张三,写李四就是李四。决不能写得张三李四差不多,王
五赵六一个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英雄模范人物也是人,不是神。他们受其身
世、生活、生理、教育、文化、职业、环境等等的影响和制约,其性格特点必然不同,所做
出的成就、事迹也必然不同。有的泼辣豪爽,有的精明谨慎,有的淳朴天真,有的果敢坚毅
……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有区别。有的是同自然作斗争,有的是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有
的事迹惊天动地,有的则是平凡无奇,有的是政治上能给人以鼓舞,有的是思想上能给人以
启迪,有的是方法上能给人以借鉴,有的具有认识价值,有的富有教育意义,有的能起监督
作用……对这些,我们只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就能写出有血有肉,富有个
性的典型人物来。
二、认真筛选材料
主题确立之后,选材就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了。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一定的主题寓于
一定的材料之中。因此,有了好的主题,还要善于用典型材料来表现主题。特别是人物的写
作,选择好材料尤为重要。
那么,选择材料的依据是什么呢?总的说,就是要依据人物本身的特点,紧紧扣住文章
的主题来选择材料。
(一)选材一定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在人物的写作中,要紧紧围绕主题,选取那些最能体现和表达主题的材料,与主题无关
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再生动也应毫不吝惜地舍去。人物的写作,一般说,比其他文章如新闻
消息等的写作,选材要广。既要有典型材料,又要有概括材料,既要有历史材料,又要有现
实材料,既要有背景材料,又要有细节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运用,要根据主题需要,分
清主次,严格筛选,妥善安排。绝不能自然主义地碰啥抓啥,拣到篮中都是菜,什么都往里
装,那样势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臃肿庞杂,枝蔓横生,拖泥带水,拉大篇幅。
(二)选材要有典型性
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着力挖掘那些最能体现英雄模范人物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事例
。这样的材料才更具典型性。事例,有大事和小事之分,也有典型事例和一般事例之别。典
型事例,不一定都是大事,也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事。典型事例,主要是指那些有代表性
,有典型意义的事。过去有些同志往往单纯用政治审视的眼光去选取典型事例,结果把许多
有情趣,有意味,颇具典型意义的材料砍掉了,写出的文章必然硬梆梆的。我们这本书的文
章应该注意写得软一点,更有情趣一点。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很多,我们不能一件件事无巨
细地都罗列出来,一定要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写深写透。一般性事例
,只能根据主题需要,简单概括地写。不能认为事例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事例生动就不顾
主题需要硬往里塞,那样就会冗长啰嗦,淹没主题。要敢于忍痛割爱。
(三)选材要注意真实性
《英雄谱》是一部史书,是弘扬北大荒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因此,所收录
的每一个人物都必须真实,绝对不能虚构。否则,这本书就失去了生命。我们必须要有强烈
的历史责任感,严肃认真地对待。有的同志认为,只要主要事迹真实,细节上有点出入没啥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正好相反,越是细节越要真实。只有细节的真实,才有整体的真实。
现实中,人们往往就是从细节入手,来判定和审视人物的真实性的。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还有的同志认为,为英雄模范人物树碑立传,好话多说点没啥。其实不然。过去曾有一位
同志写典型材料,为了突出被宣传对象,把本来不是劳模,硬写成劳模。结果,不但群众反
映很大,就连被宣传的本人也抬不起头来。事实证明:溢美并不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如果把一说成二,让人连一也不敢相信了。
为了真实,特别要防止片面性。写人物,一般是在矛盾冲突中来表现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人和自然界的;人与人之间
的;人物自己思想上的。在矛盾冲突中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境界。因此,把人物
放到矛盾冲突中去写,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世界。然而,不能为了写矛盾冲突,为了突出主
要人物,就否定次要人物,甚至把别人当陪衬,树靶子,作对立面。相反,红花离不开绿叶
,越是英雄模范人物,越是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越是要体现出党的领导。决不能片面
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定另一方面。写人物,写事件,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务必慎之
又慎。既要防止片面性,又要防止口径有差误。我们这部书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物,每
一件事,都要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尺度,
统一口径,把握分寸,保持一致。
三、合理安排结构
有了丰富的材料和明确的主题,还要有一个合理的谋篇布局。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躯体”,内容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为表现内容、突出主题服务
的。如果结构不完整,或者不合理,内容就很难表现得充分具体,主题也难以表达得深刻鲜
明。
一般说,写人物常常采取两种结构方式:
一是纵式,或曰递进式。根据人物的成长过程,以时间为序,采用纵向的,层层递进的
方式来安排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有条不紊,脉络清楚,也比较容易掌握。然而,这种结
构也有许多弱点,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写得平铺直叙,呆板沉闷。现在有些来稿就存在这个
毛病。从人物的出生,按时间的推进,一步一步地写到现在。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
,写得很沉闷。
二是横式,或曰并列式。这种结构往往是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叙述几个平行的方面,列
举若干不同的事例,加以穿插,归纳。这种结构容易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英雄谱》的文章采取哪种结构方式都可以。但无论哪种结构,在全篇的开头、结尾、
层次、段落的安排上,都要力争作到:
1、详略得当。文章切忌不分主次,平铺直叙,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尽力做
到详略得当,浓淡相宜,轻重分明,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2、层次分明。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贯通,步步深入,融为
一体。要善于运用材料,使文章富于变化,不流于平淡。
3、过渡自然。上下文之间,段落之间要注意前后呼应,过渡要流畅自然,勾联壁合,浑
然一体。
4、首尾相顾。文章的开头极为重要。好的开头,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切题快当,开门
见山。常用的开头:紧扣主题,揭示矛盾;描写场景,渲染气氛;提出问题,引起悬念;引
用典故传说,激发兴趣;解释事由,切入正题。一般说,开头最好有点现场感,让人物在特
定场合同读者见面。
结尾是文章不可忽视的部分,应该起到加深作品思想,增添色彩,激发读者的作用。文
章的结尾应尽力作到前呼后应,令读者感到“言有尽而意未穷”,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四、全面调动写作技巧
人物写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其中叙述和描写是两种最主要的
表现手法。适当的抒情和议论,也会增加文章的色彩和深度。
(一)叙述要具体。
叙述,就是对所写的人物作概括的说明和交代。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过程的。因此,我们写人
物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把人物介绍给读者,也要尽量具体,力戒抽象。这就是说,我们写
人物,要用具体事实进行叙述,不能用鉴定式的语言,空泛地概括。我们有些来稿就忽略了
这一点,满篇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等等。这些抽象的语言,不是具
体的事实,不能给读者具体印象,你写“某某很能干”,究竟怎么能干,读者仅凭这五个字
不可能产生具体印象。关于这一点,我们有些来稿是这样写的:“练功最宝贵的时间是早晨
。可是李忠梅常常起不来。请求门卫大爷叫她,又怕吵醒同宿舍的姐妹。最后她想出一个绝
招:找来一根绳子,晚上睡觉时拴在脚趾上,另一头搭在二楼的窗户外面。约好一到早晨五
点,门卫大爷就去拉外面的绳头……”;“隆冬数九,北风呼啸。200来斤的大冻土块,胡仁
德搬起来就走……一冬天,他穿坏好几双棉胶鞋,8斤重的大镐在他手里磨得只剩个头……”
;“夜班翻地回来,她(萨仁)困得实在不行了,也不管炕上睡的是男是女,拨拉个空,大衣
一裹便睡着了”……这样的写法,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比那些鉴定式的语言高明多了。
有的同志担心叙述太具体会拉长篇幅。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强调“叙述要具
体”,是与“详略得当”同时提出的。当然,我们写文章历来强调短些再短些。但是为了短
都是用一些抽象鉴定的语言,短有何用?短是以实现目的为前提的。《英雄谱》是一部进行
传统教育的教材。为短而短就无法起到教材作用。有句成语叫“断鹤续凫”,为短而“断鹤
”不可取,同样,为华丽而“续凫”也不可为。《英雄谱》的文章所追求的,是内容丰富,
资料详实,主题鲜明,语言精炼。坚决去掉那些冗长的枝枝蔓蔓,保证主题集中。鲁迅先生
曾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同志也说:“要使文章生
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个密诀。”那些鉴定式的语言和不痛不痒的形容词能说明什么呢?
色、形、声、味啥也没有,叫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出,读者无法捉摸。空泛的形容,易
落俗套,苍白呆板。所以,这部书一定要注意写具体人具体事,写出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来。
(二)描写要生动
描写,广义讲也是叙述,它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描绘出来。这也
是人物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再现环境,以突
出主题。因此,描写不能不着边际,为追求华丽生动而虚张声势,而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朴
素自然,实实在在,通过对人物的容貌、言行的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人物的性
格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这就必须抓住细节来描写,才能生动具体,有
现场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的对话、行为、心理等等进行描写。这些,有时看起
来是不起眼的,但却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事例。细节描写对此万万不可忽视。更换衣服,对每
个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可是对掏粪女工张汝碧来说,就非同一般了。来稿中
作者是这样抓住这个细节进行描写的:“为了女儿和丈夫,张汝碧每天下班回家,总是把脏
衣服脱在门外。凛冽的北风,砭人肌骨,她每次换衣服都冻得直打哆嗦……”写好细节,才
能使人物有血有肉,生动具体,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抒情议论要得当
抒情和议论是人物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史记中,司马迁笔下时有抒情和议论出现。
抒情,才更能感染人;议论,才更增强文章的深度。但是,必须运用得当。抒情,要有感而
发,议论,要用点睛之笔,议在要害处。万不可乱抒情,空议论。来稿中《青山作证》、《
荒原劲草》、《晚晴颂》等许多篇章,对抒情和议论处理得都较为妥当。在抒情时,时而叙
述抒情,时而议论抒情,时而描写抒情;在议论时,常常缘事而发,议随情生,夹叙夹议,
思辩警醒。比如:“……就这样,她夜夜与杂草默默对语,‘草’成了她真正的知音,她那
执著的追求和火热的心感化着、温暖着荒原上每株小草,尽管岁月还被一层迷雾笼罩着……
”;孙俊福五岁的儿子林林在山上被毒蛇咬伤,临死前,“看到泪流满面的妈妈时,伸出颤
巍巍的小手替妈妈边擦泪边说:‘妈妈你别哭,我不疼,等栽完树我们就回家’。此刻,孙
俊福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林林就这样走了,带走了父母对他的希望,留下了父
母对他的呼唤”。这些抒情和议论,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要善于使用多种修词手段
在人物写作中,还要善于调动多种修词手段,为刻画人物,深化主题服务。比喻、拟人
,夸张、通感之类的修词方法,大家都比较熟悉。运用得好,往往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事理浅显化,枯燥的东西生动化,隐晦的东西明朗化,使人产生联想,引起共鸣。
“高远红是旅客们的‘活地图’”(《祝你一路平安》);“妹妹的话犹如一阵疾风,荡
起了宋作云心中滚滚的波涛……”(《他把群众时刻装在心中》)“饥渴时,她常常把野菜或
草药送进嘴里,嚼出命运的苦涩。”(《荒原劲草》)像这样的例子,全书随处可见,对提高
文章的质量、深化主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