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内容交叉问题的几点做法
处理内容交叉问题的几点做法
作者:楼芹
志书要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历史和现状,成为具有丰富资料性的“百科全书”。其内涵
的广阔,知识的全面和系统,远远超过一般史学专著。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飞速
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于是出现了门类繁多、部属各异的情况。而且,这许许多多的门
类、部属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解决这些错纵复杂的关系,省志总编室在拟定编
辑大纲的同时,提出了“一盘棋”、“一本书”的要求。编辑大纲分别列出了各专志的编写
纲目,这是“放”的方面。“放”而及面,面又归“专”,这样就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资料基
础。“一盘棋、一本书”又是“统”的方面。这就是说,各专志在编写自己这个“面”的史
料时,必须有“一盘棋”的高度,能从全省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把自己这个“面”放在最适
当的位置;同时,必须通览省志的全部篇目,才能明确各专志在全书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
我们在编写《省志·国营农场志》中,充分注意了“放”和“统”两个方面。
《省志·国营农场志》是把国营农场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写的。但是,由于它幅员辽阔
,涉及到全省48个市县;门类繁多,不仅有归属农业口的农、林、牧、副、渔诸方面,更有
工、矿、交通、电讯、商业、物资系统。其产品除少量自给部分外,都以“商品”形式汇涌
于全省经济活动之中。这样,在编写过程中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交叉问题,就十分突出。下面
谈谈我们在处理交叉问题的几点做法。
突出特点 精选资料
农垦事业与黑龙江省的垦殖开发密切相关,农垦系统的基本生产方式,又与农业各部门
相似。乍看之下,几乎都是从属关系,难于落笔。
在省志总编室的指导下,我们在拟定编辑方案和编撰计划时,明确了两个属性:(一)国
营农场是自成体系的经济实体,把农场志作为省志经济志的组成部分;(二)把垦殖史作为发
展背景的一个因素来写,写作重点放在解放后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发展和现状。根据这两条
原则,我们全面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这些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性质;机械化的大规模垦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大量农垦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大规模
农田水利建设及其效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商品粮基地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成就及其在全
省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等。紧紧围绕这
些特点,拟定篇目,精选资料,作到“略同详独”,再请专家里手把关定向。这样,就觉得
豁然开朗,不但不用愁“从属”和“雷同”,而且能够很自信地塑造出农垦企业不同于我国
当前社会农业的一方特有碑碣。
我们在记述垦殖史时,选用了近年在农场境内发掘的大批古代文物,追溯青史二万年。
这样既遵循了志书严格的区域性,又用确凿的事实说明北大荒并不是“亘古荒原,渺无人烟
”,这里早已是我们的祖先息养、繁衍的地方。
互相支援 各有侧重
农垦区域幅员辽阔,门类繁多,与省内许多市县和职能部门有密切关系。农场与市县,
在地域上有从属关系,农场是市县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然、地理、经济和历史,无不和市
县相关。因此,一幅地图、一张图表、一个数据,都要严谨审察,避免“鸠占鹊巢”。跟省
直许多职能部门,又是“婆婆”关系,垂直领导,休戚相关。然而,从志书的横断面看,又
条块分明,各踞一方。在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交叉问题上,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
是互通情报,交流信息。省内各部局出版发行的史志通讯和材料,能交换的力争交换,可购
买的尽量购买,借以扩大视野,使头脑中真正有“一盘棋”的样图及其布局和动态。同时,
对于省内外的相关的修志单位,凡有求于我的,做到大力支援,毫不保留。对省内各部局,
农场总局要求各部门在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同时,都向有关的上级部门报送一份;有来我们史
志办索要资料的,我们一概免费提供,有成书的给成书,需复印的,协助复印。各市县和省
直部局已有30多个单位索要了资料,我们都一视同仁,大力支援。对外省兄弟单位,我们做
到热情接待。新疆、湖北、云南、广东、甘肃等兄弟垦区,有的来人,有的来函,交流经验
,素要资料,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广泛的交往,我们不仅有了全省“一盘棋”
,而且有了全国农垦“一盘棋”的认识,不仅能明确黑龙江农垦在省志中的地位和作用,也
能在和全国农垦部门相交中显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认为,只要有了“一盘棋”的高度
,又受“一本书”的约束,资料无须“保密”,各有侧重,取舍由己,交叉、撞车的事也就
容易处理了。如果掌握了一点资料就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免不了会碰壁撞墙。
讳而不避 碰而不撞
采取“突出重点,精选资料”的做法,可以有意识地、积极而主动地避开“会碰”的东
西。但是,也有许多东西看来又难免会“碰头”,要避也避不开。比如国营农场志中的“农
机”占有重要地位,而省志又专设了“农机志”。当然,我们不去追溯农机的全部历史,甚
至清末民初的带有资本主义农场性质的火犁公司,日伪开拓团的机械农场等等,我们都避而
不谈。但是,解放初期直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几乎全部集中在国营农场,第
一批机务人员的培训,农机修理和技术辅导等等,也基本上集中在国营农场系统。所以,省
“农机志”不能不写这段历史。这样便难免“碰头”了。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重复(碰头)是
合理的,虽碰头而决不至于“撞车”,因为国营农场的农机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而且农机又
仅是国营农场进行生产的工具而已。《农机志》则从全省农机事业的发展角度来写这一段的
历史因素,即使材料雷同,却各为所用。
又如勘测、设计这两个门类,建国初期,省内并无统一领导机构,那时是国家的、地万
的、企业的几股力量齐心合力,协同作战。所以,我们在记叙中也有“统收统支”的现象,
这就难免会有“碰头”的地方。但我们仍然认为这样的“碰”是合理的碰。不然,抢功夺魁
,各不相让,谁也难断这场“官司”。
有关交叉问题,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