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谈谈专业志如何反映规律

谈谈专业志如何反映规律


作者:陈惠华
经过几年来的编史修志工作实践,大家都越觉得在专业志中应该体现和反映一些规律。
但如何反映规律呢?意见却不尽相同,本文谨介绍一下自己在编写农、林志中的几点作法,
以求教于大家。
一、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用资料进行对比。董一博同志说:“志体是以资料丰富见长,”也就
是说要发挥资料丰富优势。这就是在充分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运用资料,特别
是对统计数字更不能把统计表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那就真正成了资料汇编了。数字是客观
实际的反映。是事业各个历史阶段兴衰变化的比值。只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经过再计算
、整理进行比较,就能成为某种事物的质和量的高度概括,就能简单明了地佐证、说明、揭
示某些规律性的问题。
例如我在《农业志》里就是用比较法来揭示玉米种植问题的。本来兴凯湖土地肥沃,热
量充足,连中晚熟品种——“英粒子”都能正常成熟,而且亩产七、八百斤也不足为奇。建
场初期面积曾占粮豆面积的五分之一,可是近年来越种越少,常常完不成种植计划,连每月
口粮中仅有的几斤玉米面也不能满足供应,人们常常不得不用白面去外地找老乡换点玉米面
来喂鸡或少量食用。据我了解这还不光是我们兴凯湖一场如此,我们牡丹江管局各场大概普
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但收集了玉米历年的面积、单产
、总产等数据,还查找了玉米、大豆、小麦的亩用工、亩成本、亩盈亏等历史资料,并进行
了重新计算整理。我列了两个表,一个是1960—1965年玉米、大豆、小麦亩用工比较表;另
一个是玉米、大豆、小麦在丰、平、欠不同年景的十个年头的亩盈亏情况比较表。通过对比
可以清楚地表明:玉米费工多、成本高。产品价格一直很低,尽管产量高于大豆小麦,但经
济效益很差。十年中玉米五年亏损计40.7元,四年盈利计24元,一年平衡,盈亏相抵共亏16
.3元;大豆十年均盈利共计274.4元;小麦七年盈利,计138.5元,三年亏损计5.5元,盈亏相
抵共盈133元。经过这一比较,找到了玉米越来越少的原因,还反映了一定的经济规律,由于
价格上的某些不合理现象,挫伤了种玉米的积极性,造成饲料的紧缺,进而影响了畜牧业的
发展。今年我场制定了奖励种植玉米的方案,对家庭农场承包的玉米田只收土地税,还在场
内提高对玉米的收购价格,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二、记述法
记述法就是通过对事实的记述,让事实讲话来体现规律。把事实记述清楚后,让读者自
己从中悟出某些规律。
如我在写大豆栽培时,发现我场大豆播期自建场以来很少在高产期内完成,拖后现象十
分严重。我想如果一直播在高产期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这个产量。但又不能象学术论文那样
去论证,于是我做了如下记述:
大豆发芽出苗的最低温度6—10℃,兴凯湖地区每年稳定通过7℃的时间,最早是4月18日
,最晚是5月7日,平均在4月30日,大豆的高产播期应在5月上、中旬。但建场初期,春开春
种面积大,播期偏晚;1964年搞机械灭草,为诱发杂草而推迟播期;七十年代至今,推行化
学封闭灭草特别喷洒氟乐灵等农药要求6—8天后播种又使播期拖后,建场以来,大豆很少在
高产期内播完。接着我列了几个年份大豆的播期统计表,没有(也不可能)阐述播期和大豆产
量的关系。但我觉得这段记述还是会给人以启发的。
又如小麦播期问题,我场低温易涝,为抢在反浆期前播上小麦,曾搞过秋播、冬播都未
成功,秋播幼苗不能越冬,冬播保苗极低。近几年播期一再提前,由原来的四月初提到三月
初,79、82两年都发生过三月十日前播的地块因严重缺苗而毁种的现象。至于缺苗原因,目
前尚无定论。但把事实记载下来,一是留给人研究,二是也能反映一个规律,即三月十日前
并非小麦的安全播期。
象上述这样使人一看就懂,不言而喻的事实,只要记述清楚了,规律便体现在其中了。
三、“点睛法”
我们提倡用事实讲话,寓规律于记述之中。但是有些事实则不会讲话,虽然记述了,也
看不出其中的规律。如《林业志》中的农田防护林一节,如果只记述:“兴凯湖农场建场后
,采取田、渠、林、路一起规划,在条田两侧、排用渠边、农道两旁都营造了农田防护林,
每条林带一般宽10—15 米,树种以杨树和落叶松为主,也有水曲柳、榆树、糖械等。岗下林
带间隔400—500米,岗上800—1000米,至1982 年共营造一万多亩,成林面积为5400亩”。
象这样的一段记述除让人看出林带的分布、树种、规格外,还能告诉人们什么呢?对林带的
功过则无人知晓。事实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兴凯湖的农田防护林是既有利又有
害的,有些因其结构不合理往往害大于利。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了,为什么还不一语道破呢?
于是我便述而有议:“农田防护林有降低风速,提高温度等优点,也有加大温度,阻雪遮荫
等缺点。1973年6月11—20日气象站在风三区排一调查,风速距林带5米处每秒2米,150米处
每秒2.4米;气温5米处21.6℃,150米处19.4℃,湿度:5米处77%,150米处76%。降低风速、
提高温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湿度增大则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每年冬天林带、地边积
雪多,影响了春季整地播种,道路积雪多,阻碍交通。夏季路旁林带遮荫,晴日尚好,雨季
路面蒸发慢也影响交通,土路更为严重。所以这两年道旁郁闭式的林带已被砍伐,新建的农
田、沟渠、道旁已不再栽树。”
我认为有些不会讲话的事实,必须帮它讲话,即画龙点睛地点出本质,才能给人们借鉴。
又如果树生产一节,兴凯湖1955年秋建场,1956年春即开始种植果树,1958年开始收获
水果,1966年水果产量达276000多斤,1967年果园普及各分场、各队、各村,面积达3118亩
,品种有大苹果、小苹果、梨、杏、葡萄、李子、樱桃和十多种沙果。可是到1981年加上新
种的果园才576亩,产水果22000斤。象这样记述果树生产,对今不如昔日的原因不作画龙点
睛地交待,只能让人莫衷一是。所以我直言不讳地加上: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
极左思潮的影响,把大批果树技术人员调离农场,并在“不吃水果可以,不吃粮食不行”的
口号下,一片片正处在高产期的果树,因得不到正常管理,在病虫危害、冻涝、草荒、缺肥
等情况下大批死亡。经过这样一点,飞龙在天,就使人一目了然看清楚“以阶级斗争为纲”
和“以粮豆为纲”的弊端,从而便于人们记取这历史的教训,而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
画龙点睛,既可点在文中,又可点在题上。比如我在写《农业志》水稻栽培时,发现水
稻产量上下波动而且呈现阶段性的起伏,按阶段作一条产量曲线,则可明显地看出三个波峰
和波谷,显示出三起三落的现象,我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
分析,不但从农艺方面,而且从社会方面,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找到了原因。我发现这
几次产量起伏正好与农场的体制的变动,人员的变迁,以及耕作方法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于是我加上“水稻生产的几个阶段”这一目,画龙点睛地称这几个阶段分别为:1、新垦初
种劳力充足,人工细管高产阶段,2、多年连作,草盛苗弱低产阶段;3、实行水旱轮作,产
量回升阶段;4、人员大换班,耕作粗放,低产阶段;5、水田应用机械化、化学化、产量稳
定提高阶段;6、小麦、大豆面积增大,水稻面积缩小,产量下降阶段(近两年实行水田家庭
承包产量又在上升)。我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作了简要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