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对设计《社会篇》篇目之管见

对设计《社会篇》篇目之管见


作者:裴良玉
1987年11月,在红兴隆志书评议会上,“社会篇”单独立篇这个问题,意见基本趋向一
致。但“社会篇”究竟应该设立哪些篇目才算合理成章?诸家纷起,异说多出,就此我也谈
点拙见,以求教于同行。
谈了九三、红兴隆、宝泉岭几家大局的农垦志(史)稿后,觉得他们的“社会篇”都是独
立成篇,很得体,写得不错,铺设得当,文字流畅,独具特色,值得一读。但也感到有不足
之处。这里的所谓“社会”,我理解是泛指由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的人群所构成的整体
概念,主要应该包括人口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宗教构成、职业构成、经济构成,通
过设置“社会篇”让人们了解各种社会构成的发展变化。然而,从读到的三部志书(稿)看,
在设计篇目上都明显地忽略了人口构成和民族构成这两部分骨干章节。有的志书把人口、民
族粗略地记述到“概述篇”中,远远不能充分地表达出垦区社会整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人口是一门学科,地方志把它单独立成人口志,主要记述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和变
动,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其发展规律,在做出某项规划、决策时,提出可以资信的数据和历史
资料。汉魏时代的文学家徐干在《民族》篇中指出:“故民数者,庶事之取自出也,莫不取
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
以之立度,……”,也就是人口志的功能在于表现出人口现象、特征、规律。
我们在编纂《嫩江农垦志》的“社会篇”中,把人口列为首章,设立了居民户籍、人口
分布、职业结构、人口素质四个章节。主要记述了嫩江垦区人口来源、历年数量及其变化,
人口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自然素质,即身体素质、年龄结构;人口的社会素质,即政治(精神
品质)、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人口的职业结构。但由于历史资料不全,数据的可靠性不强,
所以在撰写中,出现详今有余,略古不足,粗描浅写,一笔而过,不足为训。
在社会篇中,我们重点突出了民族志。我们觉得,垦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做为炎黄
子孙、中华民族,应该知道他的祖先是哪个年代来到这里开始繁衍生息的,让人们知道垦区
这块养育我们的土地,虽在垦前是片荒原,但不是荒无人烟的亘古荒原,这里在几百年前就
有我们的先民——各民族人民所开发了的处女地,是他们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在民族章中,我们分别写了民族组成、民族源流、少数民族地位、少数民族风俗及宗教
信仰等。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走访了一些县和民族村落,收集了近五万多字资料。除了形
成一篇民族章,还搞了一篇副产品——《嫩江垦区民族源流初探》考察文章,放入附录篇中
。尽管花费一定代价,但欣慰的是,把垦区民族源流搞清楚了,打开了垦区多民族大家庭的
窗口,透视出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的发展历史,为后人考察和研究垦区民族时做以鉴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