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编写农业志的
我是怎样编写农业志的
作者:陈惠华
我场的农业志是去年三月到七月用了近五个月时间编写成的,初稿成后,就送给农林部
门和主管农业工作的场领导以及我们的场史有关顾问去审阅,征求他们的意见。
场史顾问老农艺师张惟仙同志说:“这份农业志留下了我场建场二十八年来,农业生产
纪实和创业史并贮存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取材上不避落后和错误,如初期的人拉犁耕地,“
犁后喘”中耕,大跃进时间的土地深翻劳民伤财而无成效等,可留给后人去评论。”一些新
调入我场的领导以及新分配来我场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青年同志也反映农业志对他们了解兴
凯湖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帮助他们早日熟悉兴凯湖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
向导作用。场总农艺师张志贤同志在鉴署的审稿意见中写道:“农业志使读者对我场在农业
生产的发展过程,有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我场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
份很好的历史资料,对以后农业生产也有指导意义。”去年十二月农场召开第三届科技大会
,由农林部门呈报,经农场科委批准,按优秀论文给予了奖励。当然一份农业志初稿并不能
算作什么科学论文,不过以上情况说明这个农业志初稿是受到一定的重视和欢迎的。为什么
会受到如此欢迎呢?下面我汇报一下我是怎样编写农业志的。
一、为农场修志 为科室搞业务建设
到场史办以前,我是农林科的技术员,有几次特殊的需要使我感到历史资料的珍贵和整
理一套系统资料的必要性。
一次南京土肥所的同志来我场了解沼泽地开发利用过程,科里几乎无人知晓,只好请科
研站的老农艺师张惟仙同志作了介绍。老张同志是1955年建场时测量队平板组组长,他向南
京土肥所的同志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沼泽地情况以及湿地变干的开发利用过程,他还谈到了开
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那天我听得津津有味,心想这是多么珍贵的开发史料啊!如果不用文字
记载下来,光靠年近六十的老张同志口头讲,能讲多久呢?真有必要写一写兴凯湖的农业史
,这是我最初产生写农业史的思想起因。
1978年我场农业空前丰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先后进行了广播报道,随
之,农垦部的赵凡、高杨、边疆等领导同志相继来场视察。每次视察我们科里都要负责汇报
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情况,每次都有好几个同志去翻箱倒柜地查找资料。边疆部长来的那次
给我印象最深。那天机关支援连队秋收,我正在四队割大豆,小车突然来接我回去,说是边
疆副部长来视察,要我去汇报农业方面情况。我象一个要被口试的小学生一样来到边疆部长
面前,他首先问了我兴凯湖地区的农业资源情况,而且问得很细,从气象资源,水利资源问
到土壤资源还问到作物栽培措施和土壤耕作的历史和现状等等。有的我当时回答上来了,有
的我说数字记不清了,回去给查查,可是真到回去查时,真使人大伤脑筋,打开科里的资料
柜,解开一捆一捆的旧资料,真不知一时到哪里才能翻到所需的资料。这使我进一步感到整
理出一套有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的系统资料是多么必要。
想是这么想的,我也确实注意积累了一些资料,但平时繁忙的工作,哪有时间去坐下来
写呢?一连几年也没有实现。
1982年8月,场里要抽我到场史办工作,说是让我编写农业志。那年我正担任总局科学院
安排的大豆攻关联合试验课题,还有一些其它科研项目,说实在话,我是不愿意中断科研工
作的,但一想到可以坐下来专心致志地去写一本系统的农业志,又想起往日那种因缺乏系统
资料的苦处,我还是把任务接下来,当时我是抱着为农业修志,为科室搞业务建设的目的到
场史办来工作的。
《黑龙江农垦史资料汇编》1984年第一期上刊登一篇刘光禄同志《关于编写专业志的探
讨》一文。文章说:“为了写好专业志,由各个专门机构或事业机构自己去编写现在看来这
个办法是较好的,因为专业机构对它本部门的事业情况比较熟悉易于编写。”实践证明刘光
禄同志的话是对的,我们的农业志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我本身是搞农业的,对情况比
较熟悉,搜集资料,拟定纲目,撰写初稿都是在为农业修志,为科室搞业务建设的目的下进
行的,所以写出来的农业志对农业战线的同志有用,才受到他们的欢迎。正如一位从事农业
技术工作20多年的老技术员说:“场史办实在是办了一件大好事,通过编写农业志,把近30
年来分散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筛选,系统的汇集成册,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
使后人少走弯路,办成了我们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情。”
二、志贵周详
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生产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我们国家来说
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业是大头,从我们农场来说,农业是主业,因此必须在内容比重上给
以重要的位置。
去年在铁力会议上又听到总局史志办的领导同志讲:“咱们垦区是经济实体,是商品粮
基地,就是要突出小麦、大豆、玉米、水稻……”于是我便抱着从详从全的思想,广收博采
,力求通古贯今。在农业志里我简述了兴凯湖地区自康德2—3年以来的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收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兴凯湖地区的农业资源资料。记载了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土壤耕
作制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并以四大作物为主分别记述了主要栽培措施的应用与改进;又单
独记述了种子工作与植保工作;最后还介绍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情况。共分十一节
,初稿六万多字。后根据管局第一次会审的意见把其中的农田水利一节抽出单独成章,以突
出兴凯湖治水抗涝的特点,又压缩了文字,到二次会审时剩四万一千字左右,目前还准备进
一步压缩。
所谓志贵周详,应当详其当详,应详特略同,专志贵专,其专业特点,地方特点就是应
详的地方。比如我写植保这一节时,我略去了许多一般性,普遍性的病虫危害,及防治,而
重点叙述了杂草的调查与防治,并详细记载了杂草的分布与种类以及各种杂草发生时期,这
不仅能为综合治草提供依据,而且我相信谁要是想写一本兴凯湖地区的杂草志的话,一定会
视为珍贵资料。
三、寓议论于记叙之中找规律于比较之间
我抱着为农场修志,为科室搞业务建设的思想来编写农业志,在具体撰写中也遇到不少
实际问题,比如不能把专业志写成专业技术手册,专志的主体是事业的发展和发展条件,专
志只反映事业的基本情况,不承担学术研究任务。但修志的目的就是要为当代以至今后事业
提供历史借鉴。要提供历史借鉴就必须记述历史的经验教训,体现事业的发展规律。而要体
现事业的发展规律,专志就不仅要记载事业的兴衰历史,还应该反映兴衰的原因。比如我在
写水稻栽培这一节里,记述了同一灾年抢播的水稻产量不但高于抢播的小麦,而且高于抢播
的玉米,显示了水稻高产稳产作为抗灾作物的优越性。但纵观农场水稻栽培的历史,27年中
面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产量经过三起三落,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决不能满足于对这
些现象的记载和数字的罗列,应该通过史实的记叙给人以明晰的结论,这就要寓议论于记叙
之中。我把水稻生产根据产量的起伏分成六个阶段,即:1、新垦初种,劳力充足,人工细管
高产阶段;2、多年连作,草盛苗弱,低产阶段;3、实行水旱轮作,产量回收阶段;4、人员
大换班,耕作粗放,低产阶段;5、水田应用机械化,化学化,产量稳定提高阶段;6、小麦
大豆面积增大,水稻面积缩小产量下降阶段。通过用事实讲话,把三起三落的原因明白地告
诉人们,便于人们记取而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
又如:玉米本来是我场四大作物之一,特别是劳改农场时期,为使犯人伙食不超标准,
特意扩大玉米面积,曾达到粮豆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多,产量占粮豆总产的三分之一。可是近
年玉米面积不足万亩,什么原因呢?我采用列表计算1960—1965年玉米、小麦、大豆的亩用
工以比较三种作物在丰、平、欠不同年景的十个年头中的盈亏情况的办法,不用议论,就能
使人找规律于比较之间。
四、志以证史
《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6期,发表了马里千的“志以证史”一文,文中列举明清方
志,证水旱、证粮价、证灾情、证土地剥削、证史志、证手工业、证生态、证结社、证人物
、证艺文等实例,说明志书在证史方面能起到广泛的作用。这个杂志1983年的第四期上,还
谈到过县志编纂的“三时观”强调要追求前世、记载当代、着眼未来。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我在编修农业志时,在取材上也想尽量着眼未来,达到志以证史的
目的。比如我在写兴凯湖农场栽培过的作物时,除几大作物外,还记载了三十多种小作物。
我还特意把1961年栽培过的0.09亩棉花作如下记述:“当年4月21日播种,5月22日出苗,6月
30日分枝,7月14日现蕾,8月1日开花,8月3日每株结桃16—22个,至10月2日只有两桃开裂
,其余终因生育期短,积温不够而未吐絮。”种棉虽未成功,可我觉得还是有点史料价值,
所以我用70个字作了记载,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由于育种工作的成功或气象条件的变化,能
使棉花在兴凯湖地区安家落户,那么70个字很可能成为棉花载培史的佐证。
又如在农业机械化这一节里,我把航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对
中国民航飞机第一次来场的时间详细到年、月、日、时、分,不但记载了作业项目,而且记
载了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和作业成本,我觉得这关系到时代的水平,事业的水平,应该从详
记述,入志证史。
还有对于当前生产中一些有争执尚不能定论的问题,我也如实记载。如对小麦的播期问
题,我场低湿易涝,为抢在反浆前播上小麦,单搞过秋播。冬播试验但都未成功,秋播幼苗
不能越冬,全部冻死。冬播保苗率极低。近几年播期一再提前,由原来的四月初提前到三月
初。1979、1982两年,都发生过三月十日前播的地块因严重缺苗而毁种的现象。造成缺苗的
原因究竟是播期问题还是种子问题,是土壤水分问题还是低温所致。目前尚无定论。我把秋
播、冬播和早春抢播的实例都分别记载下来,一是证史,二是存疑,有待将来研究定论。
另外:我原打算分别写写四大作物的栽培史,但因资料不全未能实现,后改在作物栽培
一节中分述四大作物。现在我在每一作物后面都写了一下高产记录,既是为了给过去证史,
又是为了给当前的高产攻关破记录提供指标和依据,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