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企业史志工作要有连续性

企业史志工作要有连续性


作者:梁士魁
随着全国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势出现
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编史修志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各
地的省志、县志、企业志、党史、军史……一部部问世,在实践中,史志的“存史、资治、
教化”功能,已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编史修
志工作,也由此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
但也有另一种倾向,即有些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对史志工作的连续性认识不足,
在史志印刷出版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把办公室撤销,人
员遣散,或把书、稿封存,打入‘冷宫’,或由‘二传手’胡乱‘发配’,时过不久已荡然
无存。这确是经济上的浪费,政治上的损失,史志工作者的悲哀。
笔者在一个国营农场工作,仅就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企业史志的连续性,谈谈一管之见。
一、志以备用 史志出版后 应把功夫下在“用”字上
一个伟人说过:我们创造了历史,如果不把它写出来,那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儿;只
有再把它写下来,才算完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全部使命。对史志工作者(特别是企业史志工作
者)来说,应该有这种,‘一半儿感’。史志的“备”和“用”,应该是不同的两个阶段。“
备”是为了“用”。如果不用,何以去“备”,而这里的备和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备时,以用为目的。如果失去了用,备就是盲目的,没有生命力的。用是备的检验和归宿。
史志工作者,应该两副担子一肩挑。因为任何一项新产品,只有它的设计者、制造者,才真
正了解它的全部性能和使用价值。
史志的运用,应该及早开始。我们场志是由北京人民印刷三厂印刷的。1987年9月20日样
书出来后,即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到会同志除对这本场志给予肯定外,还提出了许多宝贵
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以场志为媒介,交流了信息,增进了友谊,事后北京下乡到过我场的青
年成立了联谊会,经常跟农场联系。1988年8月,他们组织了百余人的回访团,来农场访问、
考查,为农场送来了大专院校的专利发明和科研项目。在他们的影响下,上海、宁波、天津
、哈尔滨也都先后成立了相似组织,跟农场攀亲结友,组成信息网络。对农场建设,起到了
促进作用。群众说:咱们的场志为农场引来了金凤凰。
史志运用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企业改革提供依据。任何一部史志,
都具备地方性,区域性即特殊性,个性特征。同是气象天候,我们跟友邻相比,就很不相同
而有小区特征,就连人们的语言、追求、社会风俗、历史演变,也都有差异。改革者,如果
不从这个具体的个性特征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贯彻中央和上级的方针政策,而简单用一个
模式去套,没有不碰壁的。史志工作者,应当是主动当好领导的参谋。二是为科技研究和推
广提供资料。已编纂出版的农场志,科技资料丰富、翔实。我们场志出版,除给每个科级单
位发两本公用外,科技人员定为重点保证对象,人手一册。实践证明,场志在科技工作者中
,已起到了积极作用。电力工程师,根据场志记载的历史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设计外线工
程。农艺师根据过去二十多年冬小麦小区试验,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继续实验。三是要为
企业的主业服务。农场地处边陲,居生产、管理、社会于一身。从生产上讲,有农业、工业
、副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还有商业、服务行业;从体制上讲,有国营、集体、这有个
体;从社会上讲,有公安、检查、司法、金融、邮电等等。但我们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史志
运用的点子,应重点打在农业上,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实行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制,农业的经
济结构,产业结构,作物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管理上曾一度出现失控现象,于是,也
出现了一些违背自然规律和科学的现象,重演了一些历史上有过的严重教训。如,有的家庭
农场为了追求利润,多播大豆,结果出现大豆重茬严重,产量愈来愈低,有的农艺师看了场
志资料后,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引起了领导重视后,通过积极引导和加强宏
观控制,才得到逐步纠正。
总之,当今史志,多以经济为主体,史志的应用,首先应该放在经济建设上。
要做好史志的运用工作,还必须走出办公室。除对别人运用的效果,经验,加以搜集整
理总结推广外,应该主动寻找用户送货上门或亲自上门宣讲。1989年以来,每逢清明节或‘
五四’青年节,史志工作者配合宣传部门,对学校的青少年宣讲农场创建中的英雄模范人物
事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企业史志出版后 做好补遗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们在场志的撰编和印刷过程中,碰到了这样几件事:有一天,两个青年工人来办
公室找我们,要我们告诉,到底什么是北大荒精神?什么是北大荒人?作为第二代人,怎样
做才能算一个真正的北大荒人?这两个青年一个姓曾,一个姓陈,都是我们一分场修配所的
机械修理工。这个问题对我们震动很大。当时的背景是1986年,正是受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
,即所谓“信仰危机”的时候,竟然有这样的青年,更使我们感到史志工作者肩上担子的份
量。这说明北大荒第二代人迫切要求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料,提供代表北大荒精神、代表北大
荒人的生动典型。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的编辑李士魁同志看了我们的场志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过
去以为北大荒的农场都是劳改队办的,现在才知道是战功累累的解放军干的。你们太了不起
啦,老红军、战斗英雄都去开荒!你们才是真正的最可爱的人。可惜,你们宣传的太不够了,
你们场志上记载的资料也太少了。”李士魁同志反映了社会上一部份人的批评和要求。因此
,1990年经党委批准,我们编辑一本以报告文学为主要文体的集子《雁窝岛人》,以弥补场
志的不足。
(二)我们的农场的另一笔宝贵财富,就是科技人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各类有价值的
学术论文,这都是专家们几年、几十年辛辛苦苦从事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
具体成果,是花多少钱也难以买到的科学实验资料,如果不把它们收集起来,编印成册,必
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散失,要都收编进史志,那是无法容纳的,只有作补遗。
(三)天津青年胡宝平同志主动找到我们,他出钱叫我们编纂知识青年通信录,我场的工
业、商业等部门,也多次催促,让这本通信录早日问世。
(四)地方史志,贵在为小人物立传。我们是军垦农场,人员来源相当广泛,从籍贯上说
,除了台湾、西藏外,其它省市全有。这些成员中,有转业复员军人,四川、河北、山东等
地支边青年,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知青,还有1957年
错划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就军人来讲,陆海空各军种齐全,老红军、战斗英雄、警卫战
士……可以说,各人的来路都不相同。如果有代表性收集立传,百年后将是非常有意义的贵
重资料。沈阳军区作家王重才在我场讲过:他在农场呆了一个星期,了解到的每一个人的经
历,都可以写成一部长篇。他对青年说:你们谁真正了解了农场一百个人的全部历史,那你
就能成为百万富翁。因为,你们前辈的经历,确实就是宝贵财富。
总之,任何一部史志,再详翔、不空块、不断条、不疏漏。但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百科全书”,只是相对而言,只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把它当成一门科学、一项事业去干
,史志出版后,要做的补遗工作是很多的,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妥善安排

三、要为续志积累资料
大凡近年的史志编纂者,多因史料不全或奇缺而发难过,甚至为征集资料跑断腿,磨破
嘴。前人不忘,后世之师,这一部史志出版后,一定要为下一部史志积累资料,且不说那些
办公室撤销,人员遣散者,即使有人有马仍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多数只是在年终编写一本粗
粗的大事年鉴而已。笔者认为,为续史(志)积累资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前一
部史志征集资料中的经验教训,重点收集。我们的档案室沿袭了部队保密室的性质,只保存
红头文件。未编号的工作总结,学术论文,改革方案等类似资料,很少收集;人事档案中,
过去只重视“政治”,忽视政绩,现在虽然有所改变。但仍重视不够,为续志积累资料工作
的重点,要有针对性。二是重大事件宜细不宜粗,宁繁不简,特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
因、结果等,应详细记清楚,因续志(史)不是近期内就写,太粗、太简,时过境迁,人物变
动,会给后来人造成困难。三是要亲口问,亲手记,不能光靠下级上报,光靠上报,有些该
记的就有可能漏掉,要有钻劲、挤劲,许多会议要象记者那样往里钻,往里挤,嘴要亲,腿
要勤,靠、等、要是不行的。
史志工作的连续性,是指这一部史志与下一部史志之间的史志日常工作,和这一部史志
与下一部史志本身的内在联系。前者,主要是做好已出版史志的运用和为下一部史志做好准
备,后者是已编纂的史志取得的经验教训怎样传给下一部史志。而下一部史志怎样与上一部
密切衔接,并对上一部史志的优缺点能取优避短。使新编史志更科学,更实用,更适应时代
要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们之间都是不可断然分割的。承上和启下,继承和创新,
都是对立统一体,不承上怎么启下,没有继承,也就无所谓创新,如果我们今天编好史志束
之高阁,无人问津。十年、二十年后再续第二本,老是从头做起,那么史志这门科学,不仅
很难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就毫无生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