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的几点经验
值得借鉴的几点经验
作者:陈子俊
自1982年以来,我先后参与了八五七农场史(以下简称《场史》)和八五七农场史续编(之
一)(以下简称《续编》)的编修工作,感受颇深。《场史》从征集资料到编审定稿30万字,前
前后后用了三整年的时间,从定稿到出版又用了一整年。《场史》问世时间之长,耗费人财
物力之巨是可以想见的。《续编》于1994年6月动手,预计到1995年2月底完成对上送审稿40
万字,时间为9个月,拟于1995年9月底前正式出版。
人们不仅要问,《场史》与《续编》文字总量相当,而编修出版所用时间之差何以如此
悬殊呢?除了经验、资料、时限跨度等方面的原因,即编修《场史》同编修《续编》相比,
编修《场史》时的经验不足,资料残缺,时限跨度长(《场史》时跨1951—1984年34年,《续
编》时跨1985—1994年10年),因而加大了编修的难度,延长了时日,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
,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续编》编修认真总结了《场史》编修的经验,采取了
相应的举措,不但加快了编修的整体过程,而且还提高了编修质量。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
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以编修大纲统领编修工作
农场史志办于1994年6月初组成后,重点抓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按照农场党委确定的续
史整体思路,以反映农场改革进程和实际成果为主线,集中力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编修
大纲,基本上理清了《续编》时限内农场发生的重大史实,确立了《续编》编修工作应当遵
循的三项指导原则,即:(一)《续编》和《场史》相衔接的原则;(二)如实展现农场十年间
史事的原则;(三)突出八五七农场自身特色的原则。编修大纲经农场编审委员会研究之后,
印发到机关各科室和所属各单位,要求他们按编修大纲征集资料和撰写专业志,农场史志办
则按编修大纲对资料征集和专业志撰写进行指导和收审,这样征集资料和撰写专业志范围集
中,内容完整,避免了过去“大海捞针”、“漫天撤网”多次返工的现象,使《续编》编修
的基础工作一开始就在编修大纲的统领下,有条不紊地顺利展开。
二、紧紧抓住资料征集和专业志分口撰写工作
一部农场史志涉及到方方面面,文字浩繁庞杂,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其关键环节就在
于资料征集和专业志分口撰写的质量和进度,因为它是编修史志的基础性工作。过去编修《
场史》之所以前后历时四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料征集和各门专业志拖延的时日太久
,当时许多部门强调现实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哪里还有时间征集资料和写《场史》,也有的
部门以资料残缺为由,提出没有办法写《场史》等等。因此,使编修基础工作一拖再拖。19
94年农场党委确定续编(1985—1994)十年场史,借鉴了已往的经验,采取了五项举措:(一)
成立以农场党委书记和场长为主任的编审委员会,做到了领导工作到位;(二)返聘三名熟悉
农场情况的离退休干部组成农场史志办公室,做到专职人员到位;(三)建立了以分口主管领
导为专业志第一责任人的撰写体制,做到了目标责任到位;(四)采取了奖罚兑现措施,做到
了奖罚到位;(五)实行了评比催办制度,做到了督促检查到位。五项举措的实施,有力地保
证了《续编》的进行。尤其是实行评比催办制度,不但是一项创举,把现代管理考核方法运
用于编修史志工作之中,而且从实践的结果表明,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它对按计划完成
资料征集和分口专业志撰写,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由农场史志办把专业志
和资料征集按行业分工落实到科室,并把责任人和主笔人张榜上墙,每间隔10天检查催办一
次,并发布一次书面情况通报,发给各编委、各科室和各单位,同时抄送上级史志办,各专
业志的进展一目了然,不但责任人、主笔人引为注目,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也很注目。例如当
第一次催办通报发布后,有三个科室工作没有真正的落实,农场党委书记、编审委员会主任
亲自打电话询问原因,分管口的农场副职领导也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立即找到这些科室的
主管领导研究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续编》整体设计共9篇63章,分为41个专业志,原
订计划用两个月完成,截止到7月底,从进度上说,在时限内已有40个专业志交稿,文稿字数
约40万字,还征集资料约30万字,另一个专业志也完成了草稿,需做文字上的加工。从质量
上说,撰写得好的和比较好的19个,占总数47%,合格的21个占总数的51%,经重新加工可达
到合格的1个占总数的2%。这样的进展情况是已往编修农场史志工作中所没有的。
三、精心组织力量 科学安排时间
编修史志是一项很繁重复杂的工作,参与编修工作的人员,不仅需要对全面情况比较熟
悉,而且需要有一定文字功底,涉及专业技术的篇章,编修者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否则是难以较好地完成任务的。为了写好《续编》,八五七农场党委选调精兵强将充做编
修人员,据统计,参与《续编》编修的共1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专业
技术职称的10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12人。并采取了两项措施提高编修人员的思想水
平和写作水平。一是举办史志培训班,对参与收集资料和撰写专业志的全体人员集中办班培
训,聘请牡丹江农管局史志办陈惠华主任授课,从编修史志的基础知识入手,结合龙江垦区
史志工作的现状、经验,详细讲授了农场专业志纲目设计,篇章结构,资料的收集、整理、
编修,文体文风及应注意的事项,不但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起到了“入门”作用,而且对整个
编修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二是典型引路。在专业志撰写过程中,选择写得好的与比较好的
,组织互相观摩交流,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弥补了由于撰写人员经验,水平高低不一而
出现的专业志写作质量过分悬殊的现象。
在时间安排上,依据工作总量,采取了统筹衔接,总体设计的优选方案。其编修时间表
如下:
6月1日—7月31日二个月的时间,为机关科室、基层单位征集资料、撰写专业志;8月1日
—8月31日一个月的时间,为编修人员和农场党政工领导,按分工阅改专业志;9月1日—10月
31日二个月的时间,为编修人员起草文稿;11 月1日—12月31日二个月时间,为农场史志办
第一次统稿;1995年1月1日—1月31日一个月的时间,为农场编审委员会审稿;2月1日—2月
28日一个月的时间,为农场史志办第二次统稿。由此不难看出,这个时间表是前后呼应,环
环紧扣,一步接着一步地走向了设计目标。
四、单列专项经费 保证《续编》需要
八五七农场第一部场史于1984年三审定稿之后,又拖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直到1985年12
月底才出版,其主要原因就是经费不能及时到位。据闻,黑龙江垦区有些农场史也是因经费
原因,文字定稿后迟迟不能出版。有的拖了三、五年的时间,还有的单位出现了“有人修志
,无钱出书”的局面。这次八五七农场编修《续编》就接受了这些教训,农场史志办一成立
,马上按照实际需要编报经费预算,其中,包括稿酬、审稿费、文印费、校审费、出版费、
不可预见经费等,经农场主管领导批审,一次将全部经费提出放在计财科单列帐户,由农场
史志办专款专用。这样做的实际效果,不但从经费上确保了《续编》的实际需要,而且使史
志办的工作人员能够专心致志地去搞编修。
目前,八五七农场《续编》编修工作,正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中,从进展情况看,1995
年10月1日前正式出版是没有什么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