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浅议提高《经济篇》质量

浅议提高《经济篇》质量


作者:姚克麟
要提高农场史志经济篇质量,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加深对修志指导思想的理解,加强编纂
组织、指导,不论撰稿、编审,都要力求站得高些、想得深些、构思细些、要求严些。现结
合我局在会审农场史志经济篇时遇到的实例,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一、站得高些 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发展
农场创建后,对农场经济活动的认识囿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认识有很大局限性。
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些却相沿成习,落后于生产发展的现状。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编纂农场史志,就要突破一些旧的观念,跳出习惯圈子,从全局看局部,
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发展。
(一)要联系国家经济看农场经济
农场的经济活动与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只有联系国家经济看农场经济
,才能全面认识农场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主客观因素。
以畜牧战线为例,农场养猪业几经起伏,这和国家粮食生产形势、粮食价格、生猪收购
价格有紧密联系。单从农场对养猪业是否重视、饲养管理是否合理去分析是说不透的。某场
《畜牧兽医志》反映了生猪年末存栏1961年比1956年大幅度下降,1981年比1977年大幅度下
降,志中对前者未记述原因,对后者只分析了1980年一度出现交猪难而砍猪。实际上,前一
次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那时农场种植业以大豆为纲,1960年又大涝,严重缺粮,全国连续三年
遭灾,政府也无力顾及;后一次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1979年国家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而同
期畜产品收购价格没得到相应调整,养猪不如卖粮。又如,某场《计划财务志》记述了历年
盈亏情况,但对增加农场生产成本的生产资料提价和增加收入的粮食提价未予分析记述,这
就难以全面认识农场经营状况。
(二)要从农场经济的全局看各条战线
农场各条战线的经济活动是农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从农场经济这个全局去分析
,记述各条战线,才能如实反映各条战线经济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农场经济总体中的作用。
以粮食战线为例,农场创建时期,是国家投资建场,农场打粮上交,习惯上将粮食战线
划入后勤服务体系。有较浓厚的产品经济色彩。基于这种传统认识,又没深刻分析农场发展
中的变化,某场《粮食志》仅顺序性地将粮食管理的内容记述为“粮食收获后……作出年度
‘三留’计划,剩余部分组织上交或出口”,记述了粮食内销和上交、出口粮豆数量,平均
价、加价款额,但没能清晰展示粮食经营与农场经营成果的关系。如进一步充实,系统反映
农场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特别是进入六十年代后,为完成商品粮
基地的光荣任务和在价值规律支配下努力提高粮豆商品率、粮豆商品价值的实际。系统反映
粮食贮、加、供、调、交、销的实际,及粮食经营成果对农场经营成果的影响,必将给人以
本质的、规律性的、完整的印象。
(三)要从农场经济建设的进步看科技人员、科学技术的作用。
我们农垦创业维艰,老铁兵、十万转业官兵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应大书特书。然而,不
应忽视的是:在农场创建、发展中,大批知识分子报效边疆,在清除“左”的影响的现今,
理应实事求是地记述他们和在他们努力下农场科技进步对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否则,难以
全面反映农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以某场为例,该场拥有近二千名科技人员(其中有曾在《人民日报》头版评介并引起强烈
反响的五十年代志愿来北大荒的南京农学院毕业生),有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有筛选首
创以多菌灵治小麦散黑穗病(我局推广后每年少损失小麦约二千万斤)及获得国家、部、省、
总局奖励的科研成果。如果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一正确论断出发,与全场生产建设相联
系,与有关专业志相照应,在经济篇中设《科技志》(该场是在文教、卫生、科技篇设“科技
工作”章),既载人又记事,充分展示知识分子和科技在农垦事业中的作用,必将更真实地反
映农垦事业发展的史实。
二、想得深些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编纂
经济活动虽表象庞杂,但有着深刻的内在和外部联系。面对大量史料,编纂经济篇应深
入进去,搞好系统分析,刻意求精。因此,对以下几点应予注意。
(一)以丰富的资料反映特点
农场史志应反映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农垦特点、企业特点。这可以,也应该从经济篇
中充分体现。在如何体现上,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论述,而在于让史实本身说话。
从我局农场史志经济篇分析,在反映特点,特别是在反映农垦特点和企业特点上尚有进
一步深化的必要。比如,农场地区没有政权机构,承担着很多应由政府负责的工作,负担着
大量政策性支出。这样,仅仅反映农场的纯盈亏是不够的,还必须反映经营盈亏;农场虽为
全民所有制企业,但地处边疆、农村,搞的是大机械化农业生产……,这使农场各行各业和
城市工厂、农村公社在生产条件、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上有同有异。又如,农场既然是企业
,不能只反映生产成果而不记述经营管理及经营成果。显然,反映出特点,才能探索出特殊
条件下的特殊规律,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总结经验教训。
(二)从经济效益正确评价经济活动。
史志当然要记述生产建设成就。值得注意的是,应对经济效益欠佳的建设项目给予恰当
记述。某场《建筑志》写道:“农业分场都拥有……木材加工车间,自己可以解决分场内部
的房建材料。总场拥有年加工一万方原木的木材厂……。”然而,该场1966—1983年只有五
个年度锯材超过一万立方,其间1981—1983年年锯材量仅6384—7423立方。总场木材厂尚吃
不饱,各分场还搞锯材,虽方便,总体经济效益不见得好。如果记述时考虑到经济效益,实
事求是,记述经营管理上的得失所在,就更贴切。
(三)以相对数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反映经济活动的量变与质变,绝对数值是基础,加列相对数值则更说明问题。如,某场
《农机志》列表记述了历年不同型号拖拉机、康拜因自然台数的变化,但若辅以标准台、负
担面积变化等相对数,将能更清楚地显示机械力量增长幅度和对生产的影响。又如,某场《
农业志》记述了历年受灾面积,若能以当年实播面积为基数,列出受灾面积占实播面积的百
分比,列出受灾减产程度,会更清楚地说明灾情。
不过,运用相对数应注意可比性。某场《物资志》记述“从1975年实行核定限额以来,
油料消耗基本稳定并略有下降。……1980年比1979年多生产粮豆7887.6万斤,增长29.2%,柴
油却少耗400吨,下降3.7%。”实际上,粮豆产量与耗油并无比例关系,更何况1980年麦收期
基本无雨,很是顺利。某场《计划财务志》记述“建场开发阶段……五年共开荒××万亩,
生产粮豆××万斤,上交国家粮豆××万斤。平均每年增长速度20%。”“十年动乱时期,…
…七年平均增长3.36%。”这种记述法不仅搞不清是那一统计指标的增长速度,在正确认识十
年动乱的恶果时又忽视了农场发展阶段的增长速度难以保持创建阶段的增长速度。对此,修
志中应慎为斟酌。
(四)从纵横关联把握史志的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
编纂农场史志经济篇,当然要反映农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要从
章、节内容的纵横关联上把握住整个经济篇的思想性、科学性、准确性,以免出现矛盾或论
述与资料脱节。类似下列事例,应推敲:
某场《工业志》记述了1958年新建铁矿、冶炼厂等等,使工副业产值由1958年的240.9万
元跃升到1959年的850万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铁矿、冶炼厂下马,工副业产值1961年降到
498.1万元。说到十年动乱,记述了“农场工副业产值由年的675.6万元,降到1968年的638.
7万元”却与大跃进时代的1959年再相比较,续写上“比1959年的工副业产值还低211万元”。
某场《农业志》在记述农业生产发展的第三个时期(1967—1977年)时写道“这个时期…
…生产不能正常进行”、“这个时期是自然条件最好,而又损失最大的时期”。与生产实际
和经营成果相对照,《农业志》记载粮豆亩产1965年最高,为234斤,第三时期有五年亩产超
过234 斤,最高年(1976)为334斤;《计划财务志》记载1955—1966年2盈9亏,1967—1976年
8盈2亏;《物资志》记载的1970—1979年钢、铁进货量仅平均每亩0.358—0.800公斤,化肥
(标准吨)进货量仅平均每亩5.18—12.99公斤。由此看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方面,应
该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在记述“文革”对生产建设的影响,不能只看到
“左”的路线支配下人的因素,还要看到“文革”破坏了国家经济,由此而给农场带来损失
的物的因素。
在提高农场史志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上,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经济效益高低,其
中必有经验教训或具体原因,应合乎逻辑地予以记述。如,某场《商业志》记述批发销售额
1970年为527.4万元,1983年达到1220万元;但同期利润却从21.4万元降至10万元,也无分析
说明。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合理因素,也有教训,不加说明,将难为后人理解。
(五)考虑社会效果,完整地反映史实。
编成的农场史志将是研究农场经济的百科全书。因此,对各项数值,特别是主要指标的
数值,应按其含义全面反映,以免造成误解。如,某场《计划财务志》记述了“国家投资农
场建设资金按农业耕地平均每亩投资91.58元”,只有加记以自筹资金等等搞基本建设的情况
,才能给人以完整的印象;某场《建筑志》记述1956、1957年房建每平方米造价仅为13.2、
11.56元,只有说明那时候算不细,有些东西不算钱,才能真实地反映当时情况。显然,修志
要从事实、从效果出发,一定要考究完整地反映史实。
三、构思细些 力求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
编纂农场史志经济篇,只有通盘考虑、缜密设计、妥善布局、纵横交织,才能系统、规
律、有重点地反映农场及其各条战线经济活动的全貌。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指导
,不无裨益。
(一)抓住重点。经济篇的核心应是生产经营情况。各专业志不能只反映生产建设成果,
最好能有层次地记述生产经营方式、结构、生产能力,经营方针和经营体制变易,经营管理
状况,技术革新改造,经济技术指标达成情况,生产建设成本、成果、经济效益、经营盈亏
等,力求举纲张目。
(二)合理配置。经济篇各章有综合、有专业,应合理配置生产经营情况的各项资料,做
到有总有分,不重不漏。以某场《计划财务志》为例(例略),如将资料配置改变一下,可能
对系统反映全场情况与各条战线的全貌更好些。
(三)设好节、目。节、目是专业志的框架,搭好框架,才能有目的地整理好资料,为写
好专业志打好基础,以某场几个专业志为例,(例略)如调整一下节、目设置,可能层次清晰
些。
(四)排好文、表。经济篇离不开数,为给人清晰印象,最好以文记事,以表列数,尽量
让文、表记述的内容不重复。
(五)不要漏项。各条战线的经济活动有丰富的内容和内在联系,修志时应避免疏漏。某
场《粮食志》缺晒场建设与管理、粮食储藏、粮油加工、粮油议销;《农机志》缺农机修造
、农机管理;《劳动工资志》缺劳动管理、劳动调配、定员定编。这些缺欠,是应弥补的。
按史志应成为百科全书的要求,经济篇还应记述必要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主要的技
术措施。如,农业志最好记述上作物比例、品种结构、宜耕期、适播期等。
四、要求严些 力求缜密 确切
经济篇是农场史志的主干,为资政、教化、存史,务须高标准、严要求。我局已写的农
场史志经济篇初稿,有不少技术性差错。以某场史志经济篇为例,经管局各有关部门审查,
这类差错主要表现在以下各点。
(一)内容不对。《交通运输志》未写“实行计划运输、单车核算、油料定额”的实际,
却以总结的语气,条文式的写了“到现在,积累了四个方面的经验”;《渔业志》不必要的
加进了“计划修建的水库”、“今后我场渔业发展的途径”;《粮食志》没写粮食管理的实
际,却编列了职责性内容的“粮食内销工作概况”、“各级粮食检验工作内容”。
(二)概念不清。《建筑志》把基本建设投资当做房建投资;《工业志》以工副业产值说
明工业发展概况;农场没有发电厂,撰写电力事业的专业志志名却为《电力工业志》,且将
农场用电写为供电;《林业志》应写“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之处,也写成“人工造林面积”

(三)归属不明。《外贸志》记述“我场外贸科,行政上归农场,业务上又受上级部门指
导的双重领导”,实为行政上归农场,业务受上级外贸部门领导;《电力工(事)业志》只写
“场内有变电所三座”,没写明这是自建、自管、自用的电业管理所。
(四)提法不妥。《计划财务志》列表反映有职称的会、统人员人数,但冠以“业务能力
”的标题;《电力工(事)业志》为把农场电力事业培养技术骨干,写为“给电力上培养技术
骨干”;《外贸志》将我国1960年后以产品对苏出口的爱国还债写为“对苏的赔偿贸易”;
《粮食志》没写两名粮油检验助理工程师的具体贡献,只写他们“造诣很深”、“有独特的
见解”。
(五)用词不当。《水利志》把灌区中的喷灌面积写成“水田喷灌面积”;《劳动工资志
》不恰当地把劳动工资与奖励制度简化为“工资与奖励”、把劳动保护简化为“劳保”;《
畜牧兽医志》将配杂马写为“杂交改良品种”,将核心群选育写为“培育”;《渔业志》将
水面面积写为“水面资源面积”《电力工(事)业志》把给××变电所投资写为“××变电所
给投资……”。
(六)记事不确。《粮食志》记述“1972以前,……内销工作无暇顾及,供应方面只是以
销定量”,有些失真;《劳动工资志》记述“1979年把符合条件的人改为固定工”,实为:
按省劳动局和总局的规定把符合条件的长期临时工改为固定工;《渔业志》记述农场自然条
件“这里河流纵横,水泡星罗棋布”,形容过分;《外贸志》记述“1963年后到七十年代初
,中日建交,我场出口大豆流向日本,语句不通,实际上,1963年前、1970年后,一直对日
出口大豆。”
(七)记时不确。《工业志》记述“十年动乱结束后,农场工业……76—83年稳步上升”
,“1970—1979年建设兵团时期”,在时间上有前移后拖之误;《计划财务志》记述“当前
计财队伍状况”,应直书那一年度。
(八)应详不详。《农业志》记述“在病害方面,如麦散黑穗病、麦根腐病、豆根腐病,
都是分别用赛力散、克菌丹、多菌灵等进行种子处理来防治的”,在语法上,不应既“都是
”又“分别”,在内容上应为:小麦散黑穗病、大豆根腐病用多菌灵,小麦根腐病1970年前
用赛力散、1970年后逐渐改用克菌丹;《劳动工资志》列表记述了1975—1984年各类事故的
伤亡和经济损失,只有起数、人数、损失金额,对重大事故无重点记载。
(九)当简不简。以各专业志的机构沿革一节为例,普遍文字叙述过多,有的占全志篇幅
三分之一,有的长达一千七八百字。
(十)数字不准
计量单位有误:《电力工(事)业志》将农场二十多年总用电量153311600度的“度”写为
“万度”。
叙述有误:《渔业志》记述“1981年前,农场捕鱼量就达5672959吨。”实为1958—198
0年农场累计捕鱼量为5672959吨。
互相矛盾:《粮食志》记述1959年上交、出口粮豆16894吨,《外贸志》记述同年上交、
出口大豆26000吨。
口径不一:《林业志》“林业资源”内记述“全场林业总用地面积……中,人工林面积
1851.6亩”,续后“人工林资源概况”中记述“1979年前共造人工林面积532.65公顷”,统
计口径、计量单位均不一致。
(十一)统计表不合理。
表格重复:《林业志》编列了全场“历年造林一览表”,又单编了以造林、育苗为内容
的“林业资源统计表”。
标题、内容不清:《水利志》“1963年累计完成情况(有效土方)”,实应编列“1958—
1963年完成土方量”,将有效土方量标计其中。《林业志》“全场林业分布平均值一览表”
缺亩株数,却得出了亩蓄积量;“历年造林一览表”表头标明计量单位为“亩”,但“义务
植树”栏内填的是“19万”、“20万”。《建筑志》“部分年份建筑队伍及生产情况比较表
”的“盈亏”栏内,只有“+、一”号,没有数值。
标题与内容不一致:《计划财务志》“历年生产成果”表,内容却是经营情况的“生产
总收支”“盈亏情况”。《水利志》“水利工程效益分析表”,内容只是“方投资”、“亩
投入土方”、“亩投资”。
目标不规范化:《建筑志》1982—1984年“建筑队伍及生产情况比较表”,将标目“完
成投资”写为“资金使用”。《计划财务志》“历年总产值一览表”纵栏各业之上,不必要
地加上个“大农业”。《劳动工资志》“农场建制、人口、职工、工资情况”表的纵栏标目
“增减+-”既没表明是增减%,也没表明是那一统计指标的增减,以何年为基期的增减。
没有必要的对比项:《粮食志》列表记述了历年上交、出口粮豆情况,但没在表中列明
征购基数、当年征购任务,不知征购任务完成百分比;列表记述了1977-1983年上交粮豆平均
价,但表中没反映国家粮食统购价的变动,难以分辨排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提质增收情况。
表格内容与文字记述不一致:《渔业志》“农场从1970 年开始鱼产量对比表”,表内数
止于1980年,表下文字记述却为“从上表可以看出……,特别是1980年后产量猛增。”
(十二)文字不统一。各志记述粮食数量有的用“吨”,有的用“万斤”。记述年度,有
的写“八○年”,有的写“1980年”,有的写“一九八○年”。
(十三)校对不细。有些差错可能是打印错了而未校对出来。但一字之差,或意思相反或
词不达意。如,《农机志》“生产队没有机务副队长”,“没”当为“设”;《林业志》“
以全场造林成活率40%以下计算”,“下”应为“上”;《渔业志》“农场虽然每年捕捞了大
量野生鱼类,……上交产值并不多”,“值”应为“品”。
由此可见,经济篇思想性、技术性、时间性很强,数字又多,稍有疏忽,很易出错。所
以,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尤要注意经济篇的质量。为此,请专家、行家参予编审是
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