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志书“概述”编写的浅见
对志书“概述”编写的浅见
作者:石军 刘勇
在总局召开的史志例会上,有幸看到红兴隆管局、牡丹江管局、宝泉岭管局的农垦史志
稿,受益非浅。
在例会上评议红兴隆局史志稿及拜读红兴隆概述篇,深感红兴隆概述篇的体例符合要求,
资料翔实,特点突出,能以事实和资料为依据,对事业的发展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功过
是非和因果关系有较明确的反映,达到了观点与资料的统一,可读性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提出供同行商榷。
其一,编排顺序不够合理。不应把第一章概况放在这篇之首,应放在最后一章现状内。
将第五章自然概况改为第一章,使概述篇的编排顺序应是自然概况,建置沿革,人口、民族
及现状。因为自然概况是展示背景和发展的条件。只有先有自然,才有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
,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另外有的章节附表的编排也不太合理。如,第二章第三节红兴
隆管理局管辖时期的三张表格应是管局机关设机关人员编制表,然后是管局机关附属单位编
制表,这样安排趋向合理。
其二,概括得不够精炼。表现在:一是篇幅太长,全篇概述共122页,其中各农场概况就
占53页,而且各场概况的写法也不一样,显得冗繁,缺项。如:友谊农场概况有地理位置、
建置、资源、生产规模等,但缺少文教、工副业生产及人口、职工与经营成果。与其它农场
相比,给人印象似为友谊农场这几方面没有开展。而八五二农场的概况则填补了上述的空白
,但又缺少自然资源。其他各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项。这样显示出有的农场有资源,有的
农场没有;有的农场工副业发展很快,而有的农场似乎没搞工副业生产。事实上各农场的条
件及发展都大同小异,都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型生产发展。因此各场的概况应有统一的写法
,应写建置、自然概况、规模、现状、特点、优势。这样就可以一眼看出各场的基本情况,
二是把不该写进的内容也写进来了。如第三章第二节“职工”可以放在劳动管理一章中。第
一章第一节管理局概况,可以放在“自然概况”及现状里。这样篇幅可以大大压缩,也避免
给人一种重复感。
其三,语言表述的不准确、不简炼。如:第三章第一节“人口民族”之第一自然段,本
地区上溯到何年代有居民,现无法考察一句可以省略。在完达山麓自古即是赫哲人的渔猎地
。随后的几句表述也有矛盾。应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改写成:管局人口的变化是随着管局生
产规模的不断发展而增加的。据资料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16年)后就有“闯关东”的
在这一带偏僻的山野里开荒种大烟,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已有少数居民开垦小块的土
地,以种植粮豆为生,也有从事打猎和采集山货为生的。1947年前,有的地方已形成小村屯
。此节第二自然段人口的表述也不够清楚,看不出人口的变化事情及全局有多少人口。附表
虽有补充,但也应有文字的表述。另外,全篇数字的表达要符合规定的要求,避免出现“大
约,6万8千多人”等字样。
其四,缺项。整个概述篇没有写管局地区的概况,将这部分内容补上,以从宏观上看管
局地区的发展全貌。
拜读红兴隆管局《概述篇》后,使我们得以启发,回顾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设《概述篇
》及主要内容、写法及掌握的原则:
“概述”是史志内容的概况。梗概全貌,简述发展,记其变化,揭示规律,是站在全局
的高度,对国营农场的全貌、历史沿革、成败得失的原因和农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的总体鸟瞰
。并引起欲见全篇章节的兴趣,这就是我们要设概述的理由所在。
但这种概述与旧方志中的序、跋、凡例、前言等不同。序、跋、凡例、前言或陈述沿革
,或点明意义,或提示要点,或指示面貌,或简述义例,是从某一角度记述的。这种概述与
章学诚所写的小序不同,仅只记述该编章的重要意义、内容、问题、写法等。而我们所写的
概述,是高瞻远瞩,彰往昭来的总述,是大势大略,提纲挚领,纵述规律,横列特点的鸟瞰
式概述。
概述的内容,主要是“沿革”和“现状”两部分。即“纵述沿革,横陈现状。”纵述沿
革,是纵述农垦事业发展史略,以专业整体为记述对象,记其兴衰起伏的重要环节和重大事
件。但在纵述历史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记成流水帐,要抓住事物的重要关键,具有重大
意义的转折性的事件去概记。现状是指落笔年份的综合情况。
概述的写法:方志学界提出了好多具体、可行的意见。如整体结构上有“浓缩型”、“
鸟瞰微缩型”、“提炼型”,“虚实结构型”等等。这些借鉴各具特色。既然概述是对整个
志书内容的高度概括,则要求做到,既要概全又要精炼。如果在整体结构上采取“浓缩型”
、“鸟瞰微缩型”、“提炼型”,把几十万字的志书缩到几万或几千字,还要做到全而精,
其编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认为对概述的写法,不能强求一律,可以施展各自
的特长。
编写概述主要掌握的原则:一是,观点正确。概述与分述的区别在于从观点与材料的关
系上说,分述是寓观点于记述之中,概述则是以观点统帅材料。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选取
什么样的材料。因此,观点正确与否关系重大。一定要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来指引概述的写作,形成正确的总体性的认识。成绩与挫折,利弊得失,提法与把
握分寸,要以党的十三大精神为指针和准绳。在概述中决不能违背党中央对建国以来历史的
分析总结和评价。二是,概述的基本要求:①事业的地位、作用、反映优势、探索潜力。②
叙述历史发展的脉络,看到兴衰起伏。③反映事业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矛盾;讲成绩也讲缺点
、问题,说明有不完善的方面,更有希望潜力。④反映生产水平及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三是,概述整体。志书的编、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全部与局
部、宏观与微观的领属关系。章、节、目分别叙述,难以反映全面、整体、宏观,只有从整
体上概述,才能展现全貌。四是,概述不宜写展望性,规划性的内容。概述的特点主要叙述
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一些展望性、规划性的资料,数据,因尚未经过实践检验不宜入志。五
是,要详今略古。概述之设,是要沟通门类之间的联系。因此,写作中要求表现事业发展的
连续性。从我们垦区来看,各项事业一般都是从清末民初直到建国以后,才有连续性的发展
,在此之前,则是或有或无,断断续续。因此,在概述古代时,应该以极其概括的语言,做
大跨度的记述,一般不宜追溯过远,重点要放在建国以来的农垦事业上。
总之,概述写的好,能为志书增光添彩。然而要求高,难度大。在这方面我们还在摸索
,求教于同行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