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对红兴隆农垦志“教育篇”的几点意见

对红兴隆农垦志“教育篇”的几点意见


作者:唐学义
1987年11月,我参加了红兴隆农垦志(征求意见稿)评议会,受益不浅。我是搞过教育的,
下面就围绕红兴隆管局志(征求意见稿)中教育一章的内容谈谈几点意见。
教育一章写得基本上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资料丰富
(2)篇目结构上主体突出,内容上主题鲜明
(3)编纂方法上符合志体
(4)文风上语言朴实、文气畅通。
成功之处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下面就教育一章的不足之处谈几点意见。
一、详略失当
志稿中有该简不简之处,显得冗长。如第二节教育事业发展概况里的“二”、“‘文革’
时期的教育”中,在记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大搞开门办学一事时有下列一段记述:
“1970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在七十八连召开现场会,大约有100多人参加,会
议由孙文副政委主持,阎柏松汇报了三师教育工作情况,重点讲了三个文件的内容,一是教
师配备和提高的规定;二是代课教师属干部管理的规定;三是处理好兼学活动,开展好‘十
小’活动(如:小农场、小林场、小畜牧场、小修理厂、小木工厂、小缝纫厂等)”这段记述
没反映出“开门办学”的情况,实属没有必要,可全部删去。在上述同一节、目中,在记述
十年动乱时期教师受迫害一事时,也勿需把迫害的经过、谁来定的案、召开什么样的大会、
多少人参加、谁宣布判刑决定、什么时间平反的都一一记述下来,只需简述成:“十年动乱
中,教学体制遭到破坏,教师受迫害,如1974年,32团二校党支部书记苟玉成因受一女学生
诬陷而被判处十年徒刑”即可。再如第三节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最后一段,为调动教育战线职
工的积极性,管局党委采取表彰优秀教师的措施,写得太繁,没有必要把每次在哪儿召开奖
励大会一一列举,只概括地叙述为:“1977年至1983年,管局党委先后四次共表彰优秀教师
近500人,先进集体50多个。”就可以了。又如第五节教学研究,在记述教研取得的成绩,以
事系人写王承艳老师的事迹时,也写得太繁,本来只写成:“在集中识字教学试验中,双鸭
山农场教师王承艳成绩显著,1984年获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同时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
荣获了证书和金质奖章一枚。”就可以了。勿需赘写成:“按局教研规划内容,1984年7月份
,管局组织验收组对王承艳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到五年级毕业的试验班,进行了检查验收,成
绩显著,验收报告已报总局、省科研所、农牧渔业部文卫处、中央教科所,经管局管劳资的
副局长王炳坤同志批复,为王承艳晋升一级工资,同时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授予了证书和
金质奖章一枚。”
志稿中,本章也有该详不详的地方。如第三节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不同时期教师的基本
来源应有个详细地记述,对于教师队伍状况应有个全面地分析,最好用表格形式把各个阶段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政治面貌情况等,按中小学教师分类反映出来
,使人对教师队伍在各个阶段的状况一目了然。但志稿中,这两方面记述的不详,给人的印
象是不完整的。再如对教师的培训,这部分内容记述得太少,应再多用上点笔墨,把用不同
形式(在职进修学习、离职进修学习、电大学习、函授学习、刊大学习等)对教师的培养、训
练、提高的情况记述下来,或者用图表反映出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关键。还有一处也是该详不详,就是第五节教学研究中提到的“集中识字教学法”和“分
步阅读教学法”两个词,志稿中没有记述这两种教学法的基本方法,使人不得要领。我认为
应简明扼要地把这两种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记述下来,使读者阅后知道这两种教学法与传统教
学法有什么不同,优点在哪里。同时也便于留给后人一个完整的知识。
二、有内容重复之处
第二节教育事业发展概况和第四节各类教育,这两节里有重复内容。如在第二节教育事
业发展概况中,记述了最早建校的农场、学校的规模,并分阶段写了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在
第四节各类教育里的中小学教育部分又重复地叙述了哪个农场建小学校最早,什么时间开办
的(双鸭山农场前身——集贤县公营农场开办小学校一事),以及各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
。再如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教育状况的记述,这两节里也有重复内容,虽然语句不
是完全相同,但是记述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秩序遭到破坏,学
校停课,师生进入社会“闹革命”等等。
本章对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法”的记述也有重复,第四节各类教育中,中小学教育部分
有所记述,在第五节教学研究中又有记述。这些同一内容的重复记述给人以语言不精炼、叙
事烦琐繁杂的感觉。
三、节目安排上还需斟酌
出现内容重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节、目编排上不当。我认为第二节教育事业发展概况可
不设,内容可纳入各类教育一节中去分别记述,这样就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记述。
再是全章中没有反映出教育经费问题,这是编排上的失误。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的物质
基础。我们是企业办学,大多数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究竟是如何解决的,不可不作记述。
还有,第四节各类教育中普通教育目缺少职业教育内容,这是不妥的。目前,职业教育
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组成,尤其是我们农场办学,中学毕业后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毕竟
是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后将成为农场的生产者、建设者。这样,培养学生成为建
设农场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成为我们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
教育,掌握一两门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故此,此章中
这项内容不可漏掉。
四、对垦区教育特点反映得不够
本章对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管理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反映垦区教育特点
的内容没有做系统全面的记述,这是一大缺陷。这几项内容虽然有的是全国统一规定的(如学
制、课程设置等),但垦区教育毕竟有自己的特点,如课程设置中的乡土教材,结合农场办学
特点而进行的学校管理、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这些特点,志稿中都应有所反映。就
是学制,各地也不完全一致,以小学为例,1986年,我省哈尔滨市学制为6年,而其它地区就
有5年制的。志稿中对垦区各个时期的学制也应做系统地记载。
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优秀率和升学率等这些数据是反映本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标
志,本章中对此没有做具体系统地记述,这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垦区教育学水平,这是本章在
反映垦区教育特点方面的又一不足之处。
五、资料的排比欠科学性
教师队伍的建设一节中的“进修学校培训教师统计表”,名为“进修学校培训教师统计
表”,表里却有高考录取的内容,显然,这是为高考落选学生办的补习班,并非是培训教师
,这种失误实属资料排比上欠科学性。
六、文体上 有的不符合志书要求
本章第五节教学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总局于1979年9月份在我局召开了以集中识
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工作会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研究员、江苏省常州市教研
室研究员郭惜珍、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学校张副校长和集中识字教学先行者、年近60的特级教
师李锋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由管局党委书记张汉荣、总局教育处副处长化延明等陪
同到双鸭山农场场直小学参观,并听取了王承艳老师的集中识字课。张田若在讲话中对比有
关经验在双鸭山农场开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会同志很受鼓舞。”这是典型的新闻报道,
偏离了志书的文体要求。另外第五节教学研究中,对1984年5月份会议的记述上也和上例雷同
,在文体上不符合志书要求。
七、文字 语言有不规范的地方
文字上的错、别、漏字多,在称谓上多处使用“同志”二字,如“李锋同志”“与会同
志”等。在名称使用上多次出现“我局”二字。在数字的使用上,同是人数,有写阿拉伯数
字的,有写汉字的。这些都是不符合志书行文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