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四十年壮丽的进程

四十年壮丽的进程


作者:丁继松
它,凝聚着北大荒人的汗水和心血,
它,形象地反映了北大荒四十年奋进的历史轨迹。
它,闪耀着北大荒人艰苦创业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本150多页的《北大荒画史》,以600余幅图片将历史与现实串联在一起,向人们展示
这块“神秘的土地”所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北大荒画史》的出版,体现了省农场总局党委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也显示了总局史志
工作者紧迫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的后人永远牢记先辈们是怎样从泥泞的沼泽中
,从莽莽的荒原上,肩负开拓北大荒的重任,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记住这些,让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代代相传。
记住这些,让北大荒人奉献精神,弘扬光大。
早在两年以前,总局史志工作者,在编纂《黑龙江农垦史》的同时,就筹划出版一本以
图片为主形象、生动地反映黑龙江垦区四十年来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史实。这项工作得到
总局党委的肯定,并拨了专款,指定由党委副书记邓灿与史志办主任郑加真为《画史》的主
编,同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编辑人员。
1988年冬,《画史》编辑工作正式开始。从各管理局、农场收集上来的照片达一万余张
。有些照片十分珍贵,具有文物价值。如嫩江管理局一位同志寄来了四十年前日本“兴亚开
拓团”团员排着长队出工的照片。还有1947年垦区第一批建场的宁安、赵光等农场生产、生
活的照片。更多的照片是五十年代以后,随部队转业来的专职摄影工作者拍摄的照片。但由
于十年浩劫,致使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遗失,有的付之一炬,这不能不说是憾事。
编辑工作是紧迫而又繁重的。编辑如此长跨度、多侧面的历史画卷,是一件高难度的工
程。编辑们首先从万余张图片中,先选出近千幅,然后又筛选出最后的600余幅,分门别类,
去芜存菁。照片确定后,按每个单元撰写文字说明。《画史》的文字不是一般的照片说明,
而是通过简炼、生动的语言,将几万幅图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现在我们从《画史》
中可以看出每个单元既可独立存在,又不失为整体的一部份;既有独立性,又有连续性。看
了这本《画史》,对北大荒农垦事业的起始、发展和壮大,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从《北大荒画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大荒出土的史前文物,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垦殖,
建国前第一批宁安、赵光等农场建立的经过。按着以编年史的形式,记载了当年荣军农场、
解放团农场,我国第一个大型友谊谷物农场的创建情形。这些农场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
中期,对开发北大荒、生产粮食、支援解放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有重大贡献的。
《画史》用一定数量的篇幅,反映了1954年以来,一批转业复员军人,在王震将军的指
挥下,陆续来到北大荒的场景。其中有从山东来的农建二师,从福建来的铁道兵官兵,他们
建立了铁道兵农垦局,开垦荒地,为形成黑龙江垦区奠定了基础。
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一次壮举,这一行动震动中外
。《画史》用30多帧图片真实地再现当年转业官兵生产、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小马架、破草
房,严冬割草,炎夏开渠,森林伐木,雪地行军……在严峻的自然环境中,气不馁,志不堕
,终于填补了荒原上的空白。
《画史》的后半部,集中地反映了东北农垦总局、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四十五万城市
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直至1976年成立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将分散的农垦系统集中统一领导的
史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的大潮冲激着北大荒这块土地。画
史着重地介绍了垦区300万亩的开荒项目,一批现代化农场如洪河农场、鸭绿河农场、二道河
农场的崭新面貌以及随着改革的深入,家庭农场的出现。人们从这些图片和文字中,看到改
革者的追求、创造和业绩;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脉博在呼呼跳动。
《北大荒画史》还突破了一般画册单纯反映风貌和成果的旧模式,注重历史事件和人物
的记述,也不回避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失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真实地再现了农垦事业所
走过的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一位农场干部看了画史后深有感慨地说:“这是一本农垦文献,又是一份形象化的教材
”。
摘录《北大荒画史》编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谨以此书献给全体北大荒
人——留下或离开北大荒的生者与死者,以及四十年来所有关怀和支持北大荒开发事业的人
们。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