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周光亚

周光亚


拼音:zhouguangya
老兵新传
——记周光亚创建通北机械农场
赵宝海
50年代,电影《老兵新传》轰动了全国,我国农垦事业的开路先锋,通北机械农场(今赵
光农场)首任场长周光亚就是《老兵新传》主人公老战的生活原型!
周光亚是辽宁开源人,1931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党。参加过延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
动。1945年后任辽北军区作训科长,黎东县县长,辽北专署秘书,牡丹江省建设科长等职。
创建通北农场后,先后任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处长、二龙山农场场长,友谊农
场四分场场长,盘锦农垦局副局长,查哈阳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主任,嫩江地区农业科研所
所长,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89年5月逝世。
1947年冬,东北大地笼罩在光复的祥瑞之中,解放战争的炮声仍然隆隆作响。此时,周
光亚按照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指示,冒着风雪严寒,带领参加建场的干部和群众挺进北满荒原
,在日伪开拓团的废墟上艰苦创业,建立了我国第一批机械化农场之一的通北机械农场,做
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益,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
造典型,示范农民”的光荣任务。先锋引路,功勋卓著,在中国农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
白雪茫茫,冷风呼啸,周光亚带人来到滨北线赵光站,开始了建场的筹备工作。人财物
极端缺乏,机械、油料、种子均无着落,他们拥有的仅仅是十几个人和上级拨给的1500元钱
。日伪警备队留下的一个残破的炮楼成了他们的栖身之所,借来板门,割几捆小叶章塞上窗
户,在地面铺上厚厚的茅草,就算安家落户了。室内冷风嗖嗖,寒气逼人,他们戏称为“五
风楼”。夜间没有敢脱了衣服睡觉的,休息时都穿棉鞋戴棉帽;吃的是玉米面大饼子和不见
一星儿油的土豆汤。可周光亚和战友们并没有畏难情绪,白天踏查荒原,了解情况,晚上讨
论研究制定规划,沉浸在创业的亢奋和喜悦之中,“五风楼”里不时传出朗朗的笑声……
上级要求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益,时值年底,1948年的备耕工作已迫在眉睫。12
月7日,周光亚带着10多个人,经过一整天的艰苦踏查,把场址定在赵光站南1公里之遥的日
伪义勇队训练所的废墟上。周场长利用夜晚的休息时间召开了建场工作会议,发动群众,就
机务、人员、技术、种子、后勤等问题展开讨论,在吸收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周光亚决定兵
分三路做好准备,迎接1948年的春耕。
北大荒的3月,仍然是冰天雪地,寒气袭人,通北农场却一片繁忙,热火朝天。周光亚等
人聘请、招收的技术人员、学徒,以及借来的种子、油料和部分机器零件陆续到场。周场长
派人到轱辘磙河桥下的冰水中刨出一台日本人逃跑时丢弃的“万国牌”拖拉机,农场有了第
一台完整的机器。后来又陆续搜集到福特、法尔毛。小松等杂牌拖拉机。4月份,农场从苏联
进口的12台纳齐牌拖拉机分批到场,由于订货时没订农机具,周场长组织人力搜集了一些日
本人丢弃的破旧的农机具和零件,又设法用小烘炉自己造了些零件,就这样东拼西凑,组装
了大犁和圆盘耙等部分农机具。
4月28日在八号(今赵光三分场),轰鸣的马达声震醒了睡梦中的土地,周光亚亲自扶犁开
出了第一片黑黝黝的土地,边开边耙边播种,没有播种机,就用双手播洒麦种,用圆盘耙覆
土。六七天之后,人们正干得起劲时,老天爷翻脸了,断断续续地下起雨来,开荒和播种只
好停止。
这场雨下了10多天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急得周场长时而在地上来回踱步,时而躺在炕上
倾听雨打瓦盖的声音。他似乎是怀疑自己的听觉,叫别人帮他听雨,当别人证实雨还下时,
他打了个“咳声”就不吱声了。过了一会,明明雨还在下,雨点打在铁瓦上的声音听得清清
楚楚,他偏叫人出去察看……周场长气得大骂起来:“他妈的,下!我就不信,它下个七七四
十九天,叫我老周吃不上饭!”又是四五天过去了,周光亚人折腾瘦了,眼睛熬红了。
这时,小麦播期已过,有人建议撤回场部,等天晴后再开荒,改种生长期短的作物。周
场长采纳了这个建议,把人和机械撤回了场部,亲自去省粮食厅借了一车稷子以备播种之用
。三天之后,雨过天晴,周场长又和职工们忙了起来,在场部东西两测的漫川岗上,边开荒
边耙地边播种,很快就播上了两万多亩稷子。
秋天,通北机械农场迎来了第一个金色的收获,周光亚——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和全
场干部职工在荒原上创造了奇迹,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益,谱写了新的篇章!
看着金灿灿的小麦和稷子,周光亚笑了,职工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二)
通北机械农场的创建为农垦事业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但它却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时
间的推移,农场的发展,周光亚清楚地看到,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地表现
出来。驾驶员在作业时为了争速度,不注重质量,对农机具漠不关心,丢失零件和修理工具
是常事;机车出了毛病,不经认真检查,就认为油料不好而放掉重新上油。没有专人负责拖
拉机和农机具,修理、保养跟不上,机车的故障多,因此停车的事情时有发生。因为管理跟
不上,计划不周密,有时种子放在地头两三天,机车还播不到这块地,一旦遇雨就会遭到损
失。由于各种关系没有理顺,拖拉机队之间互相歧视,科室与科室之间也有磨擦和意见……
面对这种情况,周光亚决心建立和完善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尽快提高人们的经营管理
水平。
1950年1月,周场长根据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提出的机械农场生产发展经营管理方针,结
合通北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生产计划,并传达给职工,同时调整了农场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合
理化建议委员会,号召全场订立以包地包车包料、定员定额定量定质为主要内容的联系合同
,实行专责制和企业化民主化管理,提高效率和质量,创造新记录。经过两个月的学习、认
识、讨论、研究,每个员工都掌握和认清了农场全年生产计划及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个人、
小组、小队、中队、科室与科室之间都提出了彼此的保证条件,由场里归纳成文,交给工会
及全体职工,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达成了共识。4月7日,在农场简陋的俱乐部里,伴随
着解放军某师文工队演奏的声声乐曲,周场长亲自主持了严肃隆重的合同签订仪式。
周场长和全场职工都十分珍视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制订的专责制的执行,拖拉机包车组表
现得尤为出色,他们找来大张硬纸,用毛笔把合同抄在上面,挂在田间的帐篷里,每个人都
把合同条文抄在小本本上,装进兜里,便于随时学习。工作中稍有疏忽,同志们马上提出批
评:“你又忘了合同啦!”全体职工互相监督,决心以专责制为武器,夺取管理局制作的那面
红色的奖旗。
新成立的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积极配合领导,把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随时
向周场长提出,场长随时纠正解决,保证了场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职工们说:“今年的春耕工作,比去年大大进了一步!”由于专责制的实行,生产和经营
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提高了全员素质和工作效率,克服了本位主义,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促进了团结。
周光亚和全场职工在建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而系统的建设大机械化农场的经验,这些
经验为国营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
周光亚性格很急,为了工作有时不免发脾气、骂人,但是他工作严肃认真,待人真诚热
情,直爽坦率,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建场伊始,春耕生产的大忙
季节,一位技术不熟练的驾驶员,把新从苏联进口的机器弄坏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一时
修理不上,周光亚急得直跺脚,火爆地说:“这赶上要我的命了!”其对工作高度负责,视场
为家的精神可见一斑。
第一个春耕生产结束后,主管伙食的老红军廉亨太打算热烈庆祝一番,由于当时实行供
给制,吃的是集体伙食,规定每周吃一顿肉菜,为了搞得好一些,老廉把两次改善生活的费
用集中起来一次用。这本来是好事,却有人把这事反映给周光亚,说协助廉亨太搞伙食的朱
龙飞贪掉了一次改善生活的费用。周光亚很生气,把朱龙飞狠狠批评了一顿,并且说:“我
不管你是朱龙飞还是‘马龙飞’,再有能耐我也不用你了,赶紧打背包回哈尔滨自谋生路。
”场长发了脾气,朱龙飞一时解释不清。廉亨太知悉后,说明了情况,场长才知晓了事情的
来龙去脉。谁也没料到,周光亚为此召开了一次干部会议,向大家说明了真相,并当众做了
自我检讨:偏听偏信,错怪了好同志,要引以为戒!朱龙飞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眼泪刷刷地
流了下来……
周光亚对职工群众的生活关怀备至,每天都利用早晨和下午收工后的时间到家属区转一
转,谁家的孩子生病了,谁家的烟囱不冒烟了,谁家的炕不好烧,他都亲自给予解决。职工
们的鞋子不保暖,周光亚就派人到哈尔滨买了一批日本人的军用反毛皮鞋,结实而又保暖,
职工们穿在脚上暖在心上。周场长亲自向上级要来一部分武器,成立了10个人组成的炮手队
,夜晚站岗放哨,白天打猎,职工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猎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
场职工每人分得一张狍皮,他们带着它,晚上铺在铺上睡觉,田间休息时铺在地上,成了柔
软舒适的“狍皮床”。此外,他还陆续利用土房建立了职工浴池、理发室、合作社等福利服
务设施。
农场从各地招来的机械技术人员,多半是都市里开汽车的,他们初到农村来,多半由于
条件不好而不安心。周光亚很尊敬他们,视他们为农场的“宝贝”,言必称师傅,同时,千
方百计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新建的住房首先满足这些师傅们,烧柴也尽量不扣钱(技术人员
实行薪金制),他们的衣服用具也尽量设法给予帮助,每人挣的工资也较高。从此,这些人安
心于农场的事业了。
周光亚对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做了细心周到的安排。他本人善书画,爱好文艺,尤喜
京剧。看戏时坐在台下,随着舞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忘情地打着拍子;闲暇之时,偶尔来几
句京剧清唱……他的乐观精神感染了全场干部职工,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欢乐愉快的工作和生
活气氛!
1948年,周场长在修复后的日本开拓团青年训练校遗址的旧草房里,开辟了一个面积不
大的仅能容纳500人的俱乐部。农场第一个春耕结束后,周场长决定组织一台文艺节目来庆祝
。在当时的情况下,搞一台文艺节目谈何容易!在周场长的支持下买了一面鼓、一面锣、一把
南胡,周光亚把自己的一把小提琴贡献了出来,大家编了一些节目,就这样开始了排练,没
有女演员就男扮女装……过经艰苦的排练,演出获得了成功!周光亚趁热打铁,以这次演出的
骨干为主体成立了通北机械农场业余文艺队。从此,这支业余文艺队伍活跃于农场,丰富了
职工的文化生活!
“北大荒,真荒凉,鹅冠草小叶章,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的确,不仅初
建的农场女性寥寥无几,就是当地百姓中的女性也很少。当时农场职工多是20岁左右的男性
,阴阳比例严重失衡,周场长不能不面对现实,认真考虑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他于1948年
特意从双城招来40多名未婚女青年,有计划地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岗位上,创造了男女青年相
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培育了爱情,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多数男女青年都有
了对象……1950年10月1日,有8对青年幸福地结合了。周场长为他们举办了集体婚礼。人们
欢聚一堂,嗑着瓜子,喝着开水,为新人们祝福!周场长即席讲话,他说:“今天,我们有这
么多人喜结百年之好,安家立业,扎根北大荒,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在这里安家立业。不仅
我们要在这里扎根要在这里生活战斗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战斗在北大荒!我们的事业是
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