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李毅
拼音:liyi
平凡者的光辉
——记省劳动模范、八五七农场原包车组组长李毅
于文平
翻开八五七农场史,上面只为两个人作了传,个是八五七农场的建场元勋、老红军战士
、第一任场长李子厚;另一位就是原本文的主人公,一位已故的普通工人、八五七农场第一
生产队原572包车组组长,省劳动模范李毅。
他的经历很平淡,平淡得让人难以下笔;他的事迹也很平凡,平凡得让我们感到他就在
我们中间。但这平淡的经历和平凡的事迹却印证着一个普通工人的伟大。
党把车交给了我,我就要爱护它
李毅生前爱车是出了名的,他所在的572车组曾创下了14 年没大修、连续多年保持着第
一高工效的纪录,他节约的大修理费,可以买下同样型号的三台机车,他的机车保养状况让
所有参观者敬佩服气。
1964年,李毅开上了新进的东方红—54拖拉机,从此,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机车。擦
车布不够用,他把自己的褥单撕成一块块做擦车布用;加油口怕进去灰,他用自己的手帕、
毛巾包上,为了保持空气滤清器的清洁,他自己花钱买个蚊帽套上……晚上回来再晚,也一
定要把车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有一年夏天,机车由于连续作业,水箱里的水不够了。三伏盛夏,水贵如油,当时李毅
也渴得嗓子冒烟,却把随身带的水壶里的水全都倒进了车里,有人劝他喝一口吧,他说:车
缺了水或加了不干净的水容易出故障,我如果渴急了,还有河沟里的水可以喝嘛。
一次,农场机务科的同志下去检查工作,正逢送来午饭,科里的同志为了让他吃好饭,
要替他开一会儿,他说什么也不肯,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握操纵杆。他对车的爱,已到了如
醉如痴的程度。即使车组的同志保养不到位或挂挡响一下,他也要发脾气。平时绝不让车带
一点毛病作业,每天工作结束,不管多晚多累,也要把车认真的保养好;晚了看不着,就打
着手电干。为此,他究竟用了多少电池谁也说不清,每次外出或是开会回来,第一件事,总
是先到地里看看车的作业情况。
李毅出了名,李毅的车也出了名。慕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李毅对技术毫不保留,
他虽不善辞令,对求教者总是耐心解答。但对于表扬、宣传却看得很淡漠。一次一位记者前
来采访,想拍李毅在工作时的照片。当时地已收净、翻完,机车开始检修。李毅说:“现在
不是作业的时候,空车下地浪费油、磨损车,等干活时再说吧。”就这样,照片没拍成,文
章也没见报。有人说他白白放过了宣传自己的好机会。他却淡淡地一笑。
1977年,为了彻底了解572车为何能14年未大修的秘密,农场委托修配厂的技术人员对5
72车作技术鉴定。鉴定完毕,修造厂的同志在鉴定书上写道:572车各部一切与其它拖拉机无
异,只是车的日常保养、使用相当精细,在我们的修理生涯中,还没有见过保养这么好的车
。
修配厂的技术人员服了,全场机务战线的工人们都服了,为了使所有机车都能像572车一
样高工效、低损耗,李毅又潜心琢磨,总结出了他的实践经验:三勤(勤检查、勤保养、勤调
整);四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五净(油净、车净、空气净、水净、工具
净);六封闭(机油加油口封闭、油箱口封闭、磁电机封闭、汽化气封闭、空气滤清器封闭、
起动机油箱盖封闭);七慢(拐弯慢、起步慢、过桥慢、会车慢、运农具慢、进村庄慢、人多
的地方慢);八不开(水温不到45度不开,工具不齐不开、农具保养不彻底不开、车上人员不
清不开、任务不明确不开,故障不排除不开、安全信号不明不开、照明设备不全不开)。这项
经验,当时在全垦区立即得到了推广,直到现在许多做法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给党干活,就得有一种拼命精神
李毅1938年11月11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镇的一个贫农家庭。家庭的贫寒给他幼
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解放后,是党把他送进了学校的大门。1957年4月他从嫩江机
训班毕业分配到八五七农场后,把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党的感激之情都化作了满腔的工作
热情。在机训班的毕业典礼上他动情地说:党给予我们的够多了,毕业后就该是我们为党多
做工作,多奉献的时候了。的确,几十年来他都在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誓言,都在为党、为人
民无私地奉献着。他的奉献精神,他的吃苦和实干精神,至今仍在一队的职工群众中传诵着
。生产队刚建点时,他领着人夜晚开荒,车上还带着一把镐头,别人开车,他抡着镐头刨树
疙瘩。硬是领着大伙一镐一镐地把满地的树疙瘩都刨了出来,达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的状
态。
在李毅的日程表上,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难得回家过上一个春节,三十回家,
初二就又上班了。一队的老工人说:我们谁也没见过李毅坐在地上安安稳稳地吃上一顿饭的
时候,从来都是一手拿馒头,一手开车。即使在家检修车,中午也要家属送饭。他爱人说:
李毅中午从来就没回家吃过饭,不管在什么地方干活,中午都得送饭,他说这样不耽误时间
。一次播种时,播种机大轴突然断了。队里不能焊,小型车又不在家,怎么办?等上一天就
要推迟一天播期。为了不耽误工作,李毅二话没说,扛起20多公斤重的大轴,步行30多公里
到修配厂焊好,又连夜返回了队里。同志们说他是钢铸的大轴铁打的人。也有人说他傻,干
活干嘛那样卖力,又不多给一分钱。他回答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是党给的;给党干活
,不能偷奸耍滑。
李毅的烟瘾很大,平时为了不耽误时间,他把旱烟事先卷好,揣到兜里,想抽就摸出一
根。爱人病了,医生让住院治疗,他说那不行,那样家里活没人干,就要耽误他的工作。自
己有病,就把中药事先熬好灌到壶里,到时间边干活边喝上几口。队里的职工说:李毅干活
是在玩命。队领导说:工作只要交给李毅我们特别放心。
1965年,农场掀起了学习雷锋、王杰、刘英俊等英雄模范人物的热潮。农垦系统则同时
宣传了新疆垦区的机务标兵侯正元、友谊农场的郝焕文等人的事迹,李毅从此更是废寝忘食
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但这时病魔也逐渐找上了这位从不知休息,不知疲倦的铁汉子身
上。
这点病,咋能在家躺着
在60年代艰苦的岁月里,李毅染上了气管炎。多年来,他始终没把自己的病当作一回事
。由于过份的劳累和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李毅的气管炎逐渐变成了肺气肿,即使是盛夏,天
稍一黑,就感到喘不过气来,要披上棉袄,戴上口罩,他说这样捂着能好受点。但就是在这
种身体状况下,也没法让他离开机车躺下休息,哪怕一天。1967年冬天在六队修水利,他当
时发烧38.2℃,领导强迫他在家休息,可大家前脚走,他后脚就到了工地。隆冬季节只穿着
一件背心,还干得汗流浃背,他说这样出点汗就好了。平时干活的时候,谁也干不过他,可
一下班,即使一里多路,也要歇上两三气才能走回来。1970年后,他的肺病已很严重了,经
常疼得直不起腰,全靠去痛片顶着,最后,吃几片根本就不管用了。1975年麦收,十几天时
间他吃了400多片去痛片。大伙说李毅吃药不是成片吃而是成把吃。一次领导看他病得实在厉
害,劝又劝不住,为了让他好好休息,就让医生给打了一计冬眠灵。醒来他得知内情后,大
发雷霆,大家说,谁也没看到李毅发过这么大的火。以后领导和医生再也不敢用这类方法让
他休息了。谁只要一跟他说休息,他就发脾气。有人委婉地劝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
果身体垮了,可就再不能为党做工作了。他回答说:“这点病还能在家躺着,如果一躺下,
我非彻底垮了不可。”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干时,他说:“我没认真想过,但我总觉得,是
党把我从旧社会的苦海里拯救出来,又送我上了学,所以我觉得,给党干活就不能讲价钱,
就是拼了命也应该。”这就是他的精神动力,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对党的深厚感情。
公家的东西,一点也不能动
李毅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家里人更严,无论是工作,学习都要求一丝不苟。平时哪怕是
一丝一毫的公家东西也不许往家拿。一次他爱人看一台播种机上的扶手扔在水沟里没用,想
起家里没有擀面杖,就顺手捡起,想回去收拾一下当擀面杖用。李毅回来一听说,马上火了
:“公家的东西怎么能拿回家,既然扔在沟里,就应捡起擦净交回队里。”最后硬是让爱人
送了回去。他家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带公字号的,小到炉钩、煤铲,大到铁锹、镐头,都是
从商店买的或花钱做的。就连平时打火机用的汽油,也是从商店花一毛钱一小瓶买的。有人
说他太过份,平时擦洗零件用的汽油,滴上一点也够火机用几天的。他解释说:东西不在大
小,钱不在多少,关键是事要分清。公家的东西,一点也不能动。一次一个同车组的同志拿
了修理间用剩的一块直径约20厘米的铁皮,想鉸一下回去当炉盖用,他看到后,一直跟到这
个同志的家里,把铁皮要了回来。但当他得知这个同志的家里炉盖烧炸了,是回去用作炉盖
时,马上托人从场部买了一个炉盖送给了这个同志。他的小儿子从修理间拿了一个破碎轴承
里的珠子,他狠狠地将儿子训了一顿,并告诫其它孩子,今后不许到修理间和农具场去玩。
李毅就是这样一种性格,该认真的事,一定要认真,绝不含糊。
李毅和他的车组出名后,经常有人来访,他的屋子便显得很拥挤。为此,队里想让他换
一个大一点的房子,他不换。领导看他家客人多,凳子不够用,便让工匠做了两个送去,他
坚决按市场价格付钱。几年来各级组织奖励他的钱和各种物品,他都买了拖拉机上用的工具
分给了其他同志。凡是跟他共过事的同志都有一种很深的感觉,说跟李毅干活,开始不适应
,慢慢的就好像他身上有一股很强的吸引力,叫你不知不觉的离也离不开。
咱是党员,困难时不能忘了群众
李毅平时活不多,但他心很细,又是个热心肠。所以无论谁有什么事,碰到什么困难都
愿跟他聊聊。一次,车上一个叫袁运江的学员愁眉不展。李毅察觉后就把小伙子叫到了家里
,诚恳地询问有什么事。小伙子为难地说:接到家里一封信,说家里父亲有病缺钱治疗,妻
子和孩子又要来,没地方住。李毅送走小袁后,就和爱人商量,结果把家中仅有的200元钱送
给了袁运江,而后又东奔西走,到处张罗为袁运江一家找到住房,并亲自帮助收拾利索,使
小伙子很受感动。从此后,小袁把满腔的感激之情都用到了工作上。像这样的事在李毅身上
太多了:王志刚家失火了,他让自己的孩子合着盖一条被,把省下的被子送给了他;宋顺利
老人过年没买肉,他把自己买的肉和其它食品送过去李清都治病缺钱,他马上把自己节衣缩
食攒下的几百元钱送了去;王桂林冬天没棉衣穿,他自己花钱给买上。但他妻子几年来想给
他攒钱买块手表,直到李毅去世,手表也未买成。十几年来他帮助过多少人,谁也说不清。
他常说:我不是干部,可我是名党员,党员在群众困难的时候能不管吗。有人说过,每位成
功者的背后,都有无名者的支持。说起李毅背后的支持人,第一个就是妻子崔淑凤。她的勤
劳和理解,使李毅能够一门心思用到工作上,用到为他人服务上。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1975年以后,李毅的病情渐渐加重了,从开始的气管炎转为肺气肿,后来发展为肺心病
。这时的他已从当初的壮汉变得骨瘦如柴,体重已经不足50公斤。领导命令他住院治疗,但
前脚把他送进医院,后脚他又出来了,他说,我的病医院治不好,我也离不开车。车上不能
干了,他就在车下干,仍是每天泡在农具场、修理间,帮助检修机车、修理农具。大家说,
即使病到这程度,李毅一干起活来,就像健康的小伙子一样。但一回到家里,就再也支持不
住了。但就是这样,也难让他安静地在家休上一天。
李毅平时很注意学习,他随身总带着一个包,里面装着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
本是技术书籍。只要稍有时间,就抓紧学一会。当时一队没通国电,每天晚上电灯熄了以后
,他都要点上蜡烛学到很晚。即使外出开会、学习,他也要带着蜡烛,当别人熄灯入睡以后
,他再点上蜡学一会。每次外出回来,他都要买一些技术书籍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书籍分送给
大家,至今机务排的许多同志还精心保存着一本他给大伙买的“雷锋日记”和一些技术书籍
。在他病情加重后的几年里,他总是设法把自己的技术传给车上的其它同志。李毅的技术很
过硬,车上的同志都服气,所以碰到难题也总是爱找他商量。即使在后期他病倒在床上时,
也是认真耐心地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1980年元月24日,李毅和往常一样,强撑着病体在家为一台拖拉机上的缸盖研气门。干
着干着,一下晕倒在地。他爱人崔淑凤和儿子赶紧把他抬到了床上。队领导看他病情严重,
一面让卫生员抢救,同时迅即拿起电话通知农场领导。农场党委书记于连科带着医护人员火
速赶到一队。用小车迅速将李毅送往农场医院。但终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
42分逝世。这年他42岁。
李毅同志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片他奋斗、热恋过的土地,但一队的职工家属孩子们始终
怀念着他,八五七农全场人民怀念着他。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沿着他的足迹继
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