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权德成

权德成


拼音:quandecheng
憨厚淳朴的庄稼汉
——记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权德成
陆秀娟
“老权要出国了!”
“老权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两条消息几乎同时传出,在名山农场十三队引起一片反响。
孩子不理解他:“爸爸为啥不去?借机会出国玩玩也好呀!”
一同工作的人也都劝他:“老权!论资格你是省劳模,论贡献你连一只眼睛都舍出去了,
还有啥不安的?就去吧!”
老权却固执地摇了摇头,他的思绪飞回了六年前。
那是兴办家庭农场的第一个麦收年——1985年8月的一天。
又有两台康拜因陷车了。权德成闻讯赶来,他把自己的拖拉机和另一台拖拉机挂在一起
,两台车一齐用力,硬是吃力地拖出了深陷在泥里的收割机。权德成跳下车去摘牵引销,发
现牵引销已被拉弯,摘不下来了,一位同志用铁锤往外砸,突然,一块铁屑飞出,直打向权
德成的右眼。当时,老权只觉右眼一凉,眼前模糊,一股水从右眼淌出来,顺手一抹,发现
那水是黄色的,原来并不是泪水,是从眼球流出的。
后来,虽几经转院,多方治疗取出了铁屑,老权的右眼还是失明了。
按规定,权德成可以享受工伤待遇,不再种地。可自己才38 岁,从此靠国家养活吗?权
德成感到极大的痛苦,他舍不得开了20多年的机车和那块他洒下过汗水的土地呀。
权德成祖籍山东梁山,1958年,他和哥哥随父亲移居北大荒,落脚在名山农场十三队。
从此父子三人就扎根在这块黑土地上。由于母亲早逝,权德成弟兄俩比别的孩子更多地承受
了北大荒生活的艰辛。冬天,大烟炮冻裂了手脚;夏天,蚊虫咬肿了皮肤。父亲一忙起来,
他们常常是连顿热饭也吃不上,他那嫩弱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踏着父亲的足迹
,走向茫茫荒原。从此,北大荒这方黑土上的风风雨雨铸就了他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性格

1964年,17岁的权德成正式跨入了父兄们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他默默地耕耘着,
如野地里一朵无名小花,悄悄地打扮着春天的大地。
工作,不需要刻意的表现,有时,一件偶然的事更能展示人的内心世界。
1966年的深秋季节,一台正在脱大豆的康拜因发动机突然起火,在场的人都忙着取土灭
火,无奈,地面已经上冻,取土实属难事,加之工具又不应手,情势非常危急。正当大家紧
张忙乱之时,权德成迅速脱下棉袄,猛扑向发动机……火扑灭了,一场可怕的事故避免了,
就在那一年,大家一致评选权德成为先进生产者。
通过这件事,权德成悟出了人生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追求。1971年4月,他在党旗
下庄严宣誓,从此,这追求变得更加坚定了。
1985年,农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十三队,作为兴办家庭农场的试点单位,权德
成以获群众最高信任票被定为机车驾驶员。
可正当权德成使出浑身力气准备大干的时候,他的右眼失明了。是回家享受工伤待遇,
还是继续办家庭农场?他选择了后者。
有材料记载:权德成每年承包285亩地,从1986~1990年五年向国家上交粮食21.7万公斤
,按规定上交利费4.5万元,纯收入4.8万余元,这数字也许不算太大,却饱含着老权多少汗
水呀。
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逐渐下降。这些,给权德成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白天,他
能和大家一样干,可到了晚上就不行了。一次,他打夜班耙地,耙着耙着,把车开进了邻组
已经镇压好的地片,权德成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
从此,他开车更加认真了,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多出别人几倍的辛苦,保证了机车的作
业质量,赢得了无机户们的极大信任。遇到涝情严重的季节,为了抢时间整地,老权总是涝
情稍有缓解就马上开车下地。地势高洼不平,他就采用重复作业的方法,以保证作业质量。
虽然机车耗油多、磨损大,但他从不加收手工户一分钱。
同车组的人关心权德成,坚决不让他打夜班,老权就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维修设备、检修
机械上。他常常钻到车下,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手脚麻木了,他坚持着,一只好眼累得酸痛
,模糊了视线,他就悄悄地合眼休息一会,再继续干。
权德成的行动带动了全车组的人,他们组团结最好,机车功效也最高。1986~1990年5年
间,生产队开展劳动竞赛15次,权德成每次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他的车组也次次被评为先
进车组。
权德成会过日子,在十三队是出了名的,他的家朴朴素素、平平常常,和他万元户的名
声实在不符,但在购置农具和帮助别人时,他却是最舍得花钱的。
1986年元旦过后,很多家庭农场要发展水稻,但一些贫困户没有买设备的资金,他就为
这些种植水稻的人垫支一万元。
权德成就是这样,只要自己能做到,他就会对别人伸手相帮。他手里有车,每年为手工
户代耕105亩自留地,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他为贫困户搞运输不要工票,帮助贫困户代耕土地
少收或不收代耕费,仅此一项,每年就少收入500余元。
权德成不善言谈,但他的话却很有说服力,大家都敬重他的为人,因而也很尊重他的意
见。
1990年初,生产队重新划分家庭农场协作组,小刘因受灾挂帐,机车状态又最差,分组
时被扔在一边。小刘自己也很清楚面临的处境,他做好了自己单干的准备。为了协助生产队
做好工作,不让一个人被甩在大组外边,权德成召集本组30多户家庭农场,提出接小刘入组
的想法。当时,有不少人想不通。
“他的车三天两头出故障,农忙时不耽误事吗?”
“他翻地只求表面过得去,根本不讲质量,倒霉的还不是手工户。”
权德成耐心地说服大家:“车不行,可以修。翻地质量不行,大家可以勤提醒着点,再
说,人是可以变的嘛。”
大家被说服了,小刘终于进了三组。这一年,小刘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经常维修机车
,及时排除故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过去手工户不愿用的车变成了
人人信得过的车,机车功效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当年,小刘就一次还清了全部挂帐
并有盈余,他的车也在劳动竞赛中被评为先进机车。
这就是权德成,吃苦、务实、乐于奉献而又善于团结,27年来,他先后20多次被评为先
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他又被宝泉岭管理局党委和黑龙江省政府授予“北大荒
人”标兵和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荣誉虽然多了,但在群众眼里,权德成还是那个踏实、肯干、憨厚、纯朴的庄稼汉。
1991年4月,农垦总局组织赴苏考察团,管局工会点名征求权德成的意见。消息传来,十
三队的人都知道他要出国了,接着又都听说老权不打算出国,大家猜不透他是怎么想的,一
个生产队的工人,出国考察的机会毕竟是少之又少。难道他不想去吗?不是!他想:春播在即
,自己在这个时候离开,会造成人员紧张。而出国人员可以换别人,换个年轻、有文化、能
力强的。把我们的经验带出去,把苏联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他果断地放弃了这次出国的机会
。孩子鼓动他出国玩玩,他把眼一瞪:“中国这么大不够玩的?胡闹!”同志们劝他,他一笑
,风趣地说:“咱这一只眼不有损中国人形象吗?”
十三队的人,每天都能看见他依旧穿着油渍的衣服走向那苏醒了的黑土地。那里,春播
刚刚开始,也许,这黑土地最能理解老权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