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赵发

赵发


拼音:zhaofa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赵发
冷宗福
1964年8月,在通往嫩江地区良种场的黑色泥土小路上,一位身材魁梧,四方脸,浓眉大
眼的青年人,在烈日的熏烤下急步匆匆……
他叫赵发,还未毕业就被破格留校任教了。现在,他又辞去教职,急步匆匆地去嫩江地
区良种场报到。
1938年12月,赵发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黑林子乡赵家炉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邻里乡亲勤奋耕耘着,然而,仍过着忍饥挨饿,卖儿卖女的
生活。
一个个骨瘦如柴的身影,一张张面黄饥瘦的脸孔使小赵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尽管他并不懂得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状态,但食不饱腹的艰辛却使他认定:将来当一个农业
科学家,让地里长出永远永远也吃不完的粮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58年,赵发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东北农学院合江
分院农学系。开始实践起他儿时的科学家之梦……
到了,出现在赵发眼前的是几间用草垡垒成的歪歪扭扭的破土房,远远看去,就像几个
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微风中瑟瑟抖动着。要不是看到在一间较宽大的房门的一侧,挂着的一块
虽很粗糙但却很醒目的“嫩江地区良种场”的牌子,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培育良种的“科
研”单位。赵发就是从这里开始大豆育种工作,迈开了征服北疆黑土地的第一步的。
嫩江地区良种场地处北纬48—49度之间,农作物生长期短,9月中旬就开始有霜,第二年
5月末或6月上旬霜期才终了。因此,每当出现早霜或夏季温度偏低的年份,农作物收成就明
显下降。于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选育出“早熟高产”的优良大豆品种便成了赵发迫在眉睫
需要研究的问题选育大豆优良品种需要直接来自田间的第一手材料,但良种场在这个方面却
是个空白;
选育大豆优良品种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但当时的科技人员只有赵发自己;
选育大豆优良品种需要充足的亲本材料,但当时的亲本材料却不足;
选育大豆优良品种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但良种场的仪器设备却极其简陋。
面对这些困难,凭着坚定的信心,赵发开始了辛勤的工作……
为了摸索大豆的生长规律,他不怕烈日晒,蚊子叮,深入田间观察记载,并经常向东农
、省科院的老育种专家、教授请教,努力从各个方面了解学习育种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
要加快育种的进程,除了要掌握当地大豆生长规律的第一手材料外,还需要技术人员到
外地大量引种。可良种场的田间观察需要他,去外地引种的重担也同样需要他去承担。
为了不耽误试验区的田间观察,他就利用春播之前这一段时间去。残雪尚存的初春,赵
发出发了,到吉林农科院、吉林农科所、哈尔滨农科院、牡丹江、合江、绥化、克山等农科
所。为了节省那少得可怜的科研经费,赵发只能坐硬板,睡车站。
种子引来了,可花期不一致,怎么办?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内外大豆资料和在实际工作中
摸索的经验,赵发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不同花期的调节上,并根据光周期原理,对大豆材料
进行遮光处理,借以调节大豆品种之间花期不一致的弊病,达到杂交目的。
遮光处理所用的工具是瓦盆,每处理一个亲本材料至少要扣3—4个盆,要把引回的几十
个大豆材料都处理完,至少需要一百个盆。而究竟把光照时间控制在什么样的程度,就全靠
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观察探索。尤其繁杂的是扣盆时还要等种下的大豆长出一片复叶,二片
复叶,三片复叶至四片复叶时分别扣盆。这是项繁重的劳动,赵发担了起来……
为了分别在大豆不同的生长期内准时扣盆,赵发便在试验地安了家。
一天清晨,赵发的邻居们还没有起床,他就急三火四地从热乎乎的被窝里钻了出来,三
下五除二地穿上衣服,提上鞋开门正想往外溜,这时他爱人也醒了。看到他那副好像火要上
房的样子,心疼了,一下子也从被窝里钻了出来,直挺挺地站在了炕中央。“坏了,准又要
挨骂!”赵发心想。没想到这次他爱人却一改往日唠唠叨叨的习惯,笑呵呵地对他说:“我说
老赵,你干脆把行李也搬到实验地里去,跟大豆搞对象算了,省得你吃不饱,睡不好,不分
白天黑夜地往地里跑……”赵发笑着,双脚却迈出了门坎。
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身体一天一天地消瘦下来……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从试验地急匆匆赶回家中的赵发,看到襁褓中的儿子,望着妻子苍白的
脸庞,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此刻,往日与妻子相处的一幕幕生活情景就像决堤的洪水,一齐向他的眼底涌来……
是自己的妻子,知道自己常常起早贪晚地往试验地里钻,经常比自己起得更早,睡得更
晚,为的是能让自己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
是自己的妻子,当自己的实验室为了某个难题大伤脑筋而奋战昼夜的时候,悄悄地来到
自己的身旁,冬添衣夏搧扇。
而现在,妻子又是多么需要自己的丈夫在身旁陪伴啊,可自己能吗?他笨手笨脚地做着
饭,心里沉甸甸的。
尽管在家里算不上称职的丈夫,但在大豆育种研究方面他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终于,他应用的大豆遮光处理在大豆育种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他的大豆育种一年
多代温室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可使大豆育种增代达到一冬二代,一年三代或
四代栽培,超过了美、日等国在同类项目研究中的增代次数。
至1976年,由赵发直接参加选育推广的大豆品种有七种之多,其中,有的还获黑龙江省
农场总局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1977年赵发被调到九三科研所任副所长,兼大豆育种室主任,主持农场总局、省科委、
农垦部、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下达的“早熟高产大豆品种的选育研究”和“优质、抗逆、高产
”大豆品种选育课题的研究工作。
像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赵发的才华开始日益显露出来,为总结大豆育种规律和经验,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在国家、省、地级刊物撰写论文21篇,培育推广了大豆优质品
种“九丰一号”、“九丰二号”、“九丰三号”、“九丰四号”、“九丰五号”。1990年3月
又通过了省级审定……
20多年,由赵发研究的大豆品种推广面积达2274.2万亩,增产大豆6.82亿斤,增加经济
效益3.41亿元。为大豆的科研、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他先后被
评为九三科研所劳动模范;九三农管局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黑
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并于1990年7月受到
国家副主席王震的亲切接见。
做为高级农艺师的赵发还兼任黑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种子学会理事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大豆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大豆是他的命根子!”赵发的妻子说。
“我要让地里长出永远也吃不完的粮食”,赵发说。“为了大地的丰收”,赵发仍在实
践他儿时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