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倪金珠

倪金珠


拼音:nijinzhu
桃李春风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倪金珠
张纪平 邹积学
都说他走运,刚刚过了而立之年便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他的“走运”还可以
追溯得更早一些:
1989年获垦区首届“园丁奖”,同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从1985年起,年年被评为学校、农场或管理局级教学能手。
然而,这一连串的荣誉仅仅靠人生的一二次“运气”怕是解释不通的。任何偶然的事件
都有其必然性,任何一朵鲜花都浸透着辛勤的汗水。
倪金珠,这位绥化管理局重点高中的教导主任,回顾自己11 年的教学生涯,心中感慨万
千……
(一)
青年,是个多梦的年华。倪金珠在青春岁月也做过许多梦,梦见过成为一名威武的军官
,梦见过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唯独没有梦见当教师。可教师的职业偏偏选中了他
。1977 年刚毕业,便被选为代课教师。这教鞭一落在他的手里,他便觉出了其中的份量。
虽为代课教师,他却尽心尽力。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把自己的一生和教师这个职业
自觉地联系起来了。这种责任感使他明白自己缺少的是什么。于是,白天他是教师,晚上他
是学生,他向书本学习。当时倪金珠所在的铁力农场九队每天晚上9点就停电。乡亲们都记得
,每天晚上的9点钟以后,金珠那个小屋的蜡烛就亮起来了,常常是亮到下半夜2点钟。就是
在这一年,倪金珠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成长,他考上了齐齐哈尔师范学校。
农场的孩子“飞”出去不容易。农场的人都认为:金珠是“飞”走了。要不然,点灯耗
油、费心劳神的为的啥?可两年后,这孩子又回来了。他本可以留在繁华的仅次于省城的齐
齐哈尔市,可他总忘不了那短暂的农场教学生涯,总忘不了自己学习时没处求教的苦恼,总
忘不了自己是北大荒的儿子……
正当他在事业上奋进的时候,生活上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妹妹病情日趋
严重,最后双目失明。紧接着父亲被怀疑为癌症,身体本来不好的母亲经受不住这一系列的
打击,三天两头病倒在床上。倪金珠是长子,家庭的担子他理应担起来,可教师的事业更强
烈地吸引着他。
1984年9月,爱人快要临产了。头几个月,爱人就和倪金珠商量:“等我上产床时,你一
定要守在我身边。”现在的年轻人,这已是不成规矩的规矩。那天一早,爱人的身子就有了
征兆。上班前,他急匆匆地把爱人送到医院。当时接待他的产科大夫说,也就这一二天,你
就不要离开她了。可金珠想的是学校刚一开学,一大堆事情还没理出头绪,上午还要上两节
课,学生的纪律和学习成绩开学头几天很关键。他找到在医院工作的一位亲属说:“全权交
给你了。”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他才顾得上看一眼。
1988年夏季的一天,正在课堂上讲课的倪金珠突然接到电话:母亲病危。他回到教室,
坚持上完这节课,然后赶回所在的九队。病重的母亲住进了场医院,他把两个妹妹叫来护理
。医院离他所在的学校并不远,可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竟没抽出一天护理时间。
不是他无情无义,他把心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1986年春,他任班主任的班级学生有90
%的住宿生得了疥疮病。他领着学生四处求医。一名最严重的学生久治不见效,他便用自行车
带着去铁力县求医,跑了一小天,终于弄到了偏方。回来的路上有个上坡,这一天的路,他
已跑得精疲力尽,每蹬一下就似乎把全身的劲都用出来了,坐在后座的这位患病学生看到他
汗水浸透了后背,跳下车来,拉住他说:“老师,别骑了,咱们慢慢走吧。”
那些天,他每天亲自动手给学生熬中药,然后亲自送到每个学生手中。尽管这种病在身
上溃疡,出黄水,奇痒难忍,可他精心地照顾感动得学生都坚持上课。
这样的老师,学生们有心里话愿对他讲。新学期开学时,一名住宿的女学生不慎将刚带
来的120元生活费丢失了。她找到倪老师说:“这是我临来时,妈妈从邻居家借来的,我不好
意思再向家里要了。”倪金珠从自己兜里掏出20元钱:“你先用着,我帮你想办法。”随后
,他把这事同班委讲了,很快,全班同学为她捐款近百元。
他把爱奉献给了学生们。看学生理发难,就自己花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几年来,义务
为学生理发200多人次。班上的“双差生”是他主动交朋友的对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
有病了,他亲自做好病号饭送到床前,病好后,找时间为他们补落下的数学课……
他牺牲了许多东西,对父母的孝道,对病重妹妹的照顾,对妻小应尽的义务。但他的这
些牺牲换来了学生对他的挚爱,最主要的是他体验到了为什么教师的职业被人称为太阳底下
最神圣的事业。
(二)
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尽管不尽相同,但心中有个动力这一点是相同的。还是在刚当代课教
师时,那是一个只有几十名学生的一所小学校,倪金珠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可心
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常常侵袭着他,知识的贫乏使他感到苦恼,也成了他奋斗进取的动力。
从齐齐哈尔师范学校毕业回来之后,他没有满足自己取得的文凭和现有的水平,又经过
自学获得了哈师大大专毕业文凭。1984年省里组织举行的高中教师教材过关的考试中,他以
满分100 分的成绩荣登榜首。能力得到了承认,他从九队小学调到了铁力农场第一中学,这
是当地最高学府。
正是新婚燕尔,他完全可以在青春的奋斗历程中作一次小憩。然而,现实的教学要求,
使他感到一个高中教师现有的水平没有理由让自己满足。他又参加了哈师大数学函授本科的
学习。在职学习是艰苦的,一面要教好课,一面参加自学,难处是可以想见的。他没有因为
学习耽误工作,所有的学习时间只能挤。那时,他新婚不久的妻子还在九队当小学教师。九
队距场直中学骑自行车也就一个来小时,为了学习,他曾经有3个月没回家,每每提起这事,
妻子还当“话柄”。他似乎是在做一次人生的长跑,以自己青春的热血为动力,跑在了同代
人的前面,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他并不是把文凭当成炫耀的工具,也不是为个人捞得什么实惠,而是在求学的奋斗中充
实着自己。躺在文凭的安乐椅上,安然度日,那不是他的追求,他追求的是青春能量的释放

教师的工作,可以看成是一个教与学传统方式的延续,也可以看成是一次次创造的进击
运动。倪金珠在进击,一次次地,用他青春的智慧,用他年轻的汗水。
1985年,倪金珠从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一份资料,介绍一种新式教学法“读、议、讲、
练”,他那久已萌动的超越自我的心被触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都已
被教与学两个方面自觉地接受了。要改变一下传统模式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书本上
介绍是一回事,用到实践中又是一回事。他还年轻,冒这样的风险似乎太早。摔个跟头爬起
来走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有时,它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人。可也正因为他年轻,他才有勇
气去挑战和进击。
这是一次有声有色的进击。“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就是把灌输式变成诱导式,且
不说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如何,单是这种精神也是令人钦佩的。
两年的教改实践,他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87年管局教法研究会上,他用自己的教改做
了示范课,观摩的行家给予了好评。
1988年,他用新式教学法所教的班级,参加省毕业考试,数学名列全局第一,参加全国
统考,数学平均99.7分。进而,他把实践又升华为理论,在1987和1989年总局连续两届数学
教学论文交流评选活动中,他撰写的两篇论文《用读、议、讲、练的教学形式进行数学课堂
教学》和《读、议、讲、练教学法尝试》分别荣获这两个活动的一等奖。
(三)
当倪金珠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1991年5月1日这一天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城楼时,一种自豪
感油然而生,同时一种更强烈的责任感也伴随而来。
尽管5月的北京桃红柳绿,尽管倪金珠是生平第一次来京城,可他按捺不住急于要回家的
念头……
是的,那一大摊子工作他放心不下。他当教导主任以后,按规定,每周只能有6节课时。
可学校数学老师缺,一个人要少干,别的人就得多负担。倪金珠想着自己年轻,多干点应该
,他坚持每周上12节课。他是教导主任,要负责全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某种程度上讲,教导
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全校的工作质量。这一头,他不敢掉以轻心。教学是实实在在
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伪,来不得半点马虎。他任教的两个班级是高一带到高三的,数学是
被视为主课的基础学科,学生们到了冲刺的阶段,每一节课,每一道题,他都要倾注全部的
智慧。
事务性的工作、紧张的教学,一件件事,一天天的忙。他没有被压垮,周身流淌着青春
的热血让他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场里举办象棋比赛,他报名参加,并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在农场工会举行的1987、19
88两届青年歌手大赛中,均被评为“十佳”歌手。就是这次去北京,他还惦着场团委要举办
的“五四”青年交谊舞比赛,想着学校女老师多,男老师少,要争取赶回去。
这就是他,一个年轻人挟带的年轻的风;
这就是一个年轻人奋斗的历程和正在奋进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