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世颖

李世颖


拼音:lishiying
根深叶茂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世颖
郭敏
1985年,绥滨农场八队在国营农场生产体制改革中,创建的最佳劳动组合形式——家庭
农场生产协作体,得到总局、省、农业部及中央领导人的承认和高度评价,中华全国总工会
农林工会在绥滨农场主持召开了现场会,将这一改革成果向全国农垦介绍推广。在摸索、创
办、提炼这一生产形式的过程中,职工们最难忘的是农场工会主席李世颖,人们称他为:“
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李世颖的苦恼——路在何方
1984年底,职工家庭农场诞生了,赞扬声同抱怨声交织在一起,一时间,各级领导者置
身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
绥滨农场三队的一群人涌进了农场党委书记的家,他们是来告状的,告他们的队长。一
要分配土地;二要转让机具,说队长成了绊脚石。
十七队、一队也闹了起来,事情的根由同样牵扯了土地与机械。
有人趁着黑夜溜进了零件库,盗走了发动机的心脏部件——高压油泵;收购废钢铁的人
,只用每斤5分钱的低价便运走了原值2200余元的从未经过泥土的新履带,拖拉机被卖掉了两
只脚,装备了十几个红绿指示灯的康拜因,驱动轮不翼而飞。好端端的一个国营农场,一时
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工会主席李世颖面对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触目惊心,让人心寒的场面,不禁扪心自问:
“工人选举了你,不为工人谋利益,算什么‘工人领袖’?!”他,失眠了。
李世颖16岁在山东淄博参军,1956年转业来北大荒。30几年了,他搞过政治工作,当过
行政领导,唯有这工会工作实在是大姑娘坐轿——头一遭,又偏偏碰上了这么一个转折点,
创办家庭农场是新生事物,谁也没有经验。
李世颖不得不开始研究起人与土地、人与机械了。他决定到群众中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职工群众。
李世颖的“采矿意识”——让职工当家做主
三年里,李世颖走访了39个生产队的上千名职工,他在积极寻找一条通向中国式家庭农
场的理想途径,旧式的国营农场经营体制要打破,将要产生的会是个什么样的劳动组合呢?
李世颖不但是个“婆婆嘴”,还是个“婆婆心”,他装了满脑子的具体问题。
农场里最值钱的东西是拖拉机等机械,人们,也主要靠这些机械向北大荒要粮食。过去
,农场的机械都是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现在,这个农场就要分成几千个家庭农场了,机械
也必然要分下去。于是,有机户的产生就成了家庭农场的中心。
农场中最珍贵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过去,生产队按农场下达的比例计划种植,哪
块土地种什么作物是队长的事。可现在,每户职工都分有一份土地,都成了家庭农场的队长
。这些分到土地无机械的户叫做无机户,无机户必须依靠一个有机户,叫做有机带无机。可
是这个有机户又不同于过去的拖拉机手。过去,拖拉机手劳动好坏,和个人利害关系不大,
所以拖拉机手在耕作上不会有什么私心。现在,有机户自己也有了少量土地。过去,高产田
、低档田都一样。现在,产量的高低,就是收入的好坏。
无机户们“手无寸铁”,最怕误了农时,早一天和晚一天就有很大差别,本来该丰收的
,却偏偏弄了个歉收。这就是大家关心机械落到谁手里的道理。
同样的劳动,一样的农艺措施。高低产田的亩产量相差百十公斤,谁不想分得可心的高
产田。这就是职工关心土地分配的根源。
群众的呼声使李世颖深刻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议论:有机户都像雷锋那样就好了。
很多人提出:有机户的技术得过硬。
很多人又补充:光有技术也不行,还得有点经营头脑。
几乎是所有的无机户都认为:雷锋精神是第一位的——要有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品德

对怎样分配土地:
一些职工认为:要把高低产田划等分类。
一些职工建议:应当采取抓阄的办法。
一些职工出主意:无机户地少人多,应该分好的。
决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意见:应当把这几条综合起来。
李世颖把大家对有机户的要求归纳出五个条件:有大公无私为无机户服务的品德;懂政
策;懂生产;懂技术;会经营。他把职工对土地分配的愿望,归纳成四个方法:分配过程公
开,按土质划分类别,应交费用张榜公布,抓阄确定地号。并公布出去征求群众的意见。大
家感到,五个条件和土地分配方法能够代表大家的心愿,都表示同意。
李世颖被职工强烈的当家作主意识所感动,及时地、如实地向农场党政领导作了汇报,
党政领导表示,完全尊重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和意见。工会介入这一重大的改革。
李世颖在骚动不安的三队、十七队和一队,采用了民主的方法,细致地、有程序地选举
出公证人、机具作价组、土地分配组、房屋变卖和资料信息组,制订出各项方案列图张榜,
让群众议论推敲。一次次会议讨论,一遍遍地修改,直到大家感到公平为止。最后慎重选出
有机户家庭农场场长,选举的结果大家都非常满意。这么大的事,工会并没有觉得怎么费劲
,这是为什么?群众回答得好:“因为这些条件、办法,不是少数人捣鼓出来的,而是大家
嚷嚷出来的,都合大家的心思。”
李世颖的“提炼意识”——从群众中获得真知
自古以来,“分家”是最容易伤和气的,那怕是亲兄弟之间也是一样。
现在,拥有5000名农业职工,拥有46万亩土地的一个农场要分成2600个家庭农场了,其
难度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土地、机械、房屋,有好的有坏的,而这一切,都要作价,每一份都要搭配好。怎么才
算公道,才算合理?怎么才能使大家都满意呢?
用职工自己的话来说:“真不好整”!
说实话,李世颖和大伙一样,也不知道该“怎么整”!面临这么大的一个“家”要分,这
个“分家”问题,牵动着每个职工的心,每个职工都把这看作是决定自己今后命运的关键一
步。但李世颖想,工会要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就一定得想办法使这一步棋走好。
职工群众三五成群,凑到一块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个说:“谁没有私心!”有人附和道:
“是啊,谁没有三亲六故的。”还有的人嚷嚷:“唉!一碗水端平?没那么容易!”
李世颖听到这些“牢骚话”没有任何反感,反而从中得到了启发,发现了问题的要害。
把各种牢骚话归到一块,没有别的,就是对领导人的不放心,就是有一种不信任感,不相信
他们能秉公办事。
在八队,李世颖对一些意见还没有理出头绪来,他听到有的职工提出:“最好的办法就
是选举公证人。”
“选举公证人”,李世颖为之一振,他再到群众中有意识地去征求意见,好多职工也都
有这种想法。他开窍了。这不就是针对职工群众“不放心”问题的一个绝好药方吗?一来,
群众自己选举出的公证人是一次性有效,公证人定会珍惜自己的荣誉,秉公办事;二来,让
现在的领导人一律回避,不介入此事。
农场党政领导听了李世颖的汇报,也都认为群众的意见很好。“分家”问题迎刃而解了

李世颖的“政策意识”——两个保护用政策去落实
因为通过一项决定,职工代表足足鼓掌20分钟,这样的事真不多见。
改革,正是为了既要国家富,又要职工富。兴办家庭农场后,职工要依靠土地致富,国
家也要依靠土地收费。土地收费问题成了全场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关心的热,点,怎么收?收
多少?工会承担着两个保护的重任。
党政领导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都分头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求最佳方案。
各路调查研究的大军一共带回来470条意见,这400多条意见就形成制订政策、制订最佳
方案的基础。根据大家的意愿,把有机户的责任田和无机户的基本田分别对待,责任田每亩
收费20元,基本田每亩收费10元。
就是这个决定,在职代会通过时,大家热烈鼓掌长达20多分钟之久。大家都觉得这样有
奔头,有了奔头才能有劲头。
李世颖的“引导意识”——用正确思想教育职工
一天夜晚,二十二队的两名工会干部匆匆地敲开了李世颖的家门。原来,分地时,几家
无机户提出:“土地该一律平分!”第二天一大早,李世颖带着助手开始调查,两天跑遍了东
北片的十一个生产队,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核对劳动时间、强度、技术性。从劳动时间上看
,拖拉机220天,收获机171天,无机户57天;有机户从事的是复杂劳动,无机户从事的是简
单劳动;有机户投入多、风险大。这样一摆,主张平均分地的职工信服了。
家庭农场一出现就有人怀疑它的保险系数。一些上了年岁的人,过去曾经受雇于人,长
年扛活,如今自己出任“农场主”,多多少少还要雇那么几个,玄啊!李世颖意识到,这种心
理状态在大变革时期是常见的,这种活跃气氛有利于改革,而改革的思索又和传统心理搅和
在一起,除旧布新需要理论指导。几年里,他研究了西德、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苏联的
经营规模、分配关系。李世颖的分析之屏清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是一个活生
生的准则,谁掉以轻心,谁就会跌跟头。家庭经营是活力的基础,机械化是经营的优势。两
大优势的发挥有赖于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需要高层次的换工插犋。
半个月里,李世颖先后找了107个人座谈。焦点透亮了:无机户担心代耕,有机户牵挂人
工,使命感催他从群众的实践中寻找答案。四队挂户,一机带多户,李世颖不动声色;八队
插组,机械户任组长,同十多个无机户伙起来干,李世颖点了点头;二十一队搞起了协作体
,内设大组长、核算员。刘振江等有机户提出为无机户提供“三优先”,即:优先种、优先
管、优先收。
李世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这种在新机制基础上新的组合,是经济合同制约下新的经济
关系,它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又消除了家庭经济脆弱的一面。好,好啊!他的兴奋,不
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认定协作体是一个理想的框架,他找队长、书记、刘振江等人,进一步充实完善协作体
的内部结构。20天内跑了39个生产队,综合各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186个生产协作体。
一簇簇新型的协作之花终于顶风冒雪竞相开放了。从此,代耕地的顺序自有协作长先后
调节;无机户给有机户投工,自有协作长安排,无机户春种秋收,不再担心无车玩不转;有
机户可以毫无牵挂地在地里开车干活,上交入库有人管,刮风下雨不用愁。这一下,人机潜
力在协作体中都得以充分发挥。全国农林总工会主席庞家驹同志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
一大进步,一大创举。
1989年春天的一次会上,场长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大农场变成许多小农场后,生产队
变成了空架子,各种活动都难得开展,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首先要发挥队部作用。因此,
很有必要筹集些资金,改善一下队部的物质条件。比如说,每亩土地收一块钱的话,一年一
年抓下去也还是可以的……
由于这个问题不是会议的议题,没有开展讨论,没有形成任何决议,没想到这件事却很
快传了出去,并且反映十分强烈。当初为了稳定人心,有利生产,场部有过明文规定:两年
之内,收费政策不变。而如今……虽然是一块钱的事,广大职工的心上,却留下一个“政策
多变”的阴影,这对今后的改革,对开展各项工作都是不利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世颖又走到群众中去,找职工谈心,开调查会,反复给大家解释
这一块钱并不上缴,完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给生产队谋福利的,而对国家的上缴
政策,丝毫未变。
仅仅把这些道理给群众做些解释够不够呢?李世颖认为不够,职工们总觉得,反正是我
多掏出了一块钱啊!于是,他走访了物价部门、粮食部门、计划财务部门,从各个角度作了调
查分析,把每亩地的成本、收入、各种物资涨价情况,都算了细帐。
生产成本的确提高了,但是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也不小,小麦由每吨360元,涨到了600元
;大豆由每吨470元,涨到了790元,一句话,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每亩地增加一块钱的
支出,那就是在职工收入100元钱中仅占百分之二。
职工非常通情达理,听李世颖这么一算帐,谁也没有意见了,于是又是一传十、十传百
,职代会那天,代表们都乐呵呵地举起了手。
李世颖的“榜样意识”——用榜样解决矛盾
一段时间里,一些有机户在为无机户代耕时,超标准收费,低标准作业,误农时代耕,
严重损害了无机户的切身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影响到干群关系和职工内部
的团结。这虽然发生在少数职工身上,却影响了职工思想的稳定。
有人主张:撤换那些违背了职工共同利益的家庭农场场长。可李世颖觉得只是简单地撤
换有机户场长,未必就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处理和维护职工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一是要
严格执行合理的、统一的代耕费用标准;二是要靠工人阶级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从120名同类先进家庭农场场长中,反复比较分析,选出三队陆书宝的优
质服务“三心代耕法”;八队谭建强的代耕服务“三个一样”;十七队李正伦的“四个主动
”。还有最早提出为无机户代耕“三优先”的刘振江;发扬“三不忘精神”的孙志业作为典
型,在职工中树立起推动时代前进的榜样的群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1987年末,120名先进人物的大群体遍布39个生产队,解决了有
机户和无机户之间的相互利益矛盾,保证了大局的稳定。家庭农场协作体,就像种子,在黑
土地生根发芽,而为了协作体呕心沥血的李世颖,也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19
83年5月,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省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农场总局授予
他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并作为垦区工会的代表出席了全总工会召开的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他所领导的农场工会连续多年被省、总局、管局工会等部门评为先进工会,李世颖的经验也
在全国农垦的有关会议上多次介绍、推广。
如今,李世颖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为农垦事业,为工会联系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仍发
挥着余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