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朱俊林

朱俊林


拼音:zhujunlin
边陲银鹰
——记建三江农业银行副行长朱俊林
孟祥斌
1986年以来,朱俊林先后被评为总局、管局优秀党员,省、市行金融先进工作者,多次
受到管局和上级行的嘉奖。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90年又光荣出席了全省农行系统
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学“二兰”先进工作者。
他的动人事迹,根植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激励着多少人的心……
40多个春秋,不知不觉他的乌发已染上了白霜,宽展的额头也悄悄刻下了道道皱纹,已
不是当年的风华少年了,蓦然回首,在农垦金融战线上他已踏下了一行深深的足迹。
(一)
朱俊林1947年参军,1951年转业做银行工作,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加入了北大荒开发建设
的行列,来到了这块被开垦的绿洲上,为兵团六师组建支行(建三江农行的前身)。
那是1971年的春天,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边远三角洲上,朱俊林带领20几名职工挤在不到
100平方米的房屋里办起了银行业务,有五个团的营业所在帐篷里办公。面对这艰苦的条件,
朱俊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面建章建制,一面下到开荒点,宣传储蓄
,上门服务。不到一年朱俊林跑遍了每一处开荒点,建起了300个代办所,金额达到200多万

星移斗转,日月穿梭,历史推进到80年代,兵团六师支行已改为建三江办事处。
然而,北大荒的变迁中有喜也有忧,线长点散和交通闭塞好像一对孪生兄弟缠绕着北大
荒人前进的双腿。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闻名的“农场群”的经济活动中,由于长期受地方
行政区划的限制,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被割成“块状”,分散管理。筹、管、用不能协调一
致,使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脱节,微观与宏观相分离。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
着垦区经济的发展,困扰着垦区人民前进的步伐,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北
大荒人渴望能有一天突破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设立金融机构,建立自己的“钱庄”,建三
江办事处正面临着这样一种选择。
朱俊林为实现这一选择,一开垦区金融历史之先河,经过十几年的苦苦探索,他完成了
关于打破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设置金融机构的理论手稿。当这份手稿寄到省行杜灿行长的办
公桌上时,杜灿行长一口气读完了它,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和富有开拓精神的建议,当即
派人深入建三江评估论证,但是由于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一时就耽搁下来。
不久这一信息传到了北京,原农垦部部长王震听到了这一消息,惊讶地说:“怎么?垦
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专业银行,不行,农行要着手尽快解决。”很快,省行会同有关部门全
力落实。1986 年10月15日,垦区第一家专业银行在建三江成立,从此结束了北大荒人为建设
自己的“钱庄”而彷徨苦闷的局面。
在剪彩仪式上,朱俊林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说:“虽然我已年过半百,但是能够实现
这一夙愿,能够为垦区增强资金实力,加快建设步伐,献计献策,我还有使不完的劲,用不
完的力。”
(二)
支行组建后,56岁的朱俊林当上了主管计划和信贷工作的副行长。
1987年春节过后第一次班子召开的资金会上,朱俊林极力主张筹集资金、保证投入。
可是,如何融通搞活资金,严峻的考验摆在了面前。他带着三名信贷干部,穿山越岭,
奔波于四县境内,调查实情。先后跋涉1500公里,走访了39个生产队,分析了7个农场的资金
使用情况,以及所辖办事处的资金管理情况。经过农情调查,朱俊林终于总结出实行“资金
两次循环”的工作法:
先集中一切可用资金,支持管局物资、商业部门提前购进生产资料,实现第一次循环,
以后对农场贷款,采取钱随物走,下贷上划,即转贷的方式把物资和商业部门购进的生产资
料和消费资料及时下摆,实现第二次循环。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因农场物资统购,银
行资金分供的传统办法而带来的资金占压大周转慢的问题。这一方法运用不仅加快了资金周
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使支行统筹安排资金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适应了垦区的发展。
1989年3月的一天,朱俊林下基层检查工作路过浓鸭河,车停了下来,朱俊林站在河旁抓
起一把泥土环视这片未开垦的涝洼地,不尽感慨道:“这是块很有潜力的土地,关键在治理
浓鸭河上。”恰在这时,副省长刘仲黎一行考察建三江来到这里。经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
治理浓鸭河意义重大,刘仲黎同意治理。但是财政一时拿不出这笔钱,资金不到位,不能开
工,管局领导一时束手无策。正在这时朱俊林走上前去郑重地向副省长和管局领导说:“支
持开发三江平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筹集资金200 万元为这项工程如期开工铺平
道路。”全场立刻响起了一阵掌声。刘仲黎副省长拍着朱俊林的肩膀说“好样的!”
此外他还于1987年支持投资300万元完善了百万只肉鸡生产线;1988年投资800万元,又
建成了三个肉禽加工厂,三个日处理40吨鲜奶的奶粉厂;1989年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一个
年处理6万吨大豆的油脂厂。当这些拳头产品第一批上市的时候,厂长们首先送给老朱一份,
朱俊林没有拒绝,他把这些东西放在陈列室,作为信贷效益评估的实物资料。
(三)
1987年夏秋之交,急风、暴雨、冰雹席卷了整个三江大地,建三江垦区遭受了历史上罕
见的自然灾害。全局成灾面积141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0%,仅七星农场七八两月就降水407
毫米,大部分农田处于明水状态。灾情发生后,朱俊林带领工作组迅速赶到受灾第一线,与
管局领导研究对策。
几年来,朱俊林随管局领导考察了七星农场十四队、十七队、三分场,大兴农场八队、
九队、二十四队等地灾情。当他看到那一片片倒伏淹没的小麦,眼睁睁收不上来的时候,心
如火燎。严酷的现实不容他多想,上半链轨是唯一的办法,可资金怎么解决?
上市行!朱俊林觉得再无别的办法,便连夜赶到了佳木斯市人民银行。
第二天老朱就带回抗灾贷款400万元,及时购进了防陷半链轨200余台,解除了燃眉之急
。可老朱却因疲劳过度几次昏倒在旅途中。
有许多人曾不解地问老朱:“你不缺吃、不缺穿,年纪又这么大了,还拼命干图个啥?
”老朱却毫不含糊地告诉大家:“还不是为了把咱北大荒的钱庄办得更红火。”
1988年建三江垦区由于上年粮款不到位,当年春播资金出现缺口。为了抢前抓早,2月初
,朱俊林带着计划科王科长、信贷科罗科长出发了。任务就是催收粮款。
欠帐还钱本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债务链环环难解,要帐也不是件容
易的事。他们仔细研究了路线和对策,决定先近后远,先易后难。
先来到了有多年交往的富锦粮食局,经过简单交涉,轻而易举150万到位。
第二站佳木斯粮油部门,经过积极协调,略费口舌,350万按期进帐。
初战告捷他们更是信心百倍,迅速投入新的战斗。
第三站哈尔滨外贸单位,一连三天不见眉目,罗科长对老朱说:“眼看春节快到了,我
们还是回去吧。”
“不能回去”老朱回答道:“这个时候正是资金松动的时候,春节一过资金就会吃紧,
这样吧,我和王科长去大连,你留在这继续谈判。”
到了大连,老朱他们无心浏览老虎滩的风光,繁华的街市,直奔大连对外出口大豆贸易
公司,洽谈之后40%即付,其余60%年后付,这样就可先结算800万。第二天正是大年三十,他
们像凯旋的战士乘上了北归的列车。
初一,他们又相聚在哈尔滨,罗科长也谈判成功,争取了100万,老朱捋了捋满头的银发
,高兴地说:“走,我们回去过十五!。”
1400万元春播资金解决了,刘局长在全局春播会议上感激地说:“农行真是我们一家人
啊!”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为了农场的利益老朱可算煞费苦心。
1989年资金形势仍然十分紧张,辖区五个粮库隶属佳木斯、同江、富锦三个市,由于当
地无财政,又没有人民银行,大量的工作需要农行承担或出面协调,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天,老朱抽时间去看望病重的老父亲,和老父亲还未说上几句话就接到上级行打来
的电话,要他去省行汇报粮食收购资金大幕。当时行长劝他让别人去吧,可是老朱觉得这次
汇报关系到垦区的资金和各项指标的大问题,再说别的同志又不完全了解情况,家里这点困
难算得了什么,老朱硬是按时赶到省行,出色地完成了汇报任务。
老朱做工作有个原则,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叫做“一个平衡,二个交待,三个满意”,即
执行国家计划平衡;向上级行交待,向管局党委交待;上级行满意,建三江人民满意,银行
职工满意”。这使他的工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都能竭诚为农场服务,始终保持一种踏实
的工作作风和默默的奉献精神。
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北大荒的“银鹰”一宗宗一件件为北大荒生产
和建设竭诚服务的实事摆在那儿,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北大荒人的“情”和“爱”。1990年建
三江管局获得空前大丰收,春节联欢晚会上,局领导把老朱当贵宾请他给16万人民讲几句话
:老朱拱手问候大家之后说了这么两句:“风雨同舟共渡80年代,展望未来同为百亿争辉”
。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四)
老朱是主管资金的副行长,贷款他是说了算的,实权在握。但是老朱心里有杆秤,自己
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老朱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不论
何时何地都要为党的事业做铺路石,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利去谋取一分一毫的私利。
几年来,老朱的儿女相继结了婚,连带的亲属也逐渐多了起来,大事小情的老朱没少为
他们操心,可是碰到违反原则的事他坚决不干。
1987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大姑娘、姑爷突然来到老朱家中。
“爸,我有件事求您。”姑爷鼓足了勇气开了口。
“啥事?”
“我想贷一万元买台车,是为了搞家庭农场的,您看……”
“不行!”
“为啥不行呀,不就您一句话吗?”
“我说不行就不行。”老朱严肃地说。
“你这是为啥?”姑爷沉不住气了。
朱俊林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道:“你们搞家庭农场是好事,我很赞成,但是贷款买车是违
背原则的事,这样做怎么能行呢?你们想想?”
“想什么!真是六亲不认。”姑爷甩了一句,扭头就走。大姑娘觉得自己家人都不给点特
殊待遇,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谁又想到老朱的心又是什么滋味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们有些同志经不起腐朽思想的影响和“糖弹”的进攻,
被私欲冲昏了头脑。大吃大喝贪污受贿,把党纪国法置之脑后。而老朱反腐倡廉,勤政为民
,表现出一个共产族员的崇高境界。
管局建筑公司工人赫子义个人承包了一个砖厂,老朱不光为其投入了资金,还帮助他在
经营管理上下了功夫。1988年底砖厂盈利3万元,赫子义带着妻子,特地从银行取出1000元现
金,送到老朱面前表示谢意。老朱当场拒绝,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是党和人民给了你
们勤劳致富的机遇,你们靠自己的双手,赢得了富裕,还给国家创造了财富,要感谢就感谢
党和人民吧!”一席话说得他们激动万分,不无敬佩地把钱收了回去。
1988年9月初,原管理局局长的儿子媳妇搞个体经商要汇两笔款。
当时由于资金紧张,汇差不足,拿到营业室没有办理,她就拿着两条高档香烟找到老朱
。老朱二话没说,不仅没收烟,而且按照保证信用的原则,在汇差凑足后批准了这两笔汇款
。这位妇女敬佩地说:“朱行长真是为顾客着想啊!”
1989年秋季,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非常困难。一天,一位采购大豆的客商来到行里要求提
取部分现金收购大豆。当时行里现金头寸不足,再说现货收购也不符合银行规定,朱俊林没
有批准。这位客商以为朱俊林有意难为他,就先请朱俊林下馆子,朱俊林没去。到了傍晚,
这位客商又请一位与朱俊林较熟悉的人同去朱俊林家中做客。在谈话中,暗自将1000元人民
币放在屋里的洗衣机布盖下面,第二天,朱俊林的儿媳妇用洗衣机时发现了这笔钱,朱俊林
立刻通过组织将钱送还给本人,并对其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
像上面提到的事在老朱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每遇到这类事他都处理得干干净净
。常在水边站,就是不湿鞋。几年来,老朱光拒贿现金就有万余元,拒吃请不计其数。他的
行动在行里和社会中造成一种影响,大家都知道给老朱头送礼、行贿是不成事的,而不送礼
,不行贿,该办的事照样办,不能办的事一点门也没有。
老朱在金融战线上工作整整40个春秋,在党和垦区人民的关怀培养下,他把北大荒精神
全部溶铸在他的农垦金融工作生涯中,出污泥而不染,始终襟怀坦白,保持高风亮节。我们
说“二兰”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农村的金融事业,老朱把心血浇洒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腾飞吧,北大荒的“银鹰”,写满诗行的北大荒已刻上他求索开拓的足迹,神奇的黑土
地上已树起他建功立业的丰碑。北大荒,正期待着像老朱这样的许许多多只“银鹰”,更富
有成效地开垦,耕耘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