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白奉国

白奉国


拼音:baifengguo
艰难的跋涉
——记农场总局劳动模范白奉国
张万彬 寄沫
北大荒,是一幅火炼锤击打造出来的图画,这张图画上的拓荒者,是引亢抒怀的歌手。
然而,他——一个在荒原上用自己的心燃起篝火的人,却是被一副镣铐送来的。
(一)
1951年4月26日。沈阳市。
特别财政局财政科办公室走进两个人。来人一直走近坐在副科长位子上的他。他礼貌地
欠了欠身子。
“白奉国,站起来,你被逮捕了!”
来人把一张逮捕证在白奉国眼前晃了一下,随即给这个不知犯了什么罪的人戴上了手铐
。外面已有警车在等着。
算起来,从那天开始,白奉国就正式属于北大荒了(犯人的刑期从逮捕之日算起)。
那年白奉国25岁,年华似锦。他高个头,细腰身,团方脸,一双有神的大眼睛。言谈举
止中透出军人和大学生的混合型气质。
1946年,在长春进修地质学专业的白奉国,家道中落,父母亲友无力再供这个一心要使
自己成材的书生了。白奉国忍饥挨饿来到沈阳城,考进了全部公费的国民党警官学校,编入
正科19期,开始了他军校学员的生活。
列队、跑步、上操……军校便是军校。紧张、刻板、枯燥、乏味。人,在这里是石块,
是木头,是用皮肉包裹外壳的机器,这种机器是要用于去对付人民,对付革命的,白奉国深
悔走错了这一步。一天夜里,白奉国梦里回到家乡,他跪在惨死在卖国贼刺刀下的伯父坟前
,悔恨交加,痛哭失声。哭声惊醒了同室的学员,第二天便有人告密,白奉国挨了一顿皮带
加耳光的训导。
从此,白奉国清醒了许多。他的叛逆性格由意识的潜层浮起,与人的良知汇成理性,一
个声音不时地呼唤他去寻找,寻找黑暗中闪光的矿石。
矿石就在他身边。同科一位年长的学友,白奉国尊他为大哥。有时那个人神秘地早出晚
归,军校里也经常出现油印的共产党的宣传品。白奉国跟大哥很要好,大哥是干什么的,白
奉国心里多少明白。那个人指点他去做学生会工作,他去了;又告诉他:这黑暗不能长久,
他信了。正当白奉国要走上前接过一颗火种的时候,那位学友突然神秘地离开了军校。第二
天,沈阳城内是一次大搜捕。
一天,白奉国他们接到命令,让全体士官生做配合,进行全市大搜捕,抓共产党嫌疑犯
。已是学生头儿的白奉国拒不执行命令,并且领几个同学上街去闯戒严令,一名女同学被捕
了。白奉国久藏在心中的火种燃烧起来了。一呼百应,他领几百名同学武装出动,目标——
警察局,救同学,反迫害,一场学潮,势头汹猛。两天两夜,武装对峙,警察局被砸,特工
科长被白奉国扣为人质。几经谈判,双方放人,那位同学获救了,白奉国心中出了一口恶气

晚七时许,那位神秘离校的大哥传来字条:奉国等速离城,火急。
白奉国等六人连夜离开了沈阳城。
午夜时分,一辆警车悄悄驶进军校,特工科长的皮包里夹着一份“密裁”六名共匪的手
令。
次日晨,报载一条新闻:共匪头目白奉国被处决。
也许是白奉国命中注定,他迟早要被戴上手铐?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戴在腕上的手铐,不
是当年国民党为他准备的那副。
他莫名其妙地问:“是不是搞错了?我是白奉国呀!”
“没错,就是你白奉国。”
“我犯了什么罪?”
“还用问吗?反革命罪。”回答简洁明确。
(二)
铁窗里,一双失神的眼睛望着高墙外湛蓝的天空。
春到辽水,雁群北飞。办公室窗前的那株丁香丛该露出紫红色的花穗了吧……白奉国渴
望再回到他的岗位上。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默诵着平时工作中应该熟记的财政收支科目,
盼着过几天,他被审查完,就会回去的,回去该把这段损失了的工作时间补回来才行,因为
自己是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的,不是一个普通群众。党和政府审查自己的历史,这有什么?尽
管这种审查的方式方法令人有些吃不消,但自己要经受住革命考验……白奉国在狱中开导自
己。
白奉国有一个年轻美貌当演员的妻子,尽管婚后感情并不十分融洽,那毕竟是妻子啊,
她该来看看才对。
妻子来了,是来向他宣布离婚的。
在同一天,白奉国接到一纸判决书: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
离婚——判刑。判刑一一离婚。晴天两声霹雳,白奉国几乎昏蹶过去。
白奉国满腔委屈,满腔耻辱。他几次想到死。他要以死去洗刷自己。可是无济于事。
他变沉默了。沉默中他冷静地审视自己参加革命的前前后后他感到问心无愧。自己现在
身陷囹圄,准是有人诬陷,这不能怪党和人民政府,他坚信总有一天“母亲”会知道打错了
自己的“孩子”。
1951年秋天,白奉国被押解到黑龙江省福安劳改农场。
北大荒,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世界。荒凉中蕴藏着富有,沉默中挟裹着火爆,一个旷朗的
天地,豁然打开了白奉国沉郁的心。不管现实的处境如何,做人要堂堂正正,白奉国抱定自
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信念,在荒原上挺直了身躯。
参加劳动的第一课是割黄豆,这活不难,小时候在家干过。第一天是个笨手,第二天是
个快手。到了第三天,他是这个组新犯人中的硬手。他日割15亩地,令管教人员吃惊,令别
的犯人妒恨。一个犯强奸罪的老犯,挑衅般带着威胁地指点着白奉国的脸说:“姓白的,小
心点儿!你哪来这么大能耐?你再拼命还不是一个犯人吗?”
白奉国一拳打在那个犯人脸上:“记住,我和你们不一样!”
这是白奉国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动手打人。这一拳打得不寻常,在管教人员及全场犯人中
,他白奉国出了名——这个在国民党军校里受过训练的家伙真横!
冬天来了,大雪封山,滴水成冰。到深山老林里去抬大木头,老犯们说那活儿不是人干
的。白奉国被点名抽进采伐队,这是不是对他的惩罚?他不理会,让去就去,二话不说。
进山前,白奉国被指派当上了一组犯人的头儿。那年采伐任务重,时间紧,犯人两班倒
日夜不停。白奉国一天抬木头127立方米,真干神了!打破最高纪录。他是怎么干的哟!一个班
下来棉袄棉裤都湿透了,别人挺不住了就替换着休息,可白奉国每班咬牙一直干到完,这血
肉之躯的刚强汉子终于被累吐了血,管教让他休息治疗,他在帐篷里只躺了2小时,又挺起腰

春天,刨地开荒,别的犯人一天刨2分地,白奉国给自己下定额,一天刨6分。
种地时赶上连阴雨,道路泥泞,种子运不到地里,眼看有种不上地的危险,白奉国组织
起犯人往地里背种子。十多里路,别人扛二三十斤,白奉国却扛上85斤来回奔跑。
白奉国永远不会忘记,又是一个秋天,在地里割黄豆,他不小心把左小拇指割露了骨头
,伤口感染化脓,农场一位领导得知后把他从地里撵回去休息。一位来视察工作的上级领导
亲自到监舍看望他,叫他安心养伤,教育他要相信党的政策,并且亲自安排车辆,到外地弄
回当时的稀有药品,白奉国捧着药品禁不住失声痛哭。
一次夜里,机车库失火,刚进场的机车眼看要被烧毁,火焰四起,人们靠不上前,烈火
中一个身影蹿上房顶,迅速切断火源,随后,这个人跳下来冲进车库,在抢出机车的一刹间
,房架就塌落下来,人们急忙赶过去,这烈火金钢不是别人,又是他——白奉国。
1957年初,白奉国因多次立功,被减刑,提前一年零六个月获得释放
(三)
走出监舍的高墙,白奉国的头上还戴着一顶无形的“历史反革命”帽子。回沈阳去呢?
没有单位接收他,况且,妻子早已随他人去了。白奉国已经不再是解放沈阳那时,去接收财
政局的那个解放军干部了,是一个刚被释放的劳改犯,社会刚刚才给他半个做人的权利,还
有另一半权利暂被扣押在社会的档案里。
自己为什么被判刑?白奉国几年来对此一直茫然不解。
1947年,白奉国等人逃出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那位大哥,可是,
他们却找到了大哥的家。这是个多么大的家啊,大得能容下中国所有的受苦人。被国民党通
辑的“共匪”白奉国,那时确确实实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不久,白奉国被送进解放军军校
,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从此,更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信念。
1950年,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解放战争的炮声中,他肩负起学习做财政
工作的重担。全国解放后,他担任了沈阳市特别财政科副科长,在这年春天,他怀着一颗赤
子之心填写了入党志愿书。
(四)
获释后的白奉国哪里也不想去,他立志要把一切献给北大荒。领导让他做农业技术工作
,他就在四分场建立了一个实验区。他辛勤地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培育出800万斤良种。
1958年以前,白奉国所在的福安农场一棵果树也没有。他建议领导从外地买来12棵果树
,由他亲手嫁接培育。几年后,这里变成了一片飘香的果园,225亩果树年产果8万公斤。随
着沁人的果香,白奉国的名字也传遍了农场内外。人们对他的身份感到惋惜,更对他的才干
表示赞赏。
1958年,福安农场大豆亩产近150公斤,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奖状。人们心里清楚,这里有
农业技术员白奉国的功劳。他负责技术指导的4500亩大豆,亩产165公斤,劳改局一位局长视
察白奉国搞的实验田时说:“老白,你真是一位好同志啊!”简短的一句话,既是信任,又是
鼓励,白奉国一直记在心里。
正当白奉国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但是,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的
岗位上。
1967年,当他听说国家号召要搞农田防护林带时,就兴奋地向领导建议:一年栽树40万
株。有的人说他“异想天开”,也有的人劝他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可白奉国想:轰轰烈烈的
“革命”,冷落萧条的生产,可把国家坑苦了。作为国家的主人,应该做点有益于后代的实
事。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9个病号,当年就栽了12条防护林,将近50万株树,成活率达到
92%现在,这些林带正在显示出它“绿色屏障”的作用。
1974年,福安农场有4000多亩玉米被冰雹打了。上级来检查后让全部毁掉。白奉国到地
里调查认为玉米根部受损不大,采取措施完全可以挽救。当他向领导提出个人意见时,有的
同志说这是多管闲事,上级让咋干就咋干,出了问题谁承担!白奉国说:“这个责任我担!”
到秋时,4000多亩玉米亩产超过200公斤。
1975年,白奉国搞了1500亩大豆施用“三碘苯甲酸”实验,结果亩增产14.8%,全省62个
科研单位派人来参观学习。
1976年,由白奉国担任技术指导种植的1100亩玉米,在8月29日遇到早霜冷害的情况下,
亩产277.5公斤。他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北方12省防降低温冷害会议的重视,可是,白奉国却没
有资格亲自参加这次会议。
(五)
粉碎“四人帮”后,白奉国忘却个人的不幸遭遇,他似春蚕吐丝,继续把知识不断奉献
给北大荒的土地。
1977年,白奉国被调到红色边疆农场实验站担任技术员。他发现这里的粮食产量低,小
麦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大豆亩产在35公斤上下徘徊,他没等安置好住处,就急着深入地号
调查土壤结构和作物生产情况。深夜,他还在查阅资料,做科学分析,很快就找出了低产的
原因。1978年春耕生产大会上,他提出:一年实现小麦亩产200公斤。当时有人怀疑,也有人
讥讽,但更多的是期望和鼓励。他从抓施肥,灭草、群体结构上下功夫,又狠抓标准化作业
,这一年终于获得了好收成,小麦亩产202公斤。
成绩面前,白奉国没有停步,他决心向更高的产量迈近。1979年,小麦亩产222公斤;1
982年,1200亩小麦攻关田平均亩产318公斤;到1983年,两个轮作周期,小麦亩产稳定在20
6公斤。同时,每年还向外调出一级良种375万斤,基本上扭转了全红色边疆农场小麦品种杂
乱的局面。
白奉国在改革小麦耕作制的同时,又着手大豆攻关。他采取综合灭草,建立合理的群体
结构,使用良种等措施,1981年1500亩大豆亩产156公斤,1982年亩产206公斤,其中有700亩
平均亩产250.5公斤。1983年,在遭到严重灾害的情况下,亩产159公斤,其中600亩平均亩产
256公斤,一个仅有4500亩地的实验站,4年平均盈利12万元。
白奉国在实验站6年,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多次受到农场、管理局的表彰奖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农场党组织多次派人去沈阳为白奉国的
冤案申诉;1981年6月13日,原判机关宣布为白奉国彻底平反。
平反后,白奉国不问待遇,也不讲条件,第一件事就是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白奉国把政治的新生,看成是自己一生中新的转折,新的起点,当原单位征求他是否需
要困难补助时,他说:“我们国家经过十年动乱,困难很多,我不能向国家伸手。”
蒙冤30载,白奉国无论是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人老了,头白了,可是锐气
不减。1983年7月1日,白奉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的夙愿。
入党后,白奉国更加忘我地工作,先后提任生产科科长、分场场长。1984年11月,农场
党委考虑他年纪大了,决定让他退休,对于党组织的决定,他无条件地服从,可他想多为党
工作。农场兴办家庭农场,他被请去当技术顾问,春播、夏锄、秋收……他仍一刻不闲着。
白奉国凭着一颗对党对人民赤诚之心,忍辱负重,披肝沥胆,在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
艰难地跋涉着,奋进着。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林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
劳动模范,北安农场管理局先进工作者,标兵……如今,白发虽然飞染双鬓,但他仍宝刀不
老,雄风犹在。他将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经验,继续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继续为着
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和人类最高的理想,贡献余热,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