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云
宋作云
拼音:songzuoyun
他把群众时刻装在心中
——记农垦部先进工作者宋作云
郑学成
在松嫩平原的诺敏江畔,木奎山下,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农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可歌可
泣的英雄。
在创造动人故事的英雄行列中,有一个宋作云。
宋作云,在他人生40个春秋里,用辛勤的汗水,在查哈阳农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浇铸
出了一条闪光的足迹。
专攻险关的闯将
金星农场奶牛队因新组建,没有饲养奶牛和管理奶牛的经验。110头奶牛平均产奶量在2
5公斤左右,致使奶牛队连年亏损。干部着急,群众摇头,上上下下都盼有个能人来治理这个
亏损队。
1963年初春。丰收农场畜牧队的党支部书记宋作云受命于危难之时,毅然挑起了这个多
少人不敢挑的穷队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增奶量!扭亏损!”
这是宋作云几经苦思而立下的誓词。
为找出奶牛产奶量低的原因,宋作云把自己编入饲养组里,摸第一手资料。
“沈组长,在队里你听我的,在组里,我诚心听从你的调动。”宋作云拉着沈玉春的双
手,话语坚定,目光诚恳,两双满是老茧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此饲养组长沈玉春的记
工簿上多了个“顶班工”。
6月中旬,宋作云随饲养组赶着牛群来到蚊虻多,风沙大,草质鲜嫩的天然牧场——内蒙
古西诺敏村的奶牛放牧点,实地跟踪调查。
夏日里的一个夜晚。
劳累了多日,刚刚休班住进村里的宋作云,被轰轰的雷声惊醒了。他立即披衣下炕,奔
到窗前,只见窗外狂风呼啸,电闪雷鸣,翻滚的乌云越聚越多,刹时,倾盆大雨直泻而下。
“不好,放牧点的奶牛需要加强护卫。”宋作云抓起手电向外奔去。
一踏出房门,他就进入了一个漆黑的世界。闪电刺眼,雷声震耳,一切都是那么的阴森
可怕,宋作云抹了把满脸的雨水,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向奶牛点奔去。
大雨使草原低洼处积水,羊肠小道愈来愈滑,宋作云一次次地跌倒在泥水里,又一次一
次地爬起……
跑到牧点,宋作云立即同两个放牧员稳住了奶牛群。
雨后,三个人走进帐篷,你看我,我看你放声大笑,原来大家都成了泥水人。
笑声将干群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劳累了一天的同伴早已进入了梦乡,发出阵阵熟睡的鼾声。宋作云却在灯下,凝视着笔
记本上渗透着几个月血汗的每头产奶牛的吃草、用料、饮水、产奶量等方面的数字,划着、
写着、对比着、思索着……
同等量的精料,为什么产奶量不同呢?等量给料势必造成产奶多的奶牛精料不足,而产
奶少的奶牛则精料有余。只有变往日的平均给料制为定奶量配料,真正做到“多产多得”,
同时必须改变往日的饮用渠水的旧习,鲜草不足在料上补,改善舍内管理条件来提高产量。
想到这,宋作云提笔写下两行大字:
“改平均给料为定奶量给料。”
“改往日饮用凉水为温水。”
改革后,产奶量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年底,这个亏损多年的奶牛队一跃成为盈利队,同
时被黑龙江省授予“五好单位”的光荣称号,宋作云也被评为省“五好职工”
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带头人
15年后,宋作云调任海洋分场党委书记。到职不久,他就到工作比较后进的第七生产队
蹲点。
清明刚过,紧张的麦播战役打响了。宋作云和职工们一同忙碌在机声隆隆的田野里。
“18号车哪来的这么个新播种手?”人们猜测着。
“那是新来的分场党委书记——老宋啊。”知情人插话。
“好样的”人们朝宋作云投来赞许的目光。但也有人在心里嘀咕着:“恐怕是新官上任
三把火吧!”
一天、两天……整个麦播,宋作云一直跟班作业。
一天,大风呼啸着扑来,卷起地上的枯枝、碎叶摔向机车,摔向人群。尘土漫天飞扬,
呛得播种手们睁不开眼睛。几个青年职工望着这弥漫的尘土,飞扬的碎叶,有些打憷了,聚
在一块议论着,迟迟不肯上机车作业。宋作云望着这一切,一声不响地扛起一袋麦种,奔到
下风口的播种手位置上干了起来,这情景使这几个青年职工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立即争
着抢着扛起麦种向播种机奔去……
中午时,宋作云几次催促,人们才停下来休息,人们望着宋书记那双红肿的眼睛,望着
那张“泥花脸”,从心里敬佩他。
“打铁必须本身强”,宋作云以实际行动感动了人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仅用13天
,比上年提前7天,4440亩麦地全部播上了种。人们对宋作云的称呼也由宋书记变成了老宋甚
至咱们老宋。
几个字,由生到熟,再由熟到亲,是三次飞跃,每一飞跃的实现,既是要冲破传统“官
”念,又是一个以心印心的结果。
蹲点,吃住在生产队,宋作云不吃“差样饭”。下队办事,他也不坐“差样车”。倘若
用车的话,就是那辆跟随多年的旧自行车了。
月朗星稀,晚风习习。宋作云徒步回家看望患了中毒性痢疾的爱人。走着、走着,一辆
汽车在他身边停住。
“上车吧,宋书记,场长让我用车送你。”司机跳下车说。
“那哪能行呢,要是职工遇到这事能都送吗?把车开回去吧,我不能和职工两样。”老
宋说完,甩开大步向前走去。
10多公里的路程,他硬是一步一步走回去了。
宋作云一年吃住在七队,和群众的心贴在一块,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转化为无形的力量
,经全队干部职工的努力,这年小麦亩产165公斤多,产量超过了本队历史最好水平。生产队
由1979年亏损9万多元一跃盈利13000多元,甩掉了多年的落后帽子。
心装众人的公仆
1958年冬的一天。暴风雪扑打着门窗,发出沙沙的声响,随着阵阵呼啸的北风,气温急
剧下降,寒气逼人。
身为丰收农场畜牧队党支部书记的宋作云,望着窗外飘舞的雪片,想起了本队患病的老
职工刘进增。老刘身体虚弱,孩子又多,生活很艰苦……
“要把党的温暖送到刘家”。宋作云上炕从被垛上拿下一条棉被,一条棉褥,卷成卷抱
起就走。
“作云,你这是干啥呀?”宋作云的老伴儿见状,惊奇地问道。
“刘进增家挺困难的,前些天我见几个小孩扯一条被子,这大雪天的孩子们怎能受得了
呢?我给他家送套被褥去。”
老伴儿上前为他扎了扎围脖笑了笑说:“快去吧!”
北大荒的“大烟炮”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宋作云侧着身子,踏着半尺厚的积雪,顶着大
片大片的雪花,迎着刮脸的寒风一步一步地向刘家走去。一踏进门,刘进增的老伴儿急忙抓
起苕帚,上前扫去宋作云满身的雪花。
宋作云抖掉棉被上的雪放在炕上,坐在刘进增身边,询问他的病情,安慰他安心养病。
老刘一手抓住宋作云的手抖动着,一手抓着带有体温的棉被,语音颤抖地说:“宋书记,你
……”说着,感激的泪花溢出了眼眶……
1963年,宋作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金星农场奶牛队,传诵着无名氏“献款”和“汇款”
的感人事迹。事情是这样的:
3月份,一个职工家不慎失火。火烧当日穷啊。几天后,接到了一份“无名氏”的献款。
这个职工手拿着献款,心中卷动着热潮,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不单单是献款呀!而是一颗带有
阶级情谊的滚烫的心啊!
5月份,职工张继武接到来自老家的信,说父亲生病需要钱。九天后,张继武的父亲接到
了一张署名为“无名氏”的汇款单。
“无名氏”,何许人也?人们猜测着,寻找着,视野越缩越小,焦距越来越清晰,最终
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是宋作云。
9月份,在总场医院门诊处,宋作云抱着四岁的儿子站在等
待看病的人群中。
“宋书记,爱国怎么啦?”
“发高烧。”宋作云边答边寻声望去,只见本队职工张希敏和爱人抱着孩子从门诊室走
出来。
“老张,给孩子看完啦!”
“看完了,可没钱取药,唉!”没等老张回答,他爱人流着泪水有气无力地说了句,就向
门外走去。
“老张你回来。我这有钱。”宋作云掏遍了口袋,只掏出了四元八角钱,递给了张希敏
。
“不!宋书记,爱国还没有看病呢,我咋能用你仅有的这点钱呢。”张希敏双手推回钱。
“老张,你咋这么婆婆妈妈的,快拿去给孩子抓药要紧,爱国没啥大事。”说罢宋作云
硬把四元八角钱塞给老张,转身抱着烧得直哭的儿子回家去了……
四元八角钱,虽是个极小的数字,可它却温暖了职工的心。
宋作云从入党、当干部那天起,就把党和人民群众当成最亲的亲人,而把自己当做党和
人民的儿子。
在海洋分场任党委书记时,他把体弱多病的68岁的五保户陈大娘当成亲人照料。平时,
老人身边无人,宋作云就打发孩子去挑水,买粮,每次老人患病,他总是忙着给陈大娘请医
生、买药、煎药。
一个雪后的上午,陈大娘不忍心再打扰工作繁忙的宋作云,就孑身一人拄着拐杖来到分
场医院看病。在回家的路上,被下生产队检查工作回来的宋作云看见了,立即跑上前去,搀
扶着陈大娘往回走。
一路上,两人说着,笑着向前走去,两颗心贴成了一颗,两行脚印叠成了一行……
严于律己的清官
清政廉洁是宋作云为官的信条。他参加革命30多年,从担任连队党支部书记到分场党委
书记,地位虽然变了,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政治本色。
一张单据上写着:
人工:2个;土面粉:2斤;
油漆:0.5斤;人民币:4.2元。
交款人:宋作云
海洋分场财务室里,一群人围着这张单据议论纷纷:
“老宋他也真是的,几次让房,自己两地生活四五年啦!就为他糊一糊炕,还这么认真。
”
原来宋作云由万发分场调到海洋分场四五年了,其间几次让房,这次该搬家了,管理员
就派两个人,拿了点土面粉、旧报纸、油漆为他糊炕。谁知这点极普通的小事他不同意,事
后找到管理员询问所用费用时,管理员说:“宋书记,你总是这样针是针,线是线的,也未
免无私大劲啦!”
老宋严肃地说:“咱们是干部,生活待遇是要和群众平等,绝不能贪占公家的便宜,一
个国家干部,要是只顾自己的小家,那不成了顾家干部了吗?”一席话说得管理员不停地点
头,并立即为他合算人工、面粉、油漆的价格。宋作云又亲自来到财务室交了款。
晚饭后,宋作云、老伴儿同刚从嫩江县农村来的妹妹唠家常。
唠叨了一会儿,妹妹说:“哥,咱们从小失去父母,福没享着,罪没少遭,这会儿你当
了干部,我想把孩子给你送来,好找个像样的事做,将来也好有个出息。”
“不行啊!妹妹,我当书记的怎能这么办呢?”老宋皱了皱眉头说。
妹妹一听就火了,冲着老宋嚷:“你当干部这么多年,我找过你吗?就求你办这点事都
不行,你还有点亲情吗?”
妹妹的话犹如一阵疾风,荡起了宋作云心中滚滚的波涛……
五岁没妈,十岁丧父。是党把自己拉扯大的,又是党把自己培养成干部,自从党和人民
给了自己权力的那天起,就尽力为党为民做好事,只有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和人民
建立真正的深情厚谊。相反,忘了群众,只为个人谋利搞特权,那才是没有亲情呢!
自己和妹妹在旧社会相依为命,饱尝辛酸……可农村人口到农场来,这是政策不允许的
。我怎能同那些人一样“走后门”,破坏党的政策呢?想到这,他轻声地对妹妹说:“好妹
妹,这事哥不能给你办……”
把农村户口办到农场来,对于一个分场的党委书记来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并且只要
张嘴说一声即可,何况这样的事早已.有了不少的先例,但宋作云却依然自觉地执行党的政策
,一点违反原则的事都与他无缘。
宋作云当干部多年,从没用手中的权力办一件私事,更没有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他的
长子爱民从部队复员回来组织要留他在机关工作,老宋说啥也不肯,硬让儿子到基层单位参
加劳动,在第一线锻炼成长……
宋作云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这无声的行动,激励着周围的群众,形成了强大的
凝聚力。
1964年7月25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介绍金星农场奶牛队党支部书记宋作云参加革命
15年,勤勤恳恳为人民的长篇通讯。15年后的1979年,《黑龙江日报》又以《又一个十五年
》为题,再次发表了介绍海洋分场党委书记宋作云15年里,始终保持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廉
洁奉公和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品德的长篇通讯。同时,原嫩江地委做出向宋作云学
习的决定并在全区掀起了学习宋作云的高潮。
40年里,宋作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了。他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五好职工
,农垦部先进工作者,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省农场总局优秀党员,查哈阳农场先进工作者
……
这些用辛勤的汗水浇铸成的闪光足迹,写就了宋作云那带有泥土芳香的光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