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杜一臣

杜一臣


拼音:duyichen
晚晴颂
——记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杜一臣
时磊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了解杜一臣的人都说:杜一臣晚晴
情更浓。
那是一个老兵,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真情。他把这情——满腔的痴情,奉献给了黑
土地,奉献给了两个文明建设,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从1981年开始,他连续三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
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座谈会。
(一)
杜一臣的境遇与这幅画的意境竟有着天然的巧合。那是一片白桦林,环抱着一泓绿草碧
水,向晚余晖柔和地洒在这幽幽之处,几只雪白的天鹅正在缓缓飘落水上。如此绝妙的美景
似乎随着落日很快就会逝去,于是就越发使人感到珍惜。这幅画是杜一臣最喜欢的艺术品,
在他的陋室中已挂了几个年头。每当他带着满身的汗水和泥土进屋坐下时,总要深深地看上
几眼,有时会目不转睛看上几分钟,似乎又发现了什么新意,发现了与他命运的共同点。
杜一臣在军川农场也算得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1947年,他刚满15岁就在辽宁参加了解
放军,经历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桂林、广东剿匪,步行大半个中国。50
年代搞大鸣大放时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60年代甄别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被停止
了党内生活,长期批斗。1977年阴云散尽,重见光辉,年底组织上要他担任队长,带领部分
职工到沼泽地开荒建点。“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杜一臣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他在房无一间,井无一眼的荒原上同动员来的职工寒冬腊月住帐篷,起早贪黑勘查荒原,
放炮清荒。为防止树桩碰坏拖拉机底槽,他在柞树棵子里穿来钻去,作标记,安信号,一天
刮破四条裤子。他亲自带职工在风雪天里拧拉哈辫建食堂。在抓当年生产的同时,抓长远规
划,大搞植树造林和环境卫生,教唱革命歌曲,进行党的传统教育,建队第二年盈利就达5.
1万元,被评为农场文明单位和先进生产队。正当杜一臣带领职工把“挹娄人”的生活条件与
现代社会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的时候,一个更加艰难的新的“拓荒”任务又落到了他的肩上
。1979年底,农场党委派他到全场有名的老大难单位十二队担任队长,那是个几届班子都没
干明白的生产队,1980年前是个治安混乱连年亏损、职工贫穷、营区破烂不堪,出了名的单
位。杜一臣又没讲半个条件答应了。于是,生活中平添了段僝僽小曲,老伴怨他不商量,亲
友们“质问”他:“几茬队长不比你能?都没治好,你这把老骨头去了还不得扔在那里,都
这等年纪了还图什么?”
“这余生不图别的,就图为党为民多做些工作。”久遭雨霾之苦,忽遇晚晴,得以沾沐
余辉而平添生意的杜一臣,道出了他几十年的肺腑之言。
(二)
十二队,人称有三多:混子多,刺头多,流氓多。平时,刀砍棒打不算奇,偷摸抢拿是
常事。食堂的面、油、肉、菜硬抢硬拿,最多时,一人一次抢到四袋面,食堂的碗筷买一次
几天就没。杜一臣到任第一顿饭就端着碗找不到筷子用。学校里大冬天玻璃被砸光;场院里
的东西经常不翼而飞。杜一臣进队头三脚还没踢,有人就开始散布:“姓杜的来了,看他表
现怎样,妨碍了咱们,叫他躺着出去。”很快几个头面人物就出场了。一天有个职工在食堂
要司务长单独给他做好吃的,没有就拿着刀子要捅司务长。杜一臣听说后跑到食堂找到这名
职工,这名职工竟当着杜一臣这个一队之长明讲:“我不是开玩笑,是想真捅了他。”杜一
臣挡在他面前毫无惧色,严厉地批评并温和地开导,迫使那个青年把刀子交给了杜一臣。接
着又发生了一起流血事件,队里有一个青年与一个姑娘恋爱不成,就在身上藏着刀,准备找
姑娘行凶,有位女卫生员劝他,被他一刀砍在脖子上,当时鲜血淋漓,又砍了一个在场的男
职工,歹徒已经疯狂得失去了理智,正跑着要去杀女方全家,杜一臣听说后直奔出事地点,
见此情景,一边安排人员抢救受伤者,一边跑着追拿歹徒。“队长,千万要小心啊。”在场
的群众都为杜一臣捏着一把汗。追到女方家,女方全家五口人正碰碰撞撞在屋里顶门,歹徒
欲破窗而入,眼看一场惨案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冲过来的杜一臣和跑过来的党
支部书记朱世福一人一边夹住,缴下了歹徒手中的凶器,将歹徒抓住交给了公安局,那位被
追杀的姑娘全家老少五口人幸免于难,对杜一臣千恩万谢。群众看到这个场面顿感脚底有了
根。惩治了头面人物,紧接着又抓了党内。队里有名党员班长到场院给自己亲友用劣豆换好
豆,造成混种,还打了反映情况的场院主任。杜一臣经支书同意,提出撤掉了这位班长,罚
款30元,免升一级工资。杜一臣开了十二队处罚的先例,他不怕报复,接着又撤换了11名不
称职的人员。
在治乱中,杜一臣张中有弛,不仅对坏人和歪风邪气敢于碰硬,坚决惩处,并且还注重
做好那些犯过错误包括一时想不通还在骂他的人的思想工作,他主动上门耐心教育反复开导
,真正悔改的,他大胆使用。后来他们一个个都提高了认识,成为生产、工作中的骨干。有
一名职工,过去抢拿公家的东西出了名,食堂的面、肉成袋成块地往家扛,谁也管不了。杜
一臣上任后,主动找其谈话,多次开导,终于使其有了转变,再也没有犯过。十二队的社会
治安在杜一臣的张弛并施中和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基本稳定了下来,但杜一臣并没有就此
罢休,他在琢磨一种万全之策。他说:“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在他的
建议下,党支部整顿了治保组织,队里建立了群众性的小区联防,制定了治保岗位责任制、
奖惩措施,开展了党员联系户活动。队里经常召开报告会,宣传社会上与歪风邪气做斗争的
事迹,通过黑板报、广播对群众进行教育,经过努力,在全队群众中树立了正义感,出现了
坏人坏事有人抓,歪风邪气有人管的局面。从此保证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实现了
职工群众多年的愿望。
(三)
杜一臣在十二队上任后,他老伴儿发现他爱花爱得如痴如醉,竟然连他老伴儿的花粉性
过敏哮喘一时都忘了,在家里种了一大片花。杜一臣虽然极少回家,但架不住女人心细。十
二队离杜一臣家并不算远,但这半年多,他只回过四次家,种花、除草、观花、采籽,每次
都有花的内容。有一次回家,正是鲜花盛开之时,他没进门就先跑到房前屋后看了一遍,然
后蹲在花旁一动不动地观察了足足有一刻钟,而老伴儿由于花粉性过敏哮喘正躺在屋里喘不
过气来。因为这花,老伴儿的哮喘病今年犯得最重,遭了不少罪。其实当初杜一臣只是考虑
到花种到别处不好管理,当籽下地才想起老伴的病来,可籽种到地里已经拾不起来了,为这
杜一臣心里感到很内疚,只是舍不得把花锄掉,再说又都是些好花。为了减轻花粉对老伴儿
哮喘病的影响,花还没开,杜一臣就嘱咐孩子,园子的活要多干些,让妈妈少进园子。最后
一次回家,已是花籽成熟之时,他把花籽采下来,包成一包包的锁进了他的书箱。对此,老
伴儿也看得清清楚楚。
原来,杜一臣在十二队搞了个环境建设两步法。第一步用他的话说叫做治理脏、乱、差
,十二队曾经是全场最脏的一个生产队,营区的街道被猪圈、厕所、草垛和塌陷的菜窖及园
障子挤得弯弯曲曲像根猪肠子,一年四季是满街道的粪便和垫圈草,春、夏、秋季营区的苍
蝇轰轰乱飞,病号多得一个接一个。房屋全是60年代初盖的茅草房,已破旧不堪,有人给编
了一首七言句:路上坑洼有草垛,厕所猪圈路旁多,人畜粪便满街淌,全村树少房屋破。杜
一臣来十二队的第一天晚上,从食堂回宿舍,竟掉到了一个破旧菜窖里,幸亏没把腿摔断。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他来队后,从冬天就开始动员,设计了营区规划图挂出来宣传,大造声
势,挨家挨户做工作。到初春,他亲自拉线、插旗,然后宣布:第一个三天搬草垛、移猪圈
、挪厕所、清拉圾、拆园障子;第二个三天在道路两旁各栽了六行树,营区周围也裁了树;
第三个三天挖路沟、填路坑。1980年重点修了东西南北两条大道,1981 年又修了八条村庄大
道,两年义务植树2万多棵,等于建队后十六年栽的树的总和。经过两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
面貌。第二步,用他的说法叫做美化生活。从1980年开始他就在队里开始建文化娱乐室、体
育活动场所,而种花便是其中一项小小的内容。他要让公共场所有花坛,家家户户门前有花
池,室内窗台有盆花,让美永驻人间,用花陶冶人们的情操。十二队这样大规模整治美化环
境,在农场尚属首例,为垦区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被远近人们誉为文明村。
(四)
杜一臣有情,他情系众人心。
他关心群众,胜似关心家中的亲人。他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里。
人民是我母,我是民之仆。杜一臣从当干部的那天起,就时时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
。他当队长,对职工关心无微不至。每天就连谁家的烟囱冒不冒烟他都知道。有一天上午九
点钟,职工们在场院干活,他下地回来,刚进场院就喊:“郑淑英、周庆艳,老张你们几个
回家吃了饭再来干。”这几个职工都呆住了:“队长你怎么知道我们没吃饭?”怎么不知道
,你们昨天夜班,累得今晨没做饭就来了,早上你们几家的烟囱都没冒烟。”杜一臣走后,
职工们互相证实,可不,他们真的早上没吃饭,队长的关怀,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1981年秋收前,队里放两天假让职工们维修炉子准备过冬。杜一臣的老伴儿怕他不回家
便让孩子打电话说家里有事。杜一臣回到家修完火墙,天已晚,就住下了。晚上躺在床上老
两口各想各的心事。老伴儿想的是:菜窖要清理,水桶漏了要补,土豆还没起,琢磨个什么
法儿把他再留一天;杜一臣呢,正在按着指头数:张大爷家的烟囱得维修,庄桂德有严重的
肺气肿,家里炕面需人帮着换,学校的炉子得重新打……。这时他老伴儿可能早已想好了妙
计,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天还不亮,他老伴儿一翻身觉得情况不妙,睁眼
一看,杜一臣不见了,便急忙穿上衣服屋里屋外看了一圈,人早已无影无踪,便自然自语道
:“这死老头子,又没斗过他。”而老杜呢,这时骑着自行车已快到十二队了。
杜一臣每到一个生产队,总是带着那种老八路的作风。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走访群众。
群众有什么要求,谁家几口人,身体如何,房子漏雨等等,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到十二队,
他和支部成员一家家查看,帮助49户职工修好了烟囱、漏房,换了十栋房的瓦。1980年前,
十二队职工住的全是土草房,年久失修,多数房子漏雨,杜一臣根据本队经济状况,决定近
两年内房盖儿全部换成瓦,墙壁由队里扶助个人统一修整,结果花钱不多解决了多年没有解
决的难题,改变了十几年的老样子。1980年搞环境治理,职工家搬挪猪圈、拆障子、盖厕所
等,一些老弱病残户都是杜一臣和党员们义务劳动帮助拆建的。住区整修后,职工的菜园子
缩小了,他加强队里菜园管理,保证满足各家吃菜,部分住户道口的菜窖填平了,队里整修
食堂大菜窖,保证他们吃上鲜菜。
杜一臣处处想着大家,组织上也想着杜一臣。杜一臣家在七队,住的是建点时留下来的
全队最后的一栋破草房,儿子、姑娘和老两口六口之家住在一间半的空间里,房子年年下雨
年年漏,晚上睡觉有时要挪好几个位置,房顶已不敢上人。1981年十二队盖了一栋砖瓦房,
党支部决定给杜一臣一户。这消息传到七队,杜一臣的老伴儿高兴得天天盼着搬家,病也比
以前好多了。有一天杜一臣回家,老伴儿一边忙活着给他做好吃的,一边问道:“回来搬家
吗?”老杜呢,却答非所问,并柔和地对老伴儿说:“我跟你商量一下,咱们家能不能在这
里再克服一两年?”“怎么,队里变卦了?”,不是,我是想,这是十二队盖的第一栋砖瓦
结构的家属房,我当队长能第一个先住进去吗?再说现在住房困难的户队里还有不少,咱们
先让出去,我呢,以后勤回来点,家里的活多干些,你看怎么样?”听老杜这么一说,老伴
儿也就点头同意了。后来这房子让给了一个老少三代九口之家的副队长。
杜一臣把丰富的感情奉献给了人民群众,人民也爱戴杜一臣,1982年底,十二队的职工
听说杜一臣要调走,纷纷来到队部。家属们,老人们走上街头,希望能跟杜一臣道个别,特
别是那帮家属,你一言,我一语:“你说咱们家属委员会这几年不亏了他,他来之前咱们家
属一年到头每人年底奖金最多不超过120元,他来这三年,光奖金3000多元。甜菜长得像倭瓜
,小盆那么大。”
“说起来别队的人都不相信,说咱们吹,吓得我不敢说了。”
“过去队里哪敢种西瓜,种上还不得连秧给拔了。”
“咱们家属委员会这几年还不就靠甜菜和西瓜发起来的?”
“各家的立柜、录音机、电视机还不是靠家属挣的钱买的。”大家说着说着,一个个鼻
子都酸了,眼睛都红了。
一个掉眼泪,大家都跟着哭起来,有个家属泣不成声地说:“老杜给咱们家属出那么大
的力,家属委员会过意不去,商量给他买身衣服,他就是不要,哪有这样的?”
杜一臣调走了,但他的形象已经牢牢地刻在了十二队每个职工的心上,在他工作过的单
位,人们永远,永远留恋着他……
(五)
杜一臣在北大荒生活了30多年,尽管道路坎坷,但他对黑土地仍旧是一片忠诚。
一个多年亏损的生产队,杜一臣去后,三年三大步,一年一个台阶,第一年生产队盈利
8.1万元,第二年遇到严重灾害,仍盈利22万元,职工收入比上年增加260元,奋斗了一年在
全管局400多个生产队中获得了五个第一;第二年被誉为黑龙江垦区的双文明村,农场系统的
标兵队。这么大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杜一臣说:“人有情,地有意,黑土地最实在,你播
上一分情,它送你一片爱。”
十二队一号地120公顷,坷垃又大又硬,整好这块地要耙6遍才行,杜一臣去田间检查后
,指示机车检修好等待命令。一天,他听天气预报说夜里有雨,就一夜没睡,观察雨量大小
,雨小,机车就连夜下地,不然白天一出太阳,坷垃又硬了。结果下了场中雨,于是天不亮
他就下地看墒情,上午又先后去了三趟,等到十点半,一看时机成熟,便命令所有机车立即
进地,结果一天一夜仅两遍就把120公顷地全部耙平耙细。整好了地,又节省了成本。
杜一臣在十二队任队长期间,地里草少得全场出了名,这与他苦心钻研推广科学技术有
直接关系,原来药物灭草在无光无风有露水时效果最好,配药比例就要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为掌握这个比例,杜一臣经常晚上不睡觉,下田查看机车作业情况,蹲在地里观察
喷药质量,然后亲自决定配药比例,所以喷过药的地里很难找到草。
1981年麦收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雨水多,地里内涝严重,一台收割机要有三台拖拉机才
能拽走,天气变化异常,暴雨说来就来,地里,场院常常水流成河。正在这关键时刻,一天
,孩子来叫杜一臣,说他妈病重已卧床不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杜一臣一个重重的打
击,杜一臣之所以能在外边这么干,全靠他老伴儿支撑着这个家,多年来他和妻子患难与共
,现在妻子病到这种程度,不回去不近人情,万一有个不测更是毕生后悔,可回去吧,近千
吨快要到手的小麦烂在地里或被水冲了,我这个当队长的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吗?最后他跑到
队部给七队卫生员打了个电话,要她帮助照顾,然后让孩子回家,就又跑到地里指挥麦收去
了。后来病情进一步加重,是邻居们把他老伴送到医院,入院后接连休克过两次,医生连夜
打了三次电话催他,他来到医院看望后请求医生千方百计抢救,然后只待了吃顿饭的功夫就
急急忙忙地回到了麦收第一线,在杜一臣和全队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这年麦收总产、单产都
创历史最好水平。
如今,杜一臣已近离休年龄,但他仍在珍惜着每寸光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仍有着浓浓
的深情。正像他参加革命初期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那样:“我要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并
愿为党的旗帜和完成党的事业用尽自己的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