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赵学俭

赵学俭


拼音:zhaoxuejian
人生风景线
——记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赵学俭
张纪平
赵学俭当劳模,铁力农场上上下下没有不服气的。大伙儿的心里有本帐,学俭那一顶顶
省劳模、总局特等劳模的桂冠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1982年,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去十四队任队长,背着头一年亏损6.5万元的包袱,转年就盈
利了10.5万元;
1983年底,他调到二队任队长,第二年盈利31.4万元;1985 年全场16个农业队15个亏损
,唯一盈利的是他领衔的二队;
1987年,他任砖瓦厂厂长,当年实现利润10.6万元;
1988年他任建筑公司经理,两年下来实现利润37.8万元……
一切来得都是那么容易和突然,一切来得又都是那么艰难和自然。
赵学俭与北大荒原本没有缘份。1969年,他是天津塘沽区一中的初中生。这是一所省属
重点校,他完全可以在这儿念完初中升高中,然后去大学深造。可历史把他拽到了北大荒。
至今,他还依然相信升高中念大学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可他并不抱怨命运的
安排,在北大荒,他点燃了自己的人生之火。
人生的旅程有时就是那么戏剧性地巧合。他来到北大荒那年,正好是少年与青年分岭的
18岁,而他在下乡第一站的七队当过了木匠、保管员、统计、排长、副队长之后,在而立之
年,被委以队长重任。升迁,并不是他的幸事,他要去的生产队是想一想都叫人头疼的单位

十四队是一个靠山的小队,1969年组建后,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年年亏损,1973年人
都散了,500多垧地扔在那。场里于心不忍,于是又组队,于是就又亏损。1981年全场16个农
业队15个盈利,可卜四队竟亏了6.5万元。经济的贫困带来了精神的低沉,职工身上就像压了
一块铅,去场部办事都不愿说自己是十四队的,丢人哪!
赵学俭走马上任的头一件事是召开老职工座谈会。在七队,他曾得到过老北大荒人的帮
助和厚爱,他深深地理解这些纯朴庄稼汉那一颗颗善良的心,也深深懂得他们中蕴藏的能量
。坦诚地交谈,赵学俭摸清了职工面临的苦衷;家里没柴烧,过年货没钱买。正是北大荒严
寒的二月,赵学俭只身一人进山,去附近的林场联系烧柴。挨个“佛爷”前说好话,总算联
系好了。大雪纷飞的时节,钻进冰封的山林,他领着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一棵棵地砍树头
、一根根地捞到路边、一节节地装上车……每一道工序都是重体力活。一个月下来,全队家
家户户都有柴烧了,可远在七队的他家,妻子做饭要去岳父家拿柴烧。体弱的妻子和娇嫩的
女儿天天盼着他回家置办年货,他却在十四队挨家张罗着别人的年咋过。职工的屋子烧暖和
了,心也烧热了。往年队里的冬检至少要二个月,可这一年,六台播种机、五台拖拉机和各
种农机具在一个月内全部检修完毕。
尽管上一年有300多公顷地没翻过来,但春播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小麦基本上播在高产期
。春风一天天吹绿了大地,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和一天天长宽的豆苗,赵学俭在地头上常常不
知不觉地笑出声来。但是,他还没有完全从春播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大自然就又给他的心田
上拨过来一片云。多年没出现的草地螟铺天盖地地袭来了。
北大荒春天和夏天的过度仿佛是一夜间的事。6月的天气,有时也很闷热。敌敌畏、敌百
虫这些灭虫药散发着浓重的刺激味,作业的工人们干一个来回就需要换一拨人,可赵学俭却
来来回回地顶在岗上。晚上回到办公室兼宿舍,平时一挨枕头就睡下的他,这会儿躺在床上
老是恶心。敌敌畏、敌百虫的混合味折腾得他翻来复去的睡不着。
苦,没有白吃;汗,没有白流。秋后结帐,十四队赢利5.6万元,这是会计头一次没用红
笔写下的数字。
头一脚踢开了,事业并没就此一帆风顺。如果说,头一年他遇到的是“天灾”,那么,
第二年便是“人祸”。
1983年3月23日,赵学俭做了阑尾切除手术。躺在病床上,他一个劲地叨咕病得不是时候
。要春播了,领头的怎么能躺得住呢?七天拆线,他就办了出院手续。一直在医院陪护的爱
人劝他回七队的家养几天身子,可赵学俭把爱人只身一人送上往七队去的车,自己又走向了
十四队。带着还没完全恢复的伤口,他又站在了麦播指挥的第一线。
麦收时,七队来了电话,爱人患急性肠炎。他放下电话,没事一样地回到了田间。也是
那些日子,他唯一的女儿被狗咬伤,受了惊吓的孩子,连续发烧。爱人着急了,电话里要赵
学俭无论如何赶回来。妻子有病时,他没有尽到丈夫的义务,现在孩子需要他尽父亲的义务
了。可连日的阴雨天,使场院的小麦堆积如山,不及时处理就有扔掉的危险。他望望七队的
方向,一股心酸袭上心头,堂堂五尺男儿连妻子女儿都照看不过来。同时,眼底那辽阔的黑
土地又增添了他男子汉的勇气,他在心底里说:“好妻子、好女儿,等我忙完了,会好好照
顾你们的。”
在十四队的两年里,他除了春节外,其他节假日都是在队里过的,传统团聚日八月十五
他也是在队部里啃的月饼。他献出了自己的热情,换回了甜美的丰收。两年间,十四队为国
家挣了40 余万元。振奋了精神的十四队职工听说队长要调到二队当队长,都拥到了他的办公
室里,赵学俭头一次哽咽了……
二队本是个先进单位,可1985年创办的家庭农场却给赵学俭这个当队长的一个下马威:
春播季节已到,有机户想播在高产期,自己有机械,胜券在握。无机户呢,也想先播。而全
队的小麦不可能都播在高产期,往年的这个时节,春播进度至少达到30%,可现在一点进度还
没有。此时的赵学俭急得牙痛腮帮子发肿,一天多没吃一口饭。从生产队东头转到西头,他
头一次骂人,走了一圈,骂了一圈,可问题并没有在骂声中解决。为了镇静自己的情绪,他
一个人去了附近的铁力县,在一家浴池洗个澡,买了半斤饼干,在墙角边吃了个干干净净,
然后又到了生产队。挨门逐户掰着手指头跟他们算细帐。有人跟他叫号了:“你叫我早播,
如果减产了怎么办?”赵学俭拍着胸脯说:“我负责。”
事情是明摆着的,现在的体制,队长只是服务。“甩手掌柜”的招法,赵学俭不用现学
,他可以少管甚至不管,受损失的,是职工群众,而他这一管,风险就压在自己肩上了。实
际上这是以个人的荣辱做担保,他有可能为此而身败名裂。可也只有这样,赵学俭才觉得无
愧于党员的称号,无愧于父老乡亲,无愧于这块黑土地,无愧于做一个真正的北大荒人……
真是心诚则灵,他感动了上帝。年底,二队的小麦产量比全场平均数高出40公斤,16个
农业队15个亏损,二队却盈了26.2万元,职工们高兴得差点把他扔上天。
和我们个别干部走一处败一处,败一处走一处相反,赵学俭走一处胜一处,胜一处走一
处,从二队到砖瓦厂,一年间,改装、革新、求质量、争市场,盈利10.6万元,产品被评为
垦优。
1988年基建项目全面压缩,建筑队伍却有增无减。僧多粥少使整个建筑行业面临着严峻
的挑战,铁力农场建筑公司260多名职工盼着上级领导给他们派来一个能给他们饭吃的领导。
场里的决策者掂来掂去,终于下决心把在砖厂正春风得意的赵学俭交给了公司260多名职工。
按赵学俭自己的想法,吃了17年农业饭,再苦的农业队也敢去,再累的农业活也不打憷。而
面对陌生的经理职务,面对竞争的市场、竞争的原料、竞争的生意,他深感担子太重。但26
0多名职工那一双双期待的眼光他没有理由推却,北大荒对他的培养以及他对北大荒的深情厚
爱他也不能推却。
工人们领略这个带头人的风采是在淀粉厂兴建工地。这个工程的基础梁混凝土灌时正逢
雨天,赵学俭脱掉上衣,站在了最前面。雨水加着泥水,他在这最艰苦的岗位上顶了一天岗
。工人们都知道经理卖的力气大,可大伙儿还不知道,他是在忍着严重痔疮病干的。晚上上
床他都不敢平躺着,只能是趴在那儿一口口地吃爱人给他做的荷包蛋。
在加工厂油房改建工地,往二楼抬预制板。这活,劳动强度大,危险性也大。几百斤重
的水泥钢筋预制板要抬到二楼上,稍有闪失,就有危险。可活计紧,设备陈旧,只能靠人的
力气。一大早,赵学俭来到工地,搭上垫肩,担上杠子,他和工人们抬上去第一块预制板。
他不是做样子,而是一气抬了三天。
这就是一个正科级经理的样子。事后他说:“我当工人时就听不惯‘给我上’这三个字
,当干部的只能说‘跟我上’。”就是这个精神激励着这个企业,一年下来,产值、施工面
积、利润、职工收入四超历史。农场的人给他算了一笔帐,他当领导干部8年,在四个单位工
作,共盈利171.6万元。这,就是他对北大荒的贡献。
他向北大荒奉献了自己的才智、热情、汗水、青.春,却从没有想过向这块黑土地索取什
么,跟他吃了许多苦的妻子从没有沾过他的“光”。他在二队任队长的几年中,妻子领着女
儿一直住在七队一间漏雨的草房里,草房每年都要用泥抹。抹墙这活,向来是男人的“专利
”,可每年这活就由妻子承包了。泥一把、水一把,妻子够贤慧的了,从没怨言,提起这事
,她风趣地说:“倒练就了我的手艺。”
往二队搬家时,牵扯到妻子的工作。妻子在原单位是售货员,二队恰好缺这个人选。可
队里一名职工妻子也要往二队调,赵学俭把这个售货员的余缺让给了这个职工妻子,把自己
的爱人安排在了农业承包组。
自己孩子有病时,他没有顾得上照顾,他手下一名叫段兆瑞的职工儿子患淋巴结核,手
头缺钱,赵学俭把自己定期的300元存款提前取出来交给了段兆瑞。他在四个单位当领导,哪
家职工有什么难处他心里有本明细帐,谁家遇到难处的节骨眼上他都能准时赶到。可他家搬
到砖厂一年多了,他邻居家的人还不认识这家的男主人,以至于有一天在他家遇见他时还以
为是来串门的外人。
长期的两地生活,紧张的工作节奏,他很少有规律地吃饭,致使胃病时常折磨得他大汗
淋漓……
赵学俭的父亲去世早,天津家中有个老母亲。赵学俭是个孝子,他深知母亲把自己拉扯
大了不容易,可母亲病重那年,他接到电报还是迟疑了好长时间。那正是麦收时节,他放心
不下队里的活计。场里领导知道这个情况,硬是把他送上了火车。可他来回才用了6天时间,
走的那天,母亲还没出院。
从家庭意义上讲,他不是一个好儿子,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
可正是他的这些精神,才赢得了人们对他的信赖,影响着他身边的人和他一起从事北大
荒建设的千秋伟业。
历史没有忘记为北大荒做过贡献的人,几年来,他被评为省劳模、总局特等劳模。回首
过去,赵学俭问心无愧,望望前程,他心里却沉甸甸的。荣誉在身,重任在身,可他单凭热
情,单凭干劲,干好建筑公司经理的工作也难哪。多少阻碍,多少坎坷,且不说那并不完全
纯净的社会困扰着他的生活,单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他有时觉得喘口气都很累,赵学俭
卖掉了公司的“星光”车,为的啥?单是工作角度考虑,得失都有。更多的是叫人看看,没
车了,他一个1.69米个头,85公斤体重的汉子去几里地外的市里联系生意要靠步量!那其中所
表露的心迹,叫周围的人长劲,叫与之打交道的人折服。他深信,和他谈生意的人,和他打
交道的人还是好人多,是的,好人多……
他奉献了许多,他也牺牲了许多;他还要奉献,因此,他还要有牺牲……可北大荒不就
是这一代代人的奉献,一代代人的牺牲才开出了这千里沃野,堆起了万座粮仓,积累了一笔
笔永恒的精神财富吗?而正是在创造这一笔笔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北大荒人也展示
了自己的人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