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延明

李延明


拼音:liyanming
只愿丹心放火花
——记党的好干部李延明
宋文杰 王希武 李静春
1981年8月27日下午,天空阴云密布,沉雷阵阵,二九一农场的干部职工正在没膝深的泥
水中抢收小麦,突然,从五队方向开出一辆卡车,朝农场医院飞驰而去。“出了什么事?”
不久,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前来支援抢收的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中心医
院院长李延明,在麦地里劳动时冠心病突然发作,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了。
李延明1926年出生在冀东燕山脚下,滦河南岸迁西县的一个山村里,18岁参加八路军,
多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1969年组建兵团时,来到垦区,始终保持着老八路的传统作风。他
家里有一张二尺多长,一尺多宽的矮腿炕桌,到农场后全家吃饭都用它。林场的一位工人见
他这么“寒酸”,就拿自己家的旧木料,利用业余时间,打了一张“靠边站”圆桌送来,李
延明推托不过,只好收下。可是,第二天,他又把圆桌扛到办公室,送给机关里确实缺少饭
桌的同志。
有人认为,“干啥吃啥”天经地义。在医院工作,搞点“人情药”是难免的,李延明却
坚决要扭转这种坏风气。一天,他得知本院的一个患者,要一次开出够半年以上服用的药。
药局把问题反映给李延明。李延明立刻划了几个问号:自己用,还是送人?这种事传到社会
上,人们会怎么想……他越想越气愤,告诉药局追查处方,把问题彻底搞清楚!结果发现,这
个患者,在不到80天的时间里,已经开出够吃一年的药,相当于常用药量的四倍多。抓住这
件事,李延明在全院大会上非常严肃地批评了这个患者和乱开处方的医生。并热情鼓励药局
的同志:“你们做得对!”在制定经济管理方案时,他特地建议加上一条:“本院工作人员用
药,实行处方现金交款报销制”,从制度上限制了人情药。
有人劝李延明:“你这样坚持原则不讲情面,是会孤立的。”
他听了没有立即回答。“为什么秉公办事反而遭到有些人的非难?”他常常这样问自己
,心里感到不平和苦闷。他联想到有些人谋求个人私利,热衷于追求安逸的生活,不择手段
地安排子女,在日记中尖锐地写道:这种人多了,党和国家非坏事不可!李延明逐段逐句地对
照《准则》,深有感触地说:“为公我心里安宁,为私我感到耻辱。”他为自己立下了一条
规矩:“一辈子不可以把党给的职权当商品,搞交易,谋私利。”
1977年起李延明就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生前,他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安排在医院工作
的,他总是对孩子说:“路,要自己闯;工作,要听组织安排。”
有一次,他的三儿子逊峰到了就业的时候,当时上级允许医院职工的子女在本院就业,
逊峰暗自庆幸。但是在具体落实就业名额时,仍然有几个待业青年得分配到外单位去,不少
人议论:“院长的儿子留医院,那是板上钉钉的事。”逊峰心里也这么想。
晚上,李延明把儿子叫到跟前,讲了端正党风和改变社会风气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
起的道理后,又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你是院长的儿子,更应该带头到外单位去工作。”
逊峰点点头,愉快地同意了。
事情传开了,许多人赞叹,可也有人说:“这老倔头,有权不用,真怪!”
李延明的生活很简朴,脚上穿着厚底布鞋。为了工作和劳动方便,鞋帮上还缀了两根布
带;身着旧军装,也极少添制新衣。对自己他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对人民群众的困难,总
是伸出温暖的双手。1960年,他把100多元钱送到部队驻地附近的农村灾区。后来为了支援家
乡建设,又把200多元积蓄寄给队上。
1980年7月8日李延明吃过午饭就来到医院门诊部,发现一个农民打扮的人昏倒在走廊的
长凳上,他急忙走上前去,只见病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满脸渗出冷汗。李延明急忙呼唤
医生和护士。不一会儿,病人恢复了知觉,他俯下身去低声问:
“你叫什么名字?”
“徐茂忠。”病人的声音颤抖而微弱。
“从哪儿来?”
“从山东到凉水公社来看姐姐。”
“怎么不住院?”
“俺只带了20元钱,还不够住院的押金。”
经医生检查后,患者得的是:风湿性心脏病,心原性休克,这种病必须住院动手术。
李延明沉思片刻,转身来到住院处:“先让病人住院,经济上有困难我负责。”
徐茂忠住院不久,病情好转。
李延明又把外科医生请来,商量对这个年轻人进行难度较大的“二尖瓣狭窄扩张分离手
术”。术后,徐茂忠根除了病患,愉快地与亲人团聚了。
可是,就在李延明满腔热忱地关心着别人的时候,自己的脑动脉硬化症和冠心病却越来
越严重了。他经常头痛,失眠,心绞痛发作。他背着同志和亲人,用超剂量服药的办法,来
支撑自己的身体不致于躺倒。
1981年夏天,三江平原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芒种以后,红兴隆管局各场连降大雨、暴
雨,250万亩农作物被淹。由于麦田积水,收获机械不能作业,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泡在水里

管理局召开麦收紧急会议,要求局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除少数人坚持日常工作外全力以
赴,龙口夺粮,减少灾害性损失。
李延明参加会议回来,立即动员组织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奔赴麦收第一线。自己作为一
个老党员、老干部更应该率领战友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可是,医院的医生和同志们都知道李
延明的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比一些住院的病号都严重,干重活会累坏的。大家再三劝老院长
留下,李延明却坚持要去,那股坚决劲儿,使人立刻想起他常说的话:“共产党员宁可死在
工作岗位上,也不躺在病床上!”
回到家里,老伴儿见劝他不听,赌气地说:“你去了可不能让人抬回来。”李延明笑着
回答:“放心吧,我这辆‘小车’不会倒。”老伴拗不过,特意在上衣兜里装了几瓶“消心
痛”。
临行的前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到各诊室巡视一遍,在消毒室,他边画图样边说:“等
我回来亲自给你们做个屏风。”他找到供应室新来的护士长,鼓励说:“要大胆工作,遇到
困难可以找魏书记。”……回到办公室,他沉思了一会儿,把他走后医院要抓紧办的事一条
一条写在台历的空白处。
李延明带领大家来到二九一农场五队。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意想不到的严重内涝情景:
割倒的小麦铺泡在水里,不少穗头已经长出嫩芽;站立的小麦,一半露出水面,沉甸甸的麦
穗在风雨中抖动。
他忙着把大家的食宿安排妥当。
8月27日上午,管理员老韩发给每人一根绳子用来背小麦,唯独没有李院长的。
“为什么不给我?”李延明问。
“老院长,您来带队,对大家已经是很大的鼓舞了。”
“带队更应当带头干!”
老韩推说绳子发光了,李延明跑到队广播室借绳子,人家给他短的,他硬是挑了根长的
,小伙子们一次背四捆,李院长也同样背四捆。
麦垛离脱谷点越来越远,地里的水越来越深,没过膝盖,浸到胯骨。
100米、200米、300米;一趟、二趟、三趟……
人们背上沉甸甸的麦捆,在泥水里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豆大的汗珠,从
李延明的额角上滚落下来。
下午,许多同志劝他休息,可李延明又大步走在出工队伍的最前面。人们看着这位身穿
旧军衣、下扎裤脚的带头人,不禁赞叹:“多像当年的老八路啊!”
就在这时他突然感到一阵异乎寻常的胸闷、心绞痛。他赶忙掏出急救药,含在嘴里,吃
力地向前挪了几步,背靠麦垛,滑坐在地上。人们闻讯赶来,采取急救措施,可是已经来不
及了。
人们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
这天晚上,阴云低垂,沉雷哀鸣。中心医院的许多同志没有回家吃饭,他们眼含热泪,
默默地站在大门口,等待着敬爱的老院长“回来”。
人们含泪整理着他的遗物,在日记本上,发现一首他在重病时写下的咏志诗:
生命价值草变乳,
点点滴滴是年华。
时代要我倍勤奋,
只愿丹心放火花
这四句诗,不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么!
1981年9月23日,总局党委作出《关于在全垦区广泛开展向李延明同志学习的决定》。李
延明一心为公干四化的英雄事迹,成了垦区干部群众抗灾自救的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