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范
张国范
拼音:zhangguofan
播种阳光的人
——记全国七届人大代表、农垦科学院院长张国范
陈同侠
“张国范是垦区的骄傲”,这是《农垦报》发表的评论,30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取得
科研成果24项,荣获总局级以上科技奖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农牧渔业部
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二次,省科研成果奖一项,并于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
中青年专家称号。
万丈高楼平地起。张国范卓越成就的取得正是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辛、勇攀
高峰的结果。
他有着金灿灿的成果,有着卓越的业绩,更有为农垦事业奉献毕生的理想。这一切都融
汇在他前进路上的汗水之中。
致力于垦区的畜牧事业
1955年,张国范告别了母校东北农学院,带着建设边疆,为祖国繁荣和富强而贡献青春
的年轻大学生的理想,来到了北大荒腹地——由苏联援助建设,闻名中外的友谊农场。分配
来的这批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张国范为自己成为其中一员而兴奋。
那时的友谊农场,一切都是按苏联专家的意图而运转的,经营品种,就是种小麦和大豆
,副业无法起步,畜牧业更是零。张国范茫然了,自己是学畜牧的,可这里只见“麦浪滚滚
”,不见“牛羊成群”,那种自己曾想象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连一点影子都
没有。然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一不幻想,二不抱怨,三不等待。他只隐约觉出自己似乎有
能量变一变这里的模样。正在这时,组织上让他到一个新建的养鸡场当场长。这鸡场,尽管
小得可怜,但张国范却认定这是发挥自己专业知识和才能的机遇。因此,他不分白天黑夜长
在养鸡场,从管理到喂养,从筛选品种到饲料配方,他样样精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过几年
的功夫,那个原本不起眼儿的小鸡场,便成为当时垦区规模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经济效益
最好、年养蛋鸡2万只、年平均产蛋186只、孵化率在95%以上的养鸡场。同时他还撰写了《养
鸡技术操作规程》一书。
1961年秋,他被调到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工作,任畜牧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这里的条
件十分简陋,张国范仍然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而是亲自带领畜牧研究室的全
体同志,修路、挖沟、垒墙、建设试验基地。
科学研究,其苦其难,创始更是一关。这点,张国范在实践中深有体验。他以几倍于常
人的毅力克服着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几回冬春,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试验基地上。充斥他
心间的只有良种繁育,只有畜牧事业。
积劳成疾,这是试验场的同事们对忘我工作的张国范的慨叹。连他自己也无法说起自己
什么时候患了肠胃病,更说不清自己原本就没有治愈的肺结核发展到什么地步,只记得一次
比一次严重,发作起来大口大口地咯血。但有一次,他是记得的。那是1963年,当他躺到医
院的手术台上需要大量输血时,科研所男女老幼,职工家属都争先为他献血。
艰苦拼搏的汗水,结晶出灿烂的科学明珠。今日的红兴隆科研所的畜牧研究室及其畜牧
试验场,已经成为源源不断向垦区内外提供种猪种禽的原种繁育基地;已经成为国家、省、
总局完成重大科学实验的研究基地;已经成为垦区出成果和培养人才的实验基地。
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瘦肉型猪新品种
和张国范在一起工作过的同行们说,张国范善于捕捉,眼界宽广,视点清晰,选题准确
。70年代初,当中国的科学还在政治动荡中蹒跚的时候,张国范没有被“极左”的锁链束住
手脚,他瞄准猪肉是中国人民肉食的主角这一亮点,大胆地提出培育良种猪肉的构想:选育
瘦肉型——三江白猪。
张国范认定:我国目前没有瘦肉型猪品种,培育三江白猪,就是培育“争气猪”,是为
国争光。1973年夏天,他领导和组织垦区的科研所、农场和东北农学院等单位,在友谊农场
共同成立了“三江白猪育种协作组”。张国范还大胆提出请自己的老师、当时在国内已很有
名气的畜牧专家许振英教授“出山”指导的建议。当建议得到批准时,张国范高兴得一蹦老
高,忙不迭地带着几个助手匆匆赶往香兰山坳中面见自己的老师,请其“出山”指导培育良
种猪。这便是当时被广为传诵“茅庐拜专家”的一段佳话。专家们没有辜负学生的愿望,齐
心协力指导三江白猪的培育,到1979 年,三江白猪已初步显示出优良品种的优势,在管局内
形成了千头种猪的大猪群。
然而正当他们研究工作取得成绩时,协作组又面临另一次严峻的考验。友谊农场因为从
南方引进种猪带来了猪血痢病而无法控制,他们被迫杀掉大小800多头种猪,毁掉了整个试验
猪场。1980年,猪血痢病又传到了科研所中心试验基地,培育了8年之久的三江白猪,眼看将
毁于一旦。面对严峻的事实,他冷静地分析形势,与专家协商讨论,最后果断做出决定:用
“剖腹分娩、人工喂养、分区隔离、分区净化”的方法,建立和培育SPF(无特定病原体)种猪
群。这种方法,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在国内虽不属首创,但也没有成功的技术
经验可借鉴。
昼夜三班倒,连续50天。10多名技术人员,30多名工人,像医生护理病人,像母亲照顾
婴儿,测温、称重、喂乳……
那段日子,张国范拖着病体,在手术室,在饲养间跑前跑后,几十天下来,1.75米的个
头,体重竟不足百斤。同事们都心疼啊。他毕竟身染重疾,左肺已萎缩三分之二,右肺有蛋
黄大空洞。一次他半夜回到家里就咯起血来,脸色黄得像张草纸,吓得家人一夜未宁。
终于,在张国范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SPF研究取得了成功,培育了279头无特定
病原体种猪群,不但挽救了三江白猪,而且也为消灭猪的传染病,把一些患传染病猪场从毁
灭中重建成为无特定病原体的健康猪场,提供了技术经验。这项研究,在1982年,获农牧渔
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随后,由他领导和主持的“三江白猪的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仔猪—5公斤营养标准
”等研究,相继取得成功,分别获国家、部级奖励,并填补了国家空白。可以说,80年代,
是他人生飞跃的年代。
1982年,SPF研究获得成功;
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1984年,三江白瘦肉型猪通过国家鉴定;
1986年,出席省七届人代会,并出任农垦科学院院长;
1988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
他向更高目标奋进
1986年6月,53岁的张国范挑起了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院长的重担。面对拥有11个所级科
研机构、4个处级科技实体企业,3000多名职工、垦区唯一的农业科研机构,他有些茫然,因
为他没有这个思想准备。但时代的大潮,历史的安排,选择了他。
上任伊始,他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一圈圈不停地运动着,他的足迹遍布垦区内外,印
在大江南北。他四处考察,深入调研,他竭力寻找处在改革大潮中的科研工作的出路。经过
一年多的努力,他选准了突破口,那就是一要深入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二要发挥一班人的整
体功能;三要牢牢抓住科研这个中心工作。
1987年,科学院的科研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了,主要内容就是推行院(所)长负责制,下放
权力,调动中层领导干部积极性,积极倡导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行“五包一挂
”,重视人才管理,实行定向培养,给中青年科技人员压担子,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并向
高层次发展。
新班子组成后,注意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建成了以佳南农场为基础的科研试验基地,并
在张国范的努力下,建成了农垦生物调剂试验厂,为科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实践证明,张国范成功了。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全院共承担的135项课题,有67项通过
了鉴定,47项获得了总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3个新品系,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创社会效
益8.7亿元。一个夏有花香,冬有绿意,科研上有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有贡献,被誉为三江平
原上的“绿宝石”——农垦科学城,已自立于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之林,正向着“科研上有特
色,技术上有权威,成果上有储备,经济上有实力”的垦区农业科学技术中心迈进。
他的贡献,他的成绩,他的事迹,是有目共睹的,党也把信任和荣誉给予了张国范。19
88年,他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出席
会议期间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90年,总局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原则立项时,张国范又处在一种激昂亢奋之中。作
为三江平原开发专家组的成员,他积极参与百亿商品粮建设的可行性论证;作为科学院院长
,他率先构想设计的科学院“八五”科技发展规划,将为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
务。
瞻望前程,任重道远,张国范院长的脑海中,又构思着科学院建设的总体设想。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成功地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他身上,洋溢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
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北大荒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