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郭大本

郭大本


拼音:guodaben
跋涉者的足音
——记农垦勘测设计院院长郭大本
于济川
人最怕提伤心事,又最爱提伤心事。
怕提的是为了保护现在的情绪,爱提的是为了激励现在的情绪,目的一致,异曲同工,
前者沉重,后者轻松,前者稳健,后者潇洒。郭大本是个介乎二者中间的人,所以他的情绪
,向上而奋发,仪态稳健而潇洒。和他在一起,你不会愁眉苦脸,更不会情绪消沉。
在学术上,他是个“贪婪鬼”,在事业上,他是个“无底洞”。
郭大本是江苏江阴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他没有着迷江南风景,也没有依恋
金陵名胜,拎着个花布包袱和柳条箱,到北大荒报到了。在他的档案袋里,除优异成绩外,
还有一张不大的小纸头,上写:“该人思想右倾,不能重用”。虽然如此,可北大荒太需要
他了,何况像他这样的“不能重用”还大有人在。刚一上任就被分配到八一农垦大学任教,
尔后是水利工程局、总局设计院。他的人生历程,有乘风破浪,也有险滩暗礁,有万事如意
,也有诸事不和,但他的学术成果可谓累累,他的创业成就可谓卓越。
建场阶段,郭大本的拼搏战场,主要在三江平原。研究的对象是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他是把握这个命脉的人。他和他的同伴们,跑遍了三江这块10.35平方公里的沃土,整天同
水打交道,天上的水、高处的水、低处的水、浮在地表的水、藏在地下的水,水的习性、水
的运动规律、流量、流速、流差。只有掌握了水,才能有效地指挥水。在这段时间,他写下
了几十万字的关于水的观察记录,他用心血和汗水,浓缩成第一篇学术论文《农田排水模数
计算方法》,获得省水利学会一等奖,直到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沿用这个计算方法。
正当农垦系统的领导,要重用这个“不可重用”的人时,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开始了。
郭大本属于“老九”范畴,在劫难逃,被下放到查哈阳农场,接受改造。
查哈阳农场是以生产水稻为主的单位,要种水稻就得靠水,郭大本的专业知识派上了用
场,不重用也得重用。在农场的水利大会战中,他又成了实际上的指挥者。
在和朋友们一起聊天、提伤心事的时候,郭大本说:“正是在那段时间,使我更多地接
触到了实际,我以后的几篇有实用价值的论文,都是受益于这个时期。”他的爱人王清也说
:“的确是这样,只有在实践中磨炼一下,知识才有可能用于实践。”
他们说得多轻松,好像那场冲击并不是灾难,而是一次因祸得福的意外收获。在万分委
屈中,只要求得到一寸用武之地,以回报祖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那种高贵的品德,那团
燃烧着的爱国主义之火。
郭大本在查哈阳农场,虽然身处逆境,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学术与事业的执著追求,他
白天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劳动,晚上书写实践中的心得。在水利大会战中,他把最切合实
际、最有科学依据、最节省工料、最有实用效果的建议,提供给那里的领导层,大部分被采
纳,为嫩江垦区的水利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74年,黑龙江省提出开发三江平原的设想,由于当时许多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不同
程度地受到冲击,不能参与决策论证,只组织了少数专家,进行了长时间地探讨,一些科技
人员认为:开荒会引起水土流失。破坏自然生态,几年、几十年后,三江平原会出现“砂化
”,接踵而来的是可怕的黑风暴!有人还举出:“建国后,国营农场已经在三江平原开荒累计
达3000万亩。从1975 年以来,那里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干旱,这种连续干旱,是开荒造成的
后果!”于是有人大声疾呼:“三江平原正处在“砂化”中,即便是一块沼泽,也要保持它的
生态,应立即停止开荒,以免贻害子孙!”
一提到贻害子孙,决策机构犹豫了,开发计划只能暂缓执行。
那时候,郭大本就对长达数年的论证结果,抱有不同看法。他确认,在开发三江平原问
题上,是祸是福,北大荒的水利工作者最有发言权,但迫于政治上的原因,他无权出席任何
科学论证会议,也无权在任何学术报刊上,发表有见地的论文,他只能积蓄力量,磨砺学识
,搜集论证论据,等待着科学的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加在他身上的那“莫须有”问题,得到澄清,党还给他一个
生机勃勃的科学生命,于是,他站出来了,他要阐发他的学术观点,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
正确,更有效果的决策依据。他的论文《对三江平原近年来连续干旱与开荒关系的几点意见
》,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水利学术界,产生了轰动效应。1979年3月26日到28日,一次由国家
科委主任蒋南翔,农垦部部长赵凡主持的“开发三江平原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邀请各
方面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规划、管理部门,共14个单位,21 位专家参加。在这次学
术讨论会上,郭大本一字一板地宣读了他的论文。
他认为:三江平原近年来出现的连续干早是大气环流的变迁结果,与开荒无关!
全座哗然!
他举出:黑龙江省及其周围24个水文气象站80年系列,太阳黑子223年资料,大气环流8
7年资料,黑龙江旱涝指数178年资料,这四个科学资料非常雄辩地说明,黑龙江省历史上就
有明显的丰枯水交替变化现象。根据历史资料的推断,其旱涝大周期为80年,小周期为11年
,磁周期为22年。1975—1978年间,三江平原正处在大枯水段中的偏枯时期,因而出现了干
旱,与开荒无关!
全座哑然!
至于开荒之后,会不会引起土壤“砂化”,出现黑风暴,郭大本认为:从世界各国开发
荒原的历史经验看,黑风暴主要出现在被开垦的干旱草原和砂史性栗钙土地区,三江平原系
中等湿润土壤粘重的三角洲地区,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我国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千百年来风调雨顺,而国外开发相同条件的荒原,也没有引起砂化、黑风暴的报道。
郭大本断言:三江平原现在的干旱是暂时的,不久,可能要出现涝情。对于大范围的、
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我们当然要保护。对于小范围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
的生态,在可能条件下,我们要改造它。破坏一个不利于生产发展的生态,创造一个有利于
生产发展的生态,有何不可?
一语破的,一鸣惊人!
杨振怀(现水利部长)发言了,他不但用无可辩驳的科学知识,支持赞同郭大本的意见,
还预言三江平原不久有发大水的可能。
中央气象科学院王雷发言了,北京农业大学夏荣基教授发言了,中国农学会张心一发言
了……一致承认接受郭大本的学术观点和科学论断。在北大荒和水打了30年交道的水利专家
郭大本本,终于在水的科学世界里,爆出一个不平常的冷门,也给摸爬滚打在北大荒的科学
工作者们,争来一份响当当的声誉。
一份充满科学辩析的会议纪要,呈递到中央有关九个部门,建议继续开发三江平原。
如果说,1979年的这次学术会议,还没有使决策机构下决心的话,那么1981年三江平原
发大水的事实,是大自然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部长们、学者们、教授们,作了一个推不倒的
证明,事实已雄辩地说明了一切。
1988年,田纪云副总理和黑龙江省前省长侯捷,在开发三江平原的委托议定书上互相签
字,这是开发三江平原,造福子孙的决议,从科学化到法律化的一个标记,也可以说是对郭
大本和其他学者,在学术上的一次最高承认。
历史是无情的,这个当年“不能重用”的人,终究在实践中被重用了。他在10.35平方公
里的三江平原,踏查了两圈儿,相当于周游巴基斯坦全国八次。水资源评价、水文分析、排
水模数、洪水调查、荒地规划等,这些存放在农垦勘测设计院的珍贵资料,都是他用心血写
成的。七星桥、穆棱桥、拉哈大桥是他参与主持设计的,蛤蟆通水库、云山水库、西大岗水
库,甘肃省的西大河水库是他参与勘测的,他把半生心血奉献给农垦水利事业,后半生仍在
奉献着。
1985年,郭大本就任农垦勘测设计院院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发奋进取,锐意
图强,在全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开拓业务范围,激励全院科技人员,向科学的深度
和广度掘进,开展群众性的TQC小组活动,参加者占全院班组的74%。1987年4月,国家计委批
准农垦勘测设计院为“甲级勘测设计院”。1987年9月设计院改传统管理为全面质量管理,经
历了计划准备、强化推行、检查改进,总结自检四个阶段,到1990年3月,经黑龙江省达标验
收委员会检查,对农垦勘测设计院推行TQC进行了达标验收,认为基本具备了条件。
从1987年—1990年,全院完成近450个主要工程项目,合格率为100%,全院在三年内获总
局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
过去农垦勘测设计院,事业经费由总局财务拨款,1982年后,改为差额预算,允许院向
委托项目的单位,收取少量费用作为差额补贴,减轻了总局事业费的开支,院经济效益也逐
年增长。
郭大本在事业上的进取精神,学术上的探索精神,使农垦勘测设计院,无论在业务范围
、精神面貌、仪器设备各方面日益进展,全院声誉提高,凝聚力增强。
早在1959年,郭大本就被授予:“黑龙江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与此同时又
被授予“富饶垦区标兵”称号。1979年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
“全国优秀中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
他的学术成就,可以说是可观的,在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关于“三江平原农
业自然资源遥感复查及其开发利用若干建议”,他是五个主要主持人之一,这项成果获国家
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资源调查
和综合农业区划”项目,获黑龙江人民政府授予的集体二等奖,他还多次获得总局科技进步
奖,科技大会奖。他的论文,《平原排水模数计算方法》获黑龙江省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估算和开发利用》获黑龙江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
现在郭大本已年过半百,仍然精力充沛,意气奋发,他说:“知识是党培养的,一定要
在有生之年,将全部精力和智慧回报给党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