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尧
王明尧
拼音:wangmingyao
让绿色向天边延伸
——记高级农艺师王明尧
何崇安
1990年,一项目标宏大的科技兴农计划在黑龙江垦区的大地上全面推开了,计划实施的
效果十分振奋人心。这一年黑龙江垦区赢得了全面大丰收,粮食总产、单产和上交额等都创
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的产量水平增长了30%以上。
面对大丰收的场景,老垦荒者王明尧由衷地笑了,这其中,有他的汗水,有他的心血,
更有他的一份赤诚。
这位高级知识分子,垦区著名园艺家,曾在生产队当过技术员、生产队长、农场的总农
艺师。曾任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省农场总局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他40余年如一
日,把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这块黑土地。
王明尧曾有过很好的机遇。当他在东北大学农学院快毕业时,赶上了东北解放。于是,
他欣喜地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5月开始,他在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农场管理处参加了几个
月的荒原勘查工作队工作。1949年8月,荒原勘查工作结束时,他被留在机关,他是有条件在
这个岗位上干下去的,然而,他却没有留恋机关的优越条件,城市的美丽环境,而是基于革
命的热情和理想,考虑革命建设的具体需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北大荒开发建设国营农场
的工作。
1949年9月,王明尧来到九三荣军农场。这里已经买来了苏联的农业机械,有拖拉机、播
种机、联合收割机等等。新的农业机械使他对建立发展国营新型农业充满了希望。从此,他
就作为农垦开发者的一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工作。
经过开荒、扩建和初期种植生产,王明尧很快地认识到农艺技术的重要性。机械化农业
生产不能简单地运用传统农艺技术,必须研究建立起一套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业需要的新的农
艺技术体系。
在九三荣军农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农时季节较短。初期开发时,有些农场只能种植几
种生育期很短的稷子、糜子等作物,而不能种植小麦。主要是未能为小麦赢得足够的生育时
间。但是,在九三荣军农场已经实现了小麦的种植。曾有些人认为小麦不会成为地处北纬47
度以北农场的机械化种植的主要作物,因为这里的春天极短,来不及用机械化作业对土地进
行翻耙、平整等的处理。这些作业程序挤占小麦的一段生育时间,致使其生育期不足而不能
种植。在王明尧担任农场农业科领导时,他就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对小麦种植的农艺技术的
总结与研究,通过对一些农艺措施在年际间的调整和合理运用以及对个别传统农艺的改造,
有效地总结了为小麦种植赢得农时的技术经验,并给其它一些新建农场提供了技术借鉴,推
动了小麦作物的普遍种植,并成为北大荒各农场的当家作物。
1954年,友谊农场正式开荒建场。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国家重点农
业建设项目。它的开发建设需从全国选调一些干部和技术骨干,王明尧被选中了。领导上午
找他谈话,晚上他就登车出发了。1954年11月,他来到了友谊农场,被分配到五分场。
友谊农场的开发建设是完全按照苏联的生产模式进行的。使用的是苏联机器,生产由苏
联专家指导,计划措施由苏联专家制订,单纯种植小麦,广种薄收。
到1958年,生产已循环四个周期了。苏联的生产模式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光种小麦
弊端很多。友谊农场的无霜期较长,光照好、积温高,不仅可以种小麦,还适宜种大豆、玉
米等大田作物。只种小麦对这里的光能和积温浪费较大,对土壤的养分利用单一,种植结构
不合理,无法搞轮作换茬,如果采用苏联的草田轮作制又会白种一年草,使土地闲置一年,
这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很不适宜。
在当时,改革种植结构,发展大豆生产已经提到议程上来了。因此上级领导已经一再强
调要发展大豆生产,提供出口。还介绍说,有一个外国代表团向周总理提出,要求从中国进
口一万吨大豆。他们的这个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因为当时中国还无力提供那么多大豆商品。
这件事使王明尧非常不平静。他想,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生产历史悠久,如今连这么一
个不太大的出口量都拿不出来,未免使人太难堪了。一种责任感促使他决心把大豆生产搞上
去。
根据当时生产暴露的问题和出口的需要,王明尧和一些同志考虑需要冲破苏联生产模式
的限制,闯出一条适合北大荒的发展道路来。他以发展大豆生产为突破口,研究建立新的农
艺技术体系,改变单纯种植小麦的局面。问题的关键是从农艺的角度发挥好机械化的作用,
改变种植大豆、玉米只能依靠人工进行田间管理的传统作法。
大豆生产及其它大田作物的种植,田间荒草是大敌,根据王明尧的调查,草荒可使作物
产量减少20—60%,甚至更多。而当时的农艺技术还无力控制草荒。
他从田间杂草的种类,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杂草与作物特性的差异,杂草入侵农田的途
径,杂草的机械化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各个生产环节进行防治试验。
终于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防治农田杂草的农艺技术体系。它是一种综合性的
农艺技术,由多个单项农艺措施组成,可以根据不同的前茬,不同的后作,不同的草情、地
情和时机采用相应的作业措施或方法,达到控制或防除杂草的目的。这项农艺技术体系的提
出和实施解除了田间人工劳动之苦,并成功地控制住了杂草对农田的危害。
这项农艺技术成果还在研究试验时,就被一些单位运用了,并很快地在各农场中得到推
广。目前,已推广应用了30多年,仍未失去其使用价值,仍然是现实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成份
。近年来,尽管化学除草剂的大量推出和大面积的使用,但在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食品
的生产中,杂草综合防治的机械化作业技术仍然是需要坚持实施和十分有效的技术。
1963年5月,王明尧在全国耕作学术研讨会上,就该项技术成果的部分内容发表了长篇论
文,得到了会议的高度评价。其论文题目为《农田杂草综合防治中的机械化灭草技术》。会
议期间,《黑龙江日报》发表了这篇经浓缩的论文。这项技术成果创建了北大荒国营农场机
械化生产的农艺技术体系,成功地把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运用到机械化生产中来。
长期以来,真正做农艺的人甚少。因为它不像培育新品种那样备受重视。但在现实中,
好的品种未高产,一般品种产量也不低的情形比比皆是。一个根本原因是忽视或违背了农艺
技术的综合效应。这一点也与工业相似,一项好的工艺方法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而在农业上
,如果没有好的农艺技术,也不会多打粮食。王明尧在农艺上的研究特点,一是注重发挥农
艺的总体功能,二是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所以,它是属于现代农业技术。
由于成功地解决了大豆、玉米种植的机械化灭草问题,不仅改变了国营农场的作物种植
结构,同时也为建立新的轮作耕作制创造了条件。他根据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生育特
性,对养分吸收的差异,对土壤耕作的不同要求,运用和实施了几种作物之间的轮作换茬技
术,并配置了相应的耕作技术。即称为三区四区轮作耕作制。它的基本模式是:如三区轮作
制则为麦麦豆,或麦豆豆,或麦玉豆等形式。这样,不同的前茬作物及其耕作可以为后茬作
物创造一个好的生育条件。使农业生产在年际间从农艺上形成了科学的有机的联系,相互促
进,相互补充。使用地和养地结合,也有利于控制和防除农田杂草。农作物对生育条件的要
求是十分严格的。在同一块地上,连续几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就会发生减产或病害。如大豆,
所谓重茬或迎茬种植会产量剧减。新的轮作耕作制的推广实施使50年代末的广种薄收的局面
大为改观,使各种作物产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的农场甚至把产量提高了一倍多。
王明尧对科学技术一丝不苟,对事业认真负责。有一年,他在友谊农场五分场率先运用
了一种耙茬播种技术。这项技术本是他在九三荣军农场时,已经实验推广了的技术。但在友
谊农场应用它就出了大问题,当然不是技术上有什么毛病,而是与当时的行政管理要求不相
吻合。因为友谊农场初期,它的生产计划、技术措施等是经统一安排的。对执行要求十分严
格,被视为法规,任何个人不管有何理由都不能擅自变动。但是,这一年春播开始时,由于
上一年秋天雨量过大,推迟了秋收工作,以至未能进行好秋翻地和秋整地工作,这样就给新
的一年春播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眼看就种不上地了,上下大都束手无策。王明尧使用的这
种耙茬播种方法在开始时不但没得到重视,反而被指责为违法,还要给予他处分。这种叫人
不痛快的事情发生后,他并没有在意这种待遇是否公正。他以一个农艺师的负责态度一方面
认真讲明春播生产的严峻形势,指出如不蹚个新路、不拿出个新办法,就完全可能种不上地
,谁也负不起这个任责;另一方面他又精心组织技术示范。现场的示范效果充分证明了这种
播种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同以至苏联专家的推崇。从此以后,这种耙
茬播种的新方法公开化了,合法化了。人们说三明尧赢了。他赢了什么?他为农场推开了一
项新的农艺技术,为农场迎来了好收成。王明尧这位矢志不渝的垦荒者,用自己真诚的劳动
,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金色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