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常青
拼音:changqing
黑土奇葩
——记黑龙江农垦师专教授常青
林一肯 王菊艳
常青,黑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的写作理论家,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告诉人
们,成功来自辛勤的耕耘,而人的生命之花在与命运的搏击中更能闪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的生命之树虽久经风雨严寒的侵蚀,却依然显示出勃勃生机,傲然
挺立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创造“速成写作教学法”
1948年,年仅21岁的常青,带着对革命的无限向往和激情,从蒋管区跑到解放区,后考
入华北大学,不久参军。1950年调任华北军区第二高级步校搞文化教育工作。在毛主席关于
建设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号召下,全军出现了向文化进军的热潮。当常青了解到战士们在运
用拼音教学达到速成识字后继续提高遇到了困难,他寝食不安了。如按常规教学,需要四五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高小毕业水平,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怎么办?必须另辟“速
成”之路。常青认真研究了工农出身的干部战士在写作方面具有的特点,注重联系实际,经
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速成写作教学法”,这一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指战员的写
作热情,出现了一批工农兵作家,常青的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全军、全国。1952年12 月,原华
北军区通令嘉奖了他,并给他提前晋级,记特等功一次,《人民日报》头版还介绍了“速成
法”,并刊登了他的照片,1955年出版《新名词辞典》收录了他的事迹。《速成写作法》出
版后,被西园寺公一先生译为日文,在日本《文学之友》专辑发表。
正当常青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拓精神攀登新的高峰时,意想不到的恶运像一座冰峰突然向
他压来,使他踏上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
创造“分格教学”的艰难历程
生活的风暴,过早地向这棵青春之树袭来。
1955年肃反,一位曾介绍他到解放区的地下工作者被错定为特务分子,于是顺藤摸瓜,
常青也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当时念其有功,做了内部矛盾处理,1958年由首都部队转
业到北大荒。面对挫折常青明确表示:“我要把消极的人生变为进取的人生,积极的人生。
”艰苦的农工生活没有磨去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还满怀激情地写诗:
假设你问我爱听什么声音?
我爱听拖拉机歌唱在草原的黄昏。
假设你问我爱看什么颜色?
我爱看拖拉机的灯光像两颗流动的星辰。
不久他来到了教育岗位,在金沙农场中学(今八五五农场一中)任语文教师。初上讲台他
就发现,作文课缺少生气,学生感到:“写作课像撞钟,天天敲,一个声。”怎样才能尽快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兴趣呢?常青又萌发了“速成”的想法。但若仍用“我写我”的方法
显然不适用,因为教学对象已不是当年“生活丰富经历多,苦辣酸甜都尝过”的工农出身的
战士,应当另寻新路。于是他带着问题教学,凭着热情探索,写作教学也有了新的起色,学
生开始有文章见报。在教学中,常青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因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
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开始阅读名家名著,从中摘录出刻
画社会、描写自然等方面的例句,分门别类研究,学生的作业自然也成了他的试验材料。他
发现可以从“形声色味触”五觉来写“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这是“分格教学法”研究的
最初阶段。同时,他还创作着反映北大荒生活的小说。
探索刚刚开始,“文革”的阴云又一次笼罩了他的生活道路。
在那些“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常青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黑作家”,
那些进行写作理论研究的材料也成了“没有阶级观点”的“黑材料”。凭着耿直的个性,他
与造反派辩论,结果嘴巴被刀子戳穿,影响了面部神经,导致两眼大小不一。造反派还抓住
他的“历史问题”,多次毒打他。但常青相信自己对党有深厚的感情,党和人民是信任他的
,这是他在艰难的日子里继续探索的动力。他把写作教学中那些可以独立训练,单独使用,
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称之为“格”,“格”就像音乐中的音符,化学中的元素一样。围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语言运用、主要文体,基本表达等能力,他更进一步地整理
和积累“格”,把对“分格法”的研究引向了深入。1975年初,在造反派的监听下,常青又
一次走上了讲台,以不甘寂寞、乐于奉献的情怀继续为学生寻找攻克作文关的新路。很快,
当“四人帮”反回潮开始后,他又被当做“回潮的急先锋”而被迫离开了课堂。在学生泪眼
相送下,他拿着珍贵的试验材料,一步一回头地迈出了学校的大门,背后却传来了一个刺耳
的声音:“常青是教育战线上永远被枪毙了的人。”当常青被送至生产队进行劳动改造时,
老支书熬伯林说:“别人整你,我却要保护你,这是党的一贯政策。”安排他去远离生产队
的果园扛更。失去了讲台和学生,他就自己用分格法写小说,尝试那已初具轮廓的写作理论
。夜晚他在果园忠实地巡夜,白天在草屋简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随时还可能被批斗。8个月
,三易其稿,37 万字描写1900年中俄战争的长篇小说《三色水》诞生了。此书已由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
小说完成后,在一次水利工地抬土方时,常青晕倒在地。这时才发现,由于背部挨打,
脊椎受损引起了腿部肌肉萎缩,两腿一粗一细已很明显。当他沉醉在忘我的创作天地时,已
经感觉不到身体的痛苦了。
“写作基本功训练分格教学法”正式问世
1976年,和煦的春风吹遍冲州大地,北大荒的冰河也解冻了。
1977年,当牡丹江农场管理局成立农垦师范学校时,局政治部陈主任代表局党委亲自请
常青到师校担任教学工作,不久常青任中文科主任。讲台使他郁积多年的感情得以喷发,他
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余年中,把平生积累的点滴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
。”最初三个月,他是中文系唯一的老师,每周18节课,他讲作文、文学史、作品分析……
而手头资料只有一本字典。当时的学生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知青,听课后都佩服地说:“
不图有个好学校,就图有个好老师。”他不仅向学主传授实在的知识,而且唤起了他们的求
知欲。针对学生作文兴趣不高的现状,他把对学生的关怀融铸在对写作教学法的更深入的思
考中。在课堂上,他开始正式试验“写作基本功练习分格法教学法”。“格”是写作知识与
能力的计量单位,他由格素、格量和格序三部分组成,常青认为,“只有当写作知识、技能
的复杂因素呈现出清晰的实体,鲜明的轮廓和具体的数据时,人们才能迅速地了解它,学习
它。”围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等能力,他整理出了200多个“格”,使学生经过训
练由入格、及格、合格、满格达到破格,这五格分别标志在训练中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
经过三年实践,证明这个教学法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1978年春天,农
场总局在师范召开语文教学研究会,常青首次作了介绍,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1979年
农垦部主持的全国四大垦区师范教育经验交流会也在师校召开,会后在全国十二省(区)农垦
系统中学推广了他的经验。1979年第三期的《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将他做为封面人物,并有
文章专门介绍。1980 年8月,常青参加了北戴河召开的全国语文教研会,常青的发言引起京
津沪等地的重视,各地纷纷索要资料,邀请讲课。1981年3月16日的《光明日报》,还刊登了
崔石挺、王恩荣写的《虎林访常青》一文,全国先后有27个刊物介绍了他的“分格法”,普
遍认为这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写作教学法,“格”的称呼本身就表现出民族文
化的特征。上海华东师大在讲写作流派时把它专门列为一派,《河南教育》则称之为“格格
派”,有的省还编了分格法教材。《分格教学法》也随之在全国试行和推广。
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晚年
1983年常青组建了农垦师专中文系,以其工作的热情,高水平的授课赢得了师生的普遍
尊重。同时,他把对写作理论的研究伸向一个更深的领域,开始注意“思维与想象”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才能”,从写作学角度看,伟大的作品都是生活与想
象完美结合的产物,因而想象是写作思维的一个重要素质。许多人已意识到了想象的重要性
,这样的语录不下千条,但对于想象的实质、分类、特征及训练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常青感
到,写作智力的核心是写作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想象又是写作思维智力的核心,只有注意到
想象的才能,写作教学才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他把七八年时间研究的结果写入《想象
与思路》一书,在这里他找出了百余个想象的基本思维定势,又对想象分了类,重点研究了
写作思维中的想象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认为,他探讨的问题已在有关领域“取得了可
喜的收获”,是一个突破。这是常青晚年学术研究的一大成果,25万字的书稿已被出版社列
为1991年出书计划。
1986年全国写作学会的刊物《写作》发表了他的《论分格写作法》,同年为辅导退休工
人干部“自传体”文学的写作,又撰写了25万字的《老年速成写作》的教材,由黑龙江省《
退休生活》杂志社出版。1987年河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的《速成分格写作法》。1988
年他被编入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写作理论家》一书,1990年又被选入《黑龙江当代
名人词典》。领导和同志们还给了他许多荣誉。他曾多次被评为总局劳模,曾被评为农垦部
先进工作者和先进教师,还当过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过省教育科研一等奖。常青的晚年生活
中,有两件事更令他愉快。一是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一是1990年
,他的历史问题彻底平反,33年的冤屈被洗刷干净,他怎能不激动,不欣慰呢?
常青对写作理论领域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他顺境中勇于开拓,逆境中更要拼
搏的精神。他曾说:“一个敢于探索的人,纵然失败了,也永远是强者。”1988年4月,孙毅
老将军手书“闻鸡起舞”的条幅赠给他,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