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云
张海云
拼音:zhanghaiyun
为了金灿灿的事业
——记农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张海云
张良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时下,不少人把城市、机关……看成是“高处”,于是乎攀高枝,找门路,趋之若鹜。
然而,在北大荒的建设者中,却有这么一位知识分子,有“高处”不走,偏偏要化作一
股清泉,在莽莽荒原上默默地流淌着,滋润着这块黑土地。
她,就是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共产党员张海云。
(一)
1958年金秋。
张海云从沈阳农学院毕业。她圆圆的脸蛋,镶嵌着匀称的五官;白晳的面庞,透出智慧
的眼神,苗条的身段,显得文静而又端庄。她要去汤原农场编奏自己的人生畅想曲。
她打开车窗,贪婪地吮吸着北大荒的清新空气。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明朗的夏
天》和小说《女农艺师和拖拉机站站长》中所描绘的画面,一幅幅在脑子里映出,“农场多
美啊!”,她沉浸在兴奋、激动和惬意的憧憬之中……
可是,当她到达目的地以后,却似乎找不到想象中的农场的踪影。十多个人挤在一间破
旧的宿舍里,地面经常是潮乎乎的;一日三餐,有两顿是难咽的苞米面窝窝头……
她被分配到农业科当见习技术员,报到后的第三天就随机关抢收大队,到生产队支援豆
收。住在顶上张着大窟窿的帐篷里,入夜,月光直照床上,股股寒风袭人。第二天起床,盛
洗脸水的盆子里竟结了一层冰。天刚亮,大伙儿就拎着镰刀下地,天黑才收工回来。累得腰
酸背疼,双手被豆荚扎得伤痕累累,紧握了一天刀把的五指,怎么也伸不开……
稀稀拉拉的豆子,长在条条垄片上,被密密层层的杂草围着,她压根儿没想到这是用木
棍棍扎眼种上的。她自嘲式地吟起陶渊明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
这哪像机械化农场呢?
张海云感到失望,迷惘和彷徨,她提笔向叔叔倾诉。
张海云出生在山西省一个农村,父亲、叔叔和伯父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了红军。在
她三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牺牲,为了让这个革命后代茁壮成长,当时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党
校教导主任的叔叔,在她九岁那年,把她接到延安,进了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时值战火纷
飞的1943年。5年后,她又被已调东北担任要职的叔叔接到沈阳,在叔叔身边完成了中学和大
学学业。叔叔!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叔叔对这位红军战士的遗孤备加疼爱,接到信后,与有关部门联系,决定调她到哈尔滨
市工作。
然而,张海云毕竟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渡过了一段血与火的岁月,在她幼小的心灵里
曾经留下深深的烙印。
当她真要离开这个地方时,却又踌躇了。
那刻骨铭心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她想起在延安耳闻目睹革命前辈为缔造新中国而披荆斩棘,出生入死的情景;她想起中
央首长关怀爱护她(他)们这些孩子的情景。她清楚地记得朱总司令常常让他们藏在军大衣里
进中央礼堂看戏,刘副主席常常悄悄地坐在教室后面检查教师讲课……
“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希望我们去建设;美好的明天希望我们去创造,
我怎么能见难而退?”
张海云决心用行动来证实自己是一个无愧于父辈的强者。
这年冬天,张海云负责全场种子发芽试验,为了保证试验准确无误,她亲自按月到十多
个生产队去检样。那阵子,场内没有交通车,全靠两条腿在冰天雪地里顶着刺骨的寒风艰难
地跋涉。有一次,她下队归来,半路上刮起了“大烟炮”。刹时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不一会,眉毛全白了,露在皮帽子外面的两绺秀发,变成了缕缕银丝;鼻尖、颧骨尖由红变
白,渐渐麻木了。风卷着雪,雪乘着风在空中狂飞乱舞,30米外看不清人影。正当她仔细辨
认场部方向的时候,忽见远处有三只黄乎乎的影子蠕动而来,她想起了附近老乡说过,这一
带常有野狼出没,神经立即绷紧了。她下意识地退到灌木丛,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越来越近的
黄影子。到看清原来是三头小牛犊时,全身已被冷汗湿透。
翌年开春,张海云奉命组建试验站。麦播结束,遇上了罕见的干旱。干渴的种子在嗷嗷
待哺,试验眼看要报废。张海云带领两名四川小姑娘,裤管一卷,立即挥锹打井抗旱。泥水
和着汗水,三个人成了三只泥猴。寂静的田野里,不时传出张海云爽朗的笑声,经过几天奋
战,一棵棵带着晶莹露珠的麦苗,终于羞涩地亮出了脸儿。
张海云爱上这沃野千里的北大荒,也爱上了刚毅豪放的北大荒人,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
转业军人在她的心田里播下了爱情的种子。1959年冬,已调到合江农垦局科委工作的张海云
,来到双鸭山林区,和正在参加采伐的心上人结婚,工棚里隔出一角,权当新房,两颗献身
北大荒的心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度过了不寻常的新婚之夜。
当他们的小宝贝降生的时候,张海云又调到了刚组建的合江农垦局科研所工作。当时的
科研所,实际上只有一块平展展的黑土地,刚刚分娩的张海云被照顾挤住在附近老乡屯子里
,一间小草房住两户,炕不好烧,寒冬腊月室内最高温度也只有六七度,住在北炕的张海云
,早上起床时,被子竟冻在北墙上扯不下来了。孩子换尿布时,浑身冻得发紫,拼命哭叫…
…刚到人间的小生命,就领略到了拓荒者的艰辛。
为了纪念科研所第一个后代的诞生;也为了表示她献身北大荒科技事业一心不二的决心
,她给女儿取名“科一”。
(二)
张海云被分配到大豆育种组研究原始材料,这可是育种的基础呀!她把从各地搜集来的5
00多份材料,按同样条件并排种在一个个小区里,从出苗开始,细细观察记载它们的生育期
生长习性、抗逆性、产量性状及品质等,这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她要从这些眼花缭乱的基
因中捕捉出闪光点,作为杂交的亲本。
北大荒有大片低洼地,她选了块洼地种上这些材料以便寻找抗涝的基因。
垦区是大豆灰斑病的重灾区,她把灰斑病菌人工接种在大豆植株上,从中选拔出一批抗
病材料。
北大荒的七月,骄阳似火,紧张的大豆杂交开始了,蝇头大花朵,离地汉一拃高,人必
须席地而坐,哈腰低头去操作,烈日当空的中午,正是杂交的黄金时刻,人就像闷在蒸笼里
一样;再加蚊子、小咬和牛虻轮番袭击,其滋味可想而知。
正当大豆组的同志们满怀信心地向险峰攀登的时候“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而来。
1969年,科研所被解散,科研人员大部分被赶到农场劳动改造,仅留下少数人看守图书
仪器,同时就地劳动。育种材料则都散落到各农场试验站,其实试验站也已瘫痪。
张海云是大豆组留下的唯一科技人员,面对这场浩劫,她感到茫然。她惋惜:多年的心
血与汗水的结晶就此付之东流;她深知:黑土地在渴求优良的大豆品种。在育种工作中止了
一年,大批珍贵材料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她独自来到八五二农场
,收集起残余的材料,继续育种试验。翌年,她把这些材料带回科研所,在人员缺少、房屋
被占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顶着政治压力,边劳动边搞科研。
张海云以她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挽救了一批珍贵的育种材料,挽救了大豆育种。
1973年,科研所全面恢复,科技人员相继调回,大豆育种出现蓬勃生机。
然而,时隔不久,报章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宣扬什么“异想天开天亦天”、“××知青用
大豆和花生杂交,一年就育成几个新品种”……于是,育种组所走的道路被斥之为“少、慢
、差、费”,有的领导甚至认为科研所没有必要搞育种,搞搞良种繁育就行了,育种工作又
面临天折的危险。
张海云亲自考察鉴定了用花生和大豆杂交育成所谓“大豆新品种”,实际上和它的母本
一模一样。
张海云旗帜鲜明地对否定育种的观点据理抗争:“垦区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的特点,要求
有适于机械作业的大豆品种,这难道是‘拿来主义’所能办得到的?”
在排除了各种干扰以后,大豆育种继续进行。
其间,远在大城市工作的张海云的父辈们,得知她十多年来一直泡在北大荒的泥水里,
深感有负于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都曾先后设法调她到内地城市工作。然而,张海云不愿用
父辈的功劳来营建安乐窝,而要学父辈的精神去跋涉创业路,她一次又一次地谢绝了父辈的
深情厚意。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张海云积极主张大豆南繁,她曾四度奔赴南疆,在万家团聚,欢度
春节的日子里,她却在万里之遥的异地他乡辛勤劳作,挥汗如雨。她把对丈夫和儿女的爱,
全部倾注在希望的种子上。
播下去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甘甜。
垦区自己育成的大豆优良品种红丰2号和红丰3号终于在1978年和1980年相继问世,随即
大面积推广,加入了垦区大豆主栽品种的行列,这两项成果分别荣获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
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张海云手捧红彤彤的获奖证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三)
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陡然上升。尔后,人才交流
、人才招聘的新潮涌入神州大地,北大荒的科技人员骚动了,有的已经“雁南飞”,飞向繁
华舒适的城市,飞向气候宜人的江南……
1981年,首都刚成立的一个科研单位,急需搞种子的科技人员,经亲友老师推荐,张海
云也在受聘之列。
北京,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已和丈夫一起调到农垦科学院情报所
工作的张海云,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参加由农牧渔业部下达的,中国农科院情报所主
持研究的课题——“国内外大豆生产的科学技术经验及恢复和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设想与建
议”。
张海云深知这一课题的份量。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大豆曾以其产量最高,质量最好而风靡全球。曾几何时,中国
大豆已跌入深谷,总产量屈居世界第四位。
作为20多年与垦区大豆科研和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张海云,自然是这项课题任务的理
想承担人。
北大荒伸出了双手,留住自己的女儿。
兴安岭下,黑龙江畔、完达山麓、三江腹地……到处留下了她的足迹。她走访农场干部
职工,调查各类豆田,搜集技术总结,查阅历史资料。成百上千块豆田,成千上万个数据,
在她脑子里进行分析加工,终于得出结论:垦区大豆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垦区大豆生产的途
径是:(一)用科研成果丰富、充实、提高现行的常规措施,改变传统种豆方法,提高科学种
田水平。(二)因地制宜抓关键措施,促进低产向中产转化。(三)发挥早熟大豆品种优势。她
写的调研报告《发展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的潜力与设想》作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在《农牧情报研究》上发表。而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振兴我国大豆的蓝图,于1983年获农
牧渔业部技术进步三等奖。
此后,张海云先后任《北大荒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编辑和副主编。她以敏锐的嗅
觉,从各个渠道捕捉科技信息,她要使自己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催化剂。
1986年《北大荒农业》获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现代化农业》被评为全
省最佳期刊之一,荣誉是编辑部全体同志辛勤劳动的结晶,其中饱含了张海云倾注的大量心
血。
她先后在各级刊物上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
她是《第二次中美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育种部分的编辑,这部书已在国内外发行。
她编辑出版了大豆、土肥、耕作、品种论文集共21集,收集论文684篇,近250万字,发
行6.3万册;
她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农作物品种志》的执笔人之一;
她编著的大豆基地建设丛书之一《国内外大豆生产及需求趋势》,成为垦区技术培训的
教材。
……
为了表彰张海云的突出贡献,1988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劳动模范;1989年,全
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北大荒给了张海云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由一个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转业军人,成长为
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所所长;女儿贾科一已取得加拿大语言学硕士学位;儿子以优异成绩毕
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正翱翔于祖国的蓝天……
张海云富有的生活,不是来自父辈显赫的功劳和尊贵的权位,而是来自自己辛勤的劳动
和无私的奉献,来自她钟爱的,金灿灿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