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孙培乐

孙培乐


拼音:sunpeile
搏击襄河显风流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培乐
徐广耀 吕玉臣
1988年12月初的一天,北安局机关大楼220办公室里正在召开一个气氛热烈的“农垦科学
院科技扶贫组撤点总结会”。
中等身材、身穿灰色制服的农垦科学院农艺师孙培乐开始发言了:
“我在龙门农场扶贫时搞5亩小区试验,从这5亩试验田得出的数据证明,在龙门、襄河
这样高寒、低温、多雨、高湿、寡照等不利自然条件下,小麦亩产能达到150公斤、大豆亩产
能达到100公斤、油菜亩产能达到75公斤以上。”
“有人说贫困场贫困不宜种地,种地就亏损,有的领导想放弃农业,谋求别的生财之道
,我不同意这种主张。我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龙门农场搞的技术调查和小区试验证明,用科学
种田办法发展种植业不会赔钱……”
孙培乐足足讲了四个半小时。
主持会议的北安局副局长王志学望着40岁刚出头、善于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孙培乐,脑
海里萌发了留他在北安局再干两年的想法。
孙培乐刚发完言,王志学就来到孙培乐的座位前,拉着他的手说:
“培乐,我们想留你在贫困的北安局再干两年。”
“只要院里同意,你们需要,我愿意在这干!”
“那你看我们局9个贫困场你到哪个场为好?”
“要干我就到最穷的襄河去!”
孙培乐回答得如此干脆利落,使一向以关心部下著称的北安局党委书记马学利、局长申
立国、副局长王志学犯起了寻思。
孙培乐36岁成家,妻子王莲荣在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搞油菜课题。孙培乐在龙门农场扶贫
一年很少回家,是她克服了不少困难,领着三岁的儿子生活。这次扶贫组撤点,人家都回去
了,我们将培乐留下,王莲荣会怎么想?她能同意吗?
信息反馈回来了,农垦科学院同意孙培乐在北安局再干两年,王莲荣这个贤惠的妻子支
持丈夫走科技扶贫这条路。
1989年元旦,孙培乐带着总局党委和农垦科学院领导的重托,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位于小
兴安岭南麓、地处高寒区的襄河农场。
展现在孙培乐面前的襄河农场:曾经养过马、管过劳改,8次隶属关系大变动,哪个部门
都没把它管好。1955年建场,到1988年26年中,农场累计亏损5700多万元,平均年亏损200多
万,1985年亏损580多万元。建场以来粮豆平均亩产只有68公斤,最高年份为90公斤,最低年
份仅有25公斤。
贫困状况没有把这个硬汉子吓倒。他来场后一头扎到生产队、技术推广站、气象站、档
案室调查情况、查找资料。
夜晚,招待所服务员们见到新来的孙副场长住的9号房间的灯亮了好几个通宵。她们收拾
房间时,看到孙副场长新写的材料有一大沓,画的表格有20多张。
孙培乐的科学扶贫计划拟订好了,可是全场职工的文化素质太低,全场3000多名职工中
只有5人是从农业院校毕业,多数生产队没有专业技术骨干。
“开展培训,自己培养!”孙培乐下了决心。
机关办班的那天晚上,小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不少人笔没带、本没带,纯属是来看热
闹的。
孙培乐开始讲课了,讲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把全部内容归纳为“保全苗、战草荒、
防虫害、换良种、巧施肥、抓标准作业”20个字6句话。大家一听他讲的都是促使粮豆增产的
真东西,纷纷找纸、找笔记起来。孙培乐连讲4个晚上,接着他又给生产队干部讲,到生产队
给家庭农场的职工讲。大家反映说:“孙副场长讲得真好,听后我们心里亮堂多了,种田也
有劲头了!”
孙培乐驾驶着科技兴农的轻舟在“襄河”的激流中疾行,可是航道并不畅通。就拿1988
年留下的秋翻地来说吧,不但翻得浅,且基本全是一犁一沟。
这样的地怎样播种?孙培乐召开生产队长紧急会议,要求整地必须达到平整、碎土和无
架空。不经农场检查合格不准播种,违者受罚。
可偏有不听邪的,春播前两天孙培乐来到离场部一公里远的七队。七队是全场的典型,
见过报,受过奖。可是没曾想,七队不但没按要求重整,就在地表不平整、土坷垃多的地号
上开播了。望着裸露在地面的种子,孙培乐火了。他把年轻的队长找来。队长却满有理地说
:“把地整好,就要增加作业遍数,增加作业遍数就等于增加成本,会增加亏损……”
听了这个沾染耕作粗放陋习的生产队长讲的话,孙培乐深知光发火不顶用。便更加耐心
地给他和在场的机务人员讲科学种田的道理。并且同场领导研究后,决定抓住耕作粗放的问
题在七队召开现场会。
现场会上,其他11个队领导看到“先进队”挨促又挨罚,深知新来的孙副场长的厉害,
谁也不敢再对场里布置的各项增产措施和标准化作业怠工了。
绿油油的麦苗出土了,全场职工都乐了。重新整地播的小麦长得齐刷刷;从来没有这么
好过。麦收七队获得小麦亩产180公斤的好收成,全场小麦亩产是历史最高产量的1.59倍。整
好地播种比粗放耕作亩增产25公斤。职工们服气了,七队队长直嚷嚷要给孙副场长报功!
1989年,襄河人民在整地、合理密植、选用良种、大战草荒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硕果
。全场粮豆平均亩产131.6公斤,是1972—1988年平均产量的两倍多,是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
.46倍。农业经营由1988年亏损170万元变为盈利260万元。每亩地由1978—1988年亏损22元变
为盈利40元。
襄河人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孙培乐一心扑在襄河的脱贫事业上,直到麦收结束后,才给远在千里外的妻子写了封信
,报告农场夺得了小麦亩产251公斤的好收成,比1989年提高58.6%,这一喜讯使王莲荣倍加
兴奋。
静悄悄的夜晚,王莲荣领着5岁的儿子明明,打开了珍藏着孙培乐30项获奖证书、奖章的
提包。日光灯下,红面烫金的证书和金灿灿的奖章格外耀眼。王莲荣一项一项给儿子讲着:
“这个是你爸爸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时得的,那个是你爸爸获省自学成材标兵时得的……
”王莲荣勉励儿子向爸爸学习,长大也当个科技工作者。
人努力、天帮忙、科学种田结硕果。1990年,襄河推广深施肥等12项增产新技术,全场
粮食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油菜101公斤。农业经营盈利570万
元,人均收入1551元,比1989年增加944元。
1991年12月20日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响起了悠扬的乐曲,孙培乐披红带花走上
了主席台,他从领导手中接过了总局授予他的“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证书,这时记者的摄
像机、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他,孙培乐激动地将鲜红的荣誉证书举过头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
掌声。
1992年“五一”前夕,孙培乐被中华全国总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如今,孙培乐仍
在襄河农场继续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