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戎
徐一戎
拼音:xuyirong
不懈的追求 默默的奉献
——记高级农艺师徐一戎
邱丽莹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水稻上,他也许是一位十分枯燥的人,不抽烟、不喝酒、不下棋
、不打扑克,什么爱好也没有,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地工作。可是,一谈起水稻来
,那滔滔不绝的言词,会使所有聆听的人为之倾服。他在北大荒这块神奇的沃土上辛勤耕耘
了整整40个年头。他就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方水稻协会理事、黑
龙江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高
级农艺师徐一戌。
(一)
徐一戎1924年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的一个书香门弟。青少年时期,他满怀忧国忧民之心
勤奋求学,追求真理。1943年在奉天农业大学农学科毕业后又考入东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1947年毕业。大部分时间做农业技术工作,也干过农业行政管理、计划、统计等工作。无论
做什么,这1.8米高的大汉,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他满怀着美好的憧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
他满腔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完成了伪满时期农业统计资料的整理;编辑出
版了《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创办了《东北农业》;编辑了一批农业丛书;
……
有时,历史也会误解一个人,有如长河流沙中埋没一粒小石子。
1957年,连一句活也不敢多说的徐一戎,一日之间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全给“撸”了,
“右派分子”这吓人字眼装进了他的档案袋里,年轻的徐一戎从此走入了人生的断层。然而
,他不甘心自己的抱负也跌入低谷。
在黑龙江省密山农场、莲江口农场期间,他看到农场种植的水稻单产低、管理粗放,便
投身于水稻的科研生产中,开始了他研究水稻的生涯。尽管处境很艰难,但政治上的压力并
没有束缚对事业的追求,从选种、育苗、播种、插秧、管理、收获,每个技术环节都能看到
他那高大的身影活跃在水稻田中。
除此外,他还完成了黑龙江省18个劳改农场的建场设计规划和土地资源规划,进行了30
0万亩荒原的土壤、水文地质调查。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攀登新的高峰。他广泛地搜集国内外的农业
技术资料,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和全国公开发行的
几乎全部的农业技术刊物,他积累了足有1米多高的32本摘录和4000多张卡片。佳木斯市图书
馆的农业技术书籍几乎全部阅摘过。
正当徐一戎向着水稻事业的更高目标奋进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
了,他饱尝了名目繁多的中伤。忠而被谤,信而见疑,酸苦滋味莫过于此。他顶着各种压力
和无休止的批判,一有机会仍钻进试验地去观察、去记录。白天刚刚接受完造反派给他脖子
上挂满了翻译手稿的批判,晚上他依然拿着外文资料在翻译。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资料,
还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水稻品种资源,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徐一戎主持下,完
成了“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研究”课题,对800份材料进行了整理、分类、搞系谱;还进行了稻
瘟病、抗倒伏性的鉴定,进行了黑龙江省第一次冷水灌溉的品种耐寒性鉴定试验,形成了黑
龙江省水稻抗冷性鉴定的方法和规程,为品种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今后选育出的
耐寒的新品种创造了条件。
1969年,徐一戎被“遣返”老家插队落户了,他是只身一人去的,他唯一的要求是去一
个种水稻的地方,他是离不开水稻的。
这是一个每天工分值为8分钱的偏僻贫穷的小村落。他住在一个低矮潮湿的小草房里,吃
着百家饭。这里的农民不管你“红”与“黑”,只要你有本事,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他们
就欢迎你。劳动中,他什么都干,什么都会干。他看到稻田的留茬,就能说出这块田的产量
。这里的农民感到了这个人有本事。种地、选种、打药等技术上的事都常去找他。村里找他
,乡里找他,县里找他,找他指导种田,找他讲课。他所在的村水稻的产量也比以前有了明
显的提高。他和那里的农民接触多了,他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多了,他又一次感到了自身的价
值。
1972年落实政策,遣返二年半的徐一戎又重返科研所。
(二)
回所后不久,徐一戎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课题”,他十分珍惜
这次机会,夜以继日地工作,通过对多年气象资料的认真分析和反复地试验,他获得了成功
。这在黑龙江省的直播水稻栽培史上,首次突破了亩产千斤关,为寒地水稻高产开辟了新的
前景。该项课题获农场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农垦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低温冷害是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还影响品质,徐一戎在
进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承担着农业部下达的“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技术
”研究。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计划栽培防御低温冷害的技术。这项
成果,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徐一戎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八五○农场基点”的“水稻高产技术开发”课题
。经二年的研究,明确了八五○农场栽培水稻的界限时期,生育进程与长相,并形成了直播
水稻亩产300—500公斤的栽培模式,使八五○农场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
徐一戎在科研工作中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注意认真总结和脚踏
实地的探索。为了获得准确的科研资料,他多年如一日坚持亲自动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
己首先做到。春天,他卷起裤脚在冷水中一站就是一天,指挥打埂、播种,有时腿被风吹裂
成一道道小口,他全然不顾。夏天,为了准确及时观察一个变化,需长期泡在水田中,任凭
灼热的阳光剥掉一层层皮肤,任凭蚊蝇叮来咬去。入夜,他披星戴月进行资料整理,查阅外
文,在整理几万个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填补了寒地水稻栽培的空白。他提出
了寒地水稻的稳产高产必须以安全抽穗期为中心,应保证出穗前15天、抽穗后25天有较高的
温度;明确提出了寒地直播水稻不同熟期品种的叶龄及不同生育期的界限时期。他提出寒地
水稻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水肥调控措施,首次提出了寒地稻田氮素释放规律及以叶龄为指标的
氮肥施用技术及生育预测诊断计算等。
为了尽快地将自己的技术在生产上推广,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
验,精心绘制成了“寒地直播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技术模式图”,将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水稻
的形态学特征、诊断标志、采用的措施等都直观地标明,使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人,一看就
懂。这份模式图是黑龙江省水稻栽培史上的首创,深受广大水稻专业户欢迎,已在垦区内外
广泛推广。
(三)
徐一戎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凡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受益非浅。
青年孙作钊1962年开始给徐一戎当辅助工人,徐总从生活上关心他,工作上严格要求他
,在业务上具体帮助他,积极支持鼓励小孙报考函大,甚至连函大的作业都给认真修改。在
徐总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小孙积极努力,业务上,文化上提高很快。目前小孙已达到了大专
的文化水平,具有了农艺师的技术职称。小孙在担任良种场场长期间,使全场水稻单产达46
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名山、浓江等农场进行水稻技术服务时,被当地称为“最好的水
稻专家”。在徐一戎辅导下,自学日语也达到了较熟练地阅读水平,并已翻译了多篇文章。
像孙作钊这样的“学生”,徐一戎带出了30多名,都已成为科研生产上的骨干,大多数都具
有了农艺师的技术职称。
徐一戎除了搞科研外,还十分注意对水稻知识的传播。
黑龙江垦区102个国营农场,他的足迹遍及75个,凡是种有水稻的国营农场,他几乎都去
过。仅1986年至1990年的5年间,他去讲过课的国营农场就有43个,参加听课的人数达4000多
人。黑龙江省60多个县市,他去讲过课的有31个,参加听课人数近3000 人。黑龙江八一农垦
大学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农业部农垦干部管理学院、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等他都去讲过
课。
徐一戎是位知名的水稻专家,却无一点名人架子。无论何事、任何人找他都热心相助。
在他的家里,办公室里,经常有人找他请教水稻问题。这里有专家、教授,有各级领导,而
更多的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不论是谁,他都热情接待,对所提出的问题都认认真真地予以
解答,直到客人满意而归。对这类服务,他完全是义务的,有时还要掏腰包招待用餐。汤原
农场六队工人李臣,1988年自办家庭农场,在生产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慕名写信向徐一
戎求教。徐总接到信后,立即对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细的解答,不仅回了信,还寄去了厚厚
的技术资料。如同干旱时下了一场及时雨一样,按着徐总的指导,生产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李臣既高兴又感动。此后,二人往来密切,徐总成了这个家庭农场的“技术顾问”。现在
,这个家庭农场已成为拥有链轨车、胶轮车、手扶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等多种机具
和三栋塑料大棚等设备规模的家庭农场。这个家庭农场的单产历年都较邻近农场高20%。李臣
逢人便讲:“我就是靠上徐老师这个顾问了,没有徐老师的指导,哪会有今天。”
作为一个学农的知识分子,徐一戎对农民有着浓厚朴素的感情。1982年春,莲江口镇群
英乡农民前来求援,徐一戌二话没说,立即登上开来的小四轮拖拉机上了路。风大土多,一
路上的颠簸,人都要成土人了。下车后,立即在马路上就给农民讲起了水稻栽培问题。他深
入浅出地讲解,农民听得头头是道,听讲的农民越聚越多。农民信服这样的专家啊!
不论是出差,还是开会,他所住的房间里都常常挤满了向他求教的人们,一些水稻专业
户都把他看做财神,当做靠山。
(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徐一戌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以不屈不挠的努力,在北
大荒这块黑土地上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足迹。
汉在1979年至1988年的10年间:他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10年间主持和参予主持科研课题1项,获奖8项,其中省部级奖励4项,总局级奖励4项。
他勤奋著述,执著追求。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写出并发表科技论文35篇,翻译了有
180万字的专著8篇。他还是《中国稻作学》一书的审稿人。他参予主编的《寒地稻作》填补
了国际,国内稻作的空白,被国家评为科技图书一等奖。目前正在组织编写“北方农垦稻作
”一书。他还编写了近4万字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讲座的录像稿。
享受成功是惬意的,然而这对于已年过花甲的徐一戎来讲,每一步的攀登要付出多大的
艰辛啊!
党把信任和荣誉给了徐一戎:
在1979年至1938年的10年间,他年年荣获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其中所级先进工作者
5次,院级先进工作者6次,总局先进工作者,特等劳动模范7次,省劳动模范1次,省特等劳
动模范1次,省表彰2次。
奋斗者的路是永远向前延伸的,为了黑龙江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中的430万
亩水稻的开发,徐一戎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在不懈的追求,默默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