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惠普
辛惠普
拼音:xinhuipu
葱茏的岁月
——记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植保专家辛惠普教授
马广原32年前,辛惠普怀着坚定的信念,踏上了这片黑土地。那是他青春中最美好的时
光。
当他蓦然回首,凝视自己的足迹的时候,无限感慨。他说:“我离不开这片黑土地。”
(一)
1959年11月,辛惠普从沈阳农学院调到刚刚组建一年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任教。那时
,学校的条件很艰苦,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而且教学任务很繁重。该怎样开始自己
的新生活?他在思索。
做为一名植保工作者,他深深地懂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知道,要作把北大荒建
成“北大仓”,必须提高粮食的产量,而当时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作物的
病虫害问题。辛惠普老师就这样开始了农作物病虫害的调查工作。
从1960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前后近20年的时间里,跑了黑龙江省(包括呼伦贝尔盟
)24个县(旗),9个市(不包括农场)70多个点,在76种作物上鉴定出病害600多种。从他采集作
物的种类和鉴定病害的种类来看,都是相当可观的。他还将自己在调查、鉴定中发现的而前
人从未报道过的病害,也在调查报告中做了详细地介绍,使得这个病害调查报告成了黑龙江
省当时最完整、最全面的病害调查报告,为生产、科研、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1979
年,应呼伦贝尔盟的邀请,他曾带着助手三次去内蒙古调查,查清了病害的种类,还发现了
造成当地小麦严重减产的原因不是根腐病,而是小麦丛矮病与全蚀病。他还指导该盟开展防
治这些病害,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辛惠普教授的科研立题有个宗旨:即解决垦区的实际生产困难。把垦区在生产实践中遇
到的实际问题。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然后再把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他是一名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搞科研,又缺少科研助手,他的科研时间是
很紧张的,只能拚命地挤时间。1988 年,他去首都开会,既没有游长城,也没逛故宫。他的
心里惦记着他的科研工作啊。他星夜兼程,往返只用了9天。他身患冠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
多种疾病,长途旅行已疲惫不堪,可他返校后马上过问科研工作,当他见到仅仅几天不见的
实验室时,脸上便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科研已成了他的事业,已构成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
分。为了科研,他可以置自己的健康于不顾。为了科研,他几次放弃了去北戴河或太湖疗养
的机会。为了科研,他有时连暑假都不能休息,因为暑期正是他搞科研调查的大好时机。
辛惠普对科研工作一丝不苟,他本人治学严谨,事必躬亲,言传身教。怎样装盆,怎样
下种,怎样拌药这些小事,他都要一一教给助手。他说,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次,他和
助手发现实验田的大豆被白边地老虎将幼苗咬断。无法查苗,只好查根,他就用手抠,手指
都被抠破了。就这样,1960年至1990年这30年间,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总局
的科研课题10多项。60年代,他主持了黑龙江省农作物病害调查、白菜黑斑病发生规律与防
治研究等。70年代,他主持了小麦代汞制剂拌种药剂筛选研究、大豆拌种防病保苗研究、白
僵菌防治玉米螟试验、药剂防治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等;80年代,他主持的国家“六五”、“
七五”科技攻关课题有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研究、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等。先后荣获国家、省(部)、总局科技进步奖十多次。30年间,他先后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
调查报告、译文5篇。有的论文还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了《病虫草害防
治指导》与《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四部著作。
辛惠普每年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农场度过的。他还担任了八五二、八五二、八五
四农场的科技顾问。他不辞辛劳地在学校和农场之间奔波着,边搞科技推广,边指导实践。
他不仅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推广别人的科研成果,仅他参与推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
学研究成功的大豆三垄栽培技术,1990年就为垦区带来经济效益一亿元以上。1989年,他在
搞科技推广的同时,发现了大豆上蚜虫比历年发生早,危害重,他就跑到八五七农场、庆丰
农场、八五四农场调查,指导这三个场开展大豆蚜虫防治工作,并通报牡丹江农管局和总局
组织防治。1990年,垦区发生了大豆蓟马,且危害重。辛惠普发现后,也及时组织了防治,
这一年仅八五三农场防治后,纯增效益即达92万多元。
辛惠普认为,科技成果如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是最大的浪费。1978—1990
年间,为了推广新成果、新技术,他先后在校内外为57个培训班上过课,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他首先研究并推广的克菌丹或福美双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多菌灵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
等五个项目,现在已成为垦区小麦、大豆生产的常规措施。为此,国家经委、科委、农牧渔
业部、林业部1984 年联合授予他“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他的名字被列入《黑龙江当代名人》一书。
(二)
1989年9月10日,教师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化中心的礼堂里传来热烈的掌声。辛惠
普老师站在台上,手中捧着奖状。他微微有些激动,这一年度,他被评为全校贡献最大、最
有创造性的教师。他的名字第一个被刻在了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赠送给八一农大的铜匾上。
多年来,他一直扑在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上。他深知,想搞科研,如果没有实验室和仪
器设备,只能是空谈。他在想,过去自己搞科研的条件比较差,不能让后来的人还这么搞,
自己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亲自带领几个人用木板装钉成了一个
无菌室。别看这个简陋的无菌室,辛老师带的几名研究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并
获了奖。农大农学系的植病标本室主要也是辛老师一手建设起来的。他自沈阳农学院毕业以
后,每年都坚持采集标本,就连出差也不忘这件事。几十年来,他采集了几百种,万余份的
标本,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今,植病室已经有了无菌室、培养室、研究室,
仪器设备也得到不断的补充,辛惠普由衷地高兴。30多年来,他在学生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
心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优的合格人才。他经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严是
爱,宽是害。教不严,师之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光会传授知识的
教师决不是好教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给学生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
他常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如讲到检疫学时,他能通过今昔对比,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到社会主义好;讲化学防治部分时,能注意多讲些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使同学们增
强爱国心。学生毕业实习时,他还经常下农场指导学生操作,向同学们介绍农场情况,讲农
场的发展前景,来鼓舞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严师出高徒。多年来,辛惠普带出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本科生,
还带出了四名研究生和一个过得硬的集体。为了给垦区培养高水平的植保技术人员,他花了
大量心血,经过多年筹备,一直到1988年秋,学校才开始招收这个专业的本科生,看到这个
愿望得以实现,他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辛惠普教授65岁了,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当问起他今后有何打算的时候。他说:
“就一句话,还得好好往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