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章
王久章
拼音:wangjiuzhang
奉献一片爱心
——记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王久章
林涛 王玉
1986年6月23日,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在接见北大荒人报告团。他面
带微笑,和一个身穿白色短袖衫的中年知识分子紧紧地握手。他就是垦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现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总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王久章。
“我的位置在北大荒”
王久章,1939年12月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1966年7月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从1
968年2月来垦区,23个春秋,象完达山密林中的一棵青松,巍然屹立,茁壮成长,并向这块
黑土地的开拓者们奉献了一片绿荫。他说:“我在北大荒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火车在密山东面一个叫做“裴德”的小站停下来。迎着呼呼的北风走了半个小时,好容
易到了裴德医院,只见空旷的山坳里,矗着一排平房。这所医院是解放军的一个陆军预备医
院分院1958 年集体转业来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转业官兵,解放军传统的气息浓浓的。负责外
科的是一位老主治医师,1958年的转业军官,挺宽厚的,很快地就让王久章管病房。当时外
科一共3个医生,管60多病人。病房里患什么病的都有,四肢创伤多,骨折也多。白天看病人
,做手术,夜晚写病历和病程记录,一写就是七八份。活有得干,他心里就踏实。再说,这
里医患关系平等融洽,医务人员对病人特别亲。好像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对自
己说:“煞下心来好好干!”
那年春暖以后,他随医疗队到八五六农场巡回医疗,长了不少见识。那一眼看不到边的
黑土地,那威武壮阔的机械化作业场面,他对这些开拓者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同时他也逐
渐了解到农场缺医少药的情况。他曾遇见一个山东女青年,臀部因为注射感染,治疗不当,
形成溃疡,烂了很深一个洞,脓血淋漓。他在良心上感到莫大的疚痛:农场是多么需要医生
,特别是好医生呀!他为这个女青年治好了病。不论遇到外科、骨科、妇产科、眼科和口腔科
的什么病他都治,确也治好一些难治的病。三个月后,医疗队要撤走时,农场职工简直不想
让他们走了。他感到,自己和这些开拓者们在感情上已连在一起了。
北大荒开拓事业的发展,为发挥知识分子的才能创造了广阔的天地。正当他在北大荒迈
出坚定步伐的时候,噩耗传来,哥哥患鼻咽癌去世了,上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下有四个未成
年的孩子,全部家务重担落到嫂子肩上,嫂子无奈了,专程到医院来,劝说他调回长春,共
同支撑这个艰难的家。人非草木,他想,自己能读到大学毕业,是哥哥嫂子节衣缩食供的,
哥哥在世时为自己的事业前途没少操心,这当口能撒手不管吗?又一想,家庭需要我,北大
荒的建设更需要我,这里有那么多艰苦创业的老一辈,又有建设北大荒的新一代,我来了没
几天,怎么可以脚底抹油呢?他委婉地做通了嫂子的工作,并且把老母亲接到了身边奉养。
作为北大荒建设者的一员,王久章在医疗领域,特别是在显微外科领域逐步取得显著成
绩,开始蜚声垦区内外。一次,一个老同学劝他到大连工作;另一次,省中医学院的领导动
员他到哈尔滨任教。他在感激之余,回答说:“我的事业是在北大荒开始的,我在北大荒找
到了自己的位置,北大荒更需要我。”
“医生的真正价值在救死扶伤中”
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医生被派去打扫厕所,让护士开处方,王久章心想,这不是拿
人命开玩笑吗?医生不是不可做一些服务性工作,但是,医生的真正价值在救死扶伤中。
还在八五六农场巡回医疗时,一位老铁道兵的谈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位老铁道兵一
年前在劳动中摔伤,前臂“孟氏骨折”,术后用石膏固定,三个月后没有及时拆除,结果肘
关节强直了,前臂不能旋转。他举着残废的右臂说:“中医治疗骨折,抻抻捏捏,用夹板固
定,吃几副中药,很快就见好。”遗憾的是在农场的条件下无力替他整治,但是引出了他的
一个念头:自己学的是中医,发挥固有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新疗法,不
是可以解除骨折病人的许多痛苦吗?回到医院以后,他向领导一汇报,科里挺重视,成立了
骨科小组,并确定由他负责。没有现成的夹板怎么办?先是到木工房里就地取材,用柳木制
成毛坯,然后在暖气包上烤,在酒精灯上慢慢地定形。后来组里置办了木工工具,三四个医
生,下了班就锯的锯,刨的刨。做一套夹板少则半小时,多则两个多小时,差不多把他的全
部业余时间都搭上了。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共做了700多套夹板,几十个牵引架,为3
00 多名四肢骨折患者进行了精心治疗,收到了病痛小、愈合好、功能恢复快,花钱少的好效
果。以后,他又用纸壳简作外固定来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比小夹板疗法又有发展,特别
是肘内翻发生率降到5%(国内报道为32%,国外为53%)。王久章开始在社会上赢得声誉。
王久章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在技术上更是精益求精。由于长期地在放射线下工作,过
量地“吃线”,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考虑到他的身心健康,领导上派他到兵团医院
西学中班讲课,后又到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和卫生部委托山西医学院办的骨科学习班各学习
了一年。这段时间对于他真是太宝贵了。他夜以继日抓紧时间系统地学习了西医解剖学、西
医外科学、骨科学、小儿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整形学、放射线诊断学等十几
本基础理论书,并参加了许多手术,包括在显微外科手术中充当助手,做了6余万字的学习笔
记,画了一厚本显微外科手术操作图,为以后在显微外科领域的攀登夯实了基础。
1976年6月5日傍晚,龙头马场送来一名被电锯锯掉了左前臂的工人。这时离事故发生已
4个半小时,被锯掉的手臂和手指苍白、干瘪、已严重脱水,被撕下10多厘米长的肌腱已变成
了肉干。考验来临了,自己从没做过断臂再植手术,医院的设备器械条件又差,很可能接不
活,甚至发生中毒反应而威胁病人生命。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和患者家属恳求的眼光,他横
下一条心:“接上去,一定要接上去!”手术从晚上7点多钟开始,整整做了10个小时,一直
到天亮,接通了一根动脉、两根静脉,血液开始在断臂的血管里流通了,他迈着颤巍巍的双
腿,走下手术台,顾不上自己的极度劳累,安置好病人,又紧张地投入为预防术后可能出现
的病变做准备。果然,术后24小时,接上去的断臂高度肿胀,出现了静脉危象,立即又进行
第二次手术,取出了血栓。在全科的共同努力下,解除了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终于使缺血15
小时的断臂再植成功。6个月后,手的知觉完全正常,功能部分恢复。这是垦区第一例显微外
科手术,它成功了,中间凝聚着医务人员的多少心血!牡丹江电台多次进行了广播,接着,王
久章和他的同志们又成功地做了断指、断掌和断臂再植手术。
1983年5月,北兴农场一个右手缺拇指的青年职工来到医院,要求为他再造一个拇指。人
没有了拇指,手的功能便丧失了一半。一个青年,今后还有几十年,多么需要健全的手呀!而
再造拇指,他从医学文献上曾看到,澳大利亚和上海曾利用游离第二脚趾再造拇指,这是个
复合手术,也是显微外科的高难手术。王久章充分估计到困难,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要给
治好”。他翻书、找资料、看解剖图,精心设计手术方案。经过会诊,决定利用游离第二脚
趾再造拇指。6月15日8时,他走上手术台,戴上额式放大镜,自信伴随着风险,在医生护士
和麻醉师的密切合作下,第一步,游离出左脚第二趾的一条动脉,一条静脉,一条伸趾肌腱
,一条屈趾肌腱和二条趾神经,解剖发现,这个青年趾动脉畸形,又游离出了第二条趾动脉
。切断肌腱、神经和关节囊,第二趾只有动静脉连接着。这时他在22℃室温下已经工作了3个
多小时,面颊因为擦汗已火辣辣地疼痛,背部搭着降温和吸汗用的冷水毛巾,虽已拧了几遍
,仍是汗水充盈,他全然不顾这些,又进行第二步手术,游离右手拇指残端上的血管、神经
、肌腱和掌骨头,最后是第三步手术,切断第二趾血管,将脚趾移到第一掌骨头上,进行缝
接关节囊、血管、神经和肌腱,中间还排除了一次血管痉挛。你看,那血管和神经是多么精
细,拿在医生手里的缝合针只有头发丝粗,缝合神经的时候,得把神经束一根一根地对接。
缝合血管时,由里向外缝合一针就得十几分钟,而一根血管最少也得缝七八针,而且这一切
都是在放大镜下进行的。都说大姑娘绣花难,这手术比大姑娘绣花不知要难多少倍。经过20
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把第二脚趾移植到右手第一掌骨头上来了!7天后观察,切口一期愈合,
血运良好,手术经受住了考验,一个奇迹出现了!半个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裴德医
院这一手术成功的消息,接着,《新民晚报》、《科学画报》和湖南省的一些报纸也都刊登
了这一消息。中华大地上,人们兴奋地传诵着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在显微外科领域里,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度,王久章和
他的同志们又计划着攀登新的高度。陆陆续续,他又做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吻合血
管的腓骨移植;吻合血管的大网膜移植;与五官科合作,制做了人工全膝关节,并成功地进
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省内较早应用骨盆截骨术治疗小儿先天髋脱位近
80例,都获成功。任总医院院长后,仍为一名患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女工做了同侧
胫骨倒转,对侧带血管蒂的腓骨游离移植内固定的手术。这些手术,标志着王久章在显微外
科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多年来,他先后引进和开展了新项目,新技术和新疗法70多
项,撰写了论文20多篇,获得各种荣誉称号30多次。其中,1982 年和1984年被评为总局特等
劳动模范,1982年和198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
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卫生先进工作者,总局模范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
者。王久章卓越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了社会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