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甲农拼音:liangjianong
沉甸甸的希望
——记小麦育种专家梁甲农
王慧春
1990年6月30日,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职工礼堂里,锣鼓齐鸣,一群少先队员手持鲜花
,奔上主席台,向一位两鬓斑白,满面笑容的高级农艺师献上一束鲜花。他,就是红兴隆管
理局1990 年十位杰出人物之一,黑龙江垦区小麦育种专家梁甲农。
(一)
1955年2月,刚刚组建不久的国营友谊农场,迎来了两位风华正茂的北京农业大学的高才
生梁甲农和冯紫琅。他们要做中国的“拖拉机手”和“总农艺师”。
是学农的共同目标,使他们结成了终身伴侣,又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共同志向,使他们
并肩走出了校园,毅然投身到神奇的黑土地的怀抱。
梁甲农,1930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涟原县,父亲和伯父都是提倡兴农救国的同盟会会员,
希望自己的子侄能志在发展农业。为此,他们叔伯兄弟5人的名字都有个“农”字,他便立志
学农、务农、兴农报国。1950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望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梁甲农对冯紫琅说:“北大荒土壤肥沃、地域广阔、机械化程
度高,在这里搞农业科研,太有前途了。”
艰苦的创业情怀,陶冶了他们的意志。漫天狂舞的“大烟炮”,莽莽苍苍的“魔沼地”
,阴冷潮湿的“土马架”,把北大荒的荒凉粗犷赤裸裸地表现出来。面对这一切,他们不但
对选择的志向没有后悔,反而更坚定了在这块神奇沃土上干一辈子的决心。
创业艰苦,他们不气馁。吃苞米
些他们都受得了。可看到农场种的小麦、大豆品种,一部分是老农们祖代自留的,一部分是
日本人扔下的,还有从苏联引进的,这些品种普遍产量低,质量差。黑油油的土地,可怜人
的产量,深深刺痛了梁甲农的心。他,站在一望无际的麦海中,面对苍天发誓:一定要培育
出适合垦区生产条件的当家麦种,用心血和汗水去改变北大荒缺少优良品种的面貌。
1956年,梁甲农担任了友谊农场试验站站长,通过引种鉴定,大面积推广了小麦“东农
101”、“远东”等品种,收到了喜人的效果,使农场小麦单产得到提高。
(二)
1960年,梁甲农、冯紫琅夫妇调到刚刚成立的合江农垦局科研所。担任农业研究室副主
任的梁甲农,一面组织科技人员搞研究,一面与妻子开始了漫长的育种生涯。梁甲农主攻小
麦育种,冯紫琅专攻大豆育种。同志们开玩笑地说:“他们是小麦与大豆的结合。”
就在这一年,眼看丰产的小麦就要到手了,一场无情的连天阴雨,使割倒的小麦泡在水
里,人们在齐腰深的水里用担架往外抬麦子。梁甲农身临其境,一种责任感使他彻夜难眠。
他想:要能使小麦的熟期躲过北大荒的雨季,那该多好啊!
为了使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他一头扎进小麦育种世界的王国里。
春天,乍暖还寒,种子播下去了,他的心也播进了黑土地里,他整天蹲在地里观察掌握
苗情,精心做好记录……;
6月,头顶烈日侍候在田间,等小麦短暂的扬花期,以便进行杂交。遇到刮风下雨别人往
屋里跑,他却往试验田跑,唯恐伤害了他的苗宝宝……
7至8月,是北大荒的盛夏,更是小麦育种工作者的忙季,要从不同杂交组合的几万株中
,一株一株地比较、选择、提纯、淘劣……
冬天,他又一头扎进考种室,对选出的种子再进行一穗穗、一粒粒的精挑细选……
选育一个品种,至少要十年时间,全世界没有例外。梁甲农深知,北大荒等不了那么长
的时间,他根据垦区生产实际,引入大量育种材料,进行杂交组合,利用“南繁”缩短育种
时间。虽然“南繁”生活艰苦,可这是缩短育种时间的最好途径。他带领小麦育种组的同志
连续4年到广东、海南岛进行“南繁”。短短几年时间,就培育出十几个有希望的品系。
正当梁甲农潜心研究向育种目标迈进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定为
“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走白专道路”的典型遭到批斗,育种工作被迫中
断,科研所被解散,一些育种材料散失,还强迫他退党,于1969年6月把他下放到几百里外的
生产队种菜、卖酱油。毁誉、体罚他都能忍受,多年培育的几十个有希望的品系和资料毁于
一旦,却使他气愤和伤心。
由于同事们的努力和农场试验站保存和引入部分材料,他们培育的小麦极早熟品种“垦
149”,于1970年在生产上应用,这个品种生育期只有两个半月,亩产达150—200公斤,4月
中旬下种,7月初即可开镰,正好赶在8月雨季的前头。这个品种在垦区进行了大面积种植,
并被确定为北方地区春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还被河北、内蒙古、吉林等8个省区
引种。“垦149”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农垦育种事业美好的前景。这个品种后来
获得了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党是了解和信任梁甲农的,组织上很快为他恢复了党籍,于1972年把他调回重新组建的
科研所,担任了育种研究室主任。在梁甲农的主持下,1974年培育出“钢107”、“钢108”
两个姊妹系小麦中早熟新品种,这对“双胞种”大面积推广后,成为垦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这两个品利获省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的春天来到了。年近半百的梁甲农有一种“志未酬
,鬓先秋”的紧迫感。根据垦区的生产条件,今后小麦的育种方向主要是高产、多抗(抗赤霉
病、白粉病、叶枯病、根腐病、抗倒伏、抗穗发芽、抗落粒)、优质。他总觉得自己有许多工
作要做。
为了夺回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加快育种速度,梁甲农想:能否在冬季进行一次南繁
的基础上变为两次南繁。如果成功,一年可育种三次,一年当三年用;如果失败,前功尽弃
,损失将无法弥补。他把全国主要南繁点的气象资料查了出来,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后
,在小麦育种会上提出了“一年一地连续两次南繁”的设想。尽管有人摇头,领导上还是鼓
励他用北大荒人的干劲去试试!他亲自考察定点,选定了云南省元谋县。为了防止万一,他和
组里的同志一起制定了整套种植措施和补救方案,在全组同志的努力下,1980年、1981年两
个冬季,实现了这一大胆的设想,连续两年获得成功,探索出一条冬季一年一地两季大面积
南繁小麦的新路子,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通过这一措施,使“七五”期间培育的“垦红6号
”“垦红7号”两个小麦品种提前两年在生产中应用,超额一倍完成了课题攻关指标,它的效
益是无法估算的。
1984年秋,梁甲农去南京参加学术会议,途中患了面部神经麻痹,嘴斜眼歪,说话不清
,眼睛流泪,腿也中了风,不听使唤,走路一瘸一拐。回来治了一段时间,没等痊愈就到了
南繁小麦收获的季节,他坚持要去,研究室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再三劝阻也不管用,所领导出
面劝他也不管用,最后,他还是登上了5000公里的南下路程。
点上的人,看到变了样的梁甲农准时来到,都劝他说:“你指挥我们干就行了。”但他
仍然每天坚持一瘸一拐地和大家一样下地,一行一株地选,和大家一起收割,脱谷、摊晒,
分包。在地里站的时间长了,腿发酸,有时向后倾倒,同志们都劝他不要再下地了,可他一
直坚持到选择、收获完了。
做为一个育种家,他深知选择这一关是多么的重要,一旦错过,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
失。他就是这样,几乎每年南繁收获的时节,他都亲自去选种。
梁甲农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根据他的业绩、
才能和资历,红兴隆管理局党委任命他担任科研所的副所长。可是在他任职的七年里,曾多
次给给管局党委打报告,请求辞去领导职务,他向党委表示:“我的专业是育种,不是行政
工作,党把我培养成高级农艺师,我要为北大荒多培育几个良种,为党多做点工作,以实现
我一生的夙愿。”管局党委郑重地批准了他的请求,梁甲农如愿以偿,他又回到了小麦育种
组,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种子田,回到了黑土地的怀抱里。
(三)
梁甲农与爱人冯紫琅不但眷恋黑土地的育种事业,而且还用北大荒人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影响和哺育年轻人。
在红兴隆科研所的育种队伍里,他们夫妇俩可以称得上“元老”了,跟他们前后一起工
作过的就有50多人,这些人多数是从全国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学生,梁甲农给新来的学生讲
的第一课就是“北大荒精神”,用自己亲身体会讲北大荒开发创业的昨天,用自己的言行带
好青年人。
不了解他们的人,根本看不出他们是大学生,他们的穿戴和老农一样,夏天是一身涤卡
衣服,脚下是农田鞋,挽着裤腿,冬天身着便服小棉袄。一次,所里让他们换件衣服准备会
见外宾,夫妇俩回到家把新衣服找了出来,穿上后,左照右看,总觉得不舒服,最后还是老
打扮。他俩说:“这样到地里工作方便,这样才是北大荒的育种人。”
1984年,刚刚走出农大校门,分配到小麦育种组的小胡,对工作热心,老梁放心地派他
去八五三农场调查试验田情况。他回来后,老梁知道他只去了一个点,而另一个稍远的试验
田他没去,这下老梁可火了,严厉地说:“干工作马马虎虎、毛毛草草怎么能行,要想干育
种工作就得一丝不苟,作为一个育种工作者,不好好掌握第一手材料怎么得了呢?”小胡脸
红到了脖根儿,第二次下去时认真考察,详细记录,汇报后老梁满意地笑了。如今小胡已成
为独当一面的课题组副组长了。
36年来,梁甲农和小麦育种组的同志共同向北大荒奉献了9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垦红6
号”获农场总局199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垦区优秀品种,“垦红7号”被农业部定为
1990年首批科研成果。这些品种在垦区累计推广1200万亩,创社会效益1.2亿多万元。
梁甲农为北大荒的育种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荣誉。他被聘为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特邀审查员,黑龙江省种子协会名誉
理事;被选为全国工会十一大代表,农垦部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佳木斯市模范党员,
红兴隆管理局五位标兵之一。
这么多的荣誉和社会头衔,他都没那么看重,他看重的是北大荒的育种事业。梁甲农在
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自我的人生价值,永做黑土地的育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