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隋乃昌

隋乃昌


拼音:suinaichang
捷足者
——记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工作者隋乃昌
傅强
1984年,拉连性极强的小麦品种79—369被省正式命名为“克早九号”,全省立即出现了
抢购热潮,价格扶摇直上:2元1公斤!而此时,名不见经传的依安农场却已拥有1140吨,占全
省种子拥有量的80%以上!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肖步阳教授致信依安农场:“在369刚刚命名
推广的时候,你们已拥有上千吨的种子,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1980年初,培育出
这个品种的克山农科所一共只有半信封的原种,而依安农场实验站仅仅从这半信封的种子中
取走了41粒!
然而,更不可想象的是这位在全省小麦种子繁育竞争中捷足先登的培育者,竟是一位只
读过6年书的普通技术员,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他叫隋乃昌
(一)
1944年,隋乃昌出生在松嫩平原依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哥们儿四个,都是种田的
好把式。1956年,他家所在的东平村并进了国营依安农场。当时,全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个
职工支撑着,每月收入28元,生活很艰辛,隋乃昌断断续续只念了六年书。1962年2月,18岁
的隋乃昌当上了队里的通信员,后来又被调到小区试验田。1965年3月,隋乃昌开始与种子打
交道,从此,他的生命就和种子紧紧连在一起了。
隋乃昌的身材不高,厚厚的嘴唇,一看就是个不善言语的老实人。育种的道路是曲折的
,1967年冬天,领导叫他去嫩江良种场调运“347”小麦种子。当时正值数九,风雪弥漫。隋
乃昌奔波好多天才将100多吨种子买回来。当时,社会秩序还比较混乱,不小心,他把借来的
公款丢了100多元。那个时候,100多元算是个不小的数字。隋乃昌回来一声未吭,这笔钱他
勒紧腰带整整两年才还清。作为一个搞育种的,却要到外面低声下气求人,花高价买种子,
这简直是一种耻辱!从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繁育出高产种子,不仅使本场的种子不外买,还
要让外地的人到自己场来买。
隋乃昌带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劲,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但他先后挤出几百元钱,买了200多本业务书籍,凭着两本字典、一本农业词典,硬是啃完了
“小麦育种学”、“小麦栽培学”等课程。他好掰死理,走到哪问到哪,场里生产科的技术
员他问遍了,啥时懂了,他的脸上才会浮出憨厚的笑容。就这样,他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
提高。1968年,他繁育的“克丰一号”小麦获得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纪录,依安农场实验站关
于这个品种的试验总结材料被载入《全国春小麦品种志》。
(二)
种子生产按过去的程式,鉴定试验要二年,区域试验要三年,生产示范还得三年,生产
周期长。隋乃昌经过反复探讨,总结出新材料试验和超前繁殖相结合的快速推广新品种的先
进经验,并把重点放在加快鉴定速度上,力求早鉴定,边区域试验边高速繁殖,使新品种提
前二至三年应用到生产上去。
要知道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万一鉴定不准,超前繁殖了低产品种,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
损失,并影响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了减少风险,隋乃昌把整个身心都投放到育种工作中。最
优秀的品种往往是在大量同类的对比中脱颖而出的,这些年,隋乃昌在广泛引种上下了苦功
。他先后从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北安、九三、嫩江农科所引进了2700多个小麦品系,最
多的一年引进200 多份品系。这些品系多的几十斤,少的只有几克。隋乃昌精心侍弄着每一
份种子,播种时播好标本,用人工播放种子;收获时逐品种打捆码堆,单拉单放单脱,20多
年里,他从未混杂过一份种子,因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各科研部门都愿意把最新育成的珍
贵品系,交给他进行区域试验。这些年里,从他手里没漏过一份好材料,长得再像的姊妹系
品种,他也能分得开,看得准,繁得快。有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腼腆地笑了:“有啥诀窍
,关键是有一颗事业心。心里时时刻刻想着这些材料,就像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双胞
胎长得再像,做父母的也能分得开,就是这个理。”
田间观察记载是鉴定的最根本的依据,但也是最艰苦,最繁琐的工作。小麦播进地,隋
乃昌的心也播进了地里。他有敏感的神经,作物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带来他的喜悦或懊恼。恶
劣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生育不利,但对观察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却是千金难买的好时机。每
到这时,隋乃昌便精神抖擞地奔到田间,和他心爱的种子在一起经受考验。他从未放弃一次
对酷暑、狂风、暴雨的观测,特别是入伏后,天气说变就变,隋乃昌常常来不及回家取雨衣
,就那样湿淋淋地,打着哆嗦守在田间。有时看地的小房离他只有几十米,大伙喊他避雨,
都被拒绝了。他不知被雨淋病了多少次。疾风识劲草,在无数次风雨中,隋乃昌不断挖掘出
一颗颗闪烁的明珠。
1972年,隋乃昌从克山农科所引进了仅有半市斤的克70—96 新品种,他经过整整一年的
跟踪观察,特别是在持续干旱和低温情况下观察,发现了这个品种与众不同的抗逆性特征。
于是,他在第二年便打破常规,边试验,边高繁,到1976年,这个品种已在全场全面推开。
1978年,当70—96正式命名为克早八号时,依安农场已车水马龙,大量原种源源输送到省内
外。这一年,仅实验站种子加价款就多收入了5.8万元。克76—96从引进到命名推广只用了5
年时间,为了表彰隋乃昌在推广克旱八号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农委和科委向他颁发了奖励
证书。
1974年11月25日,隋乃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年的秋季,他从克山农科
所著名育种专家肖步阳手中要来了七穗小麦,品种名叫克73—441。他捧回家中,搓下来一数
只有501粒,放到天平上一称,仅有8克重。第二年春天,他趴在地上,把这501粒种子大株距
地一粒粒摆好,细心地浇水、施肥,成天守候在田间。到秋整整收了11公斤半种子,按种子
自身重量计算,繁殖倍数达1137倍,这在国内也是罕见的!更可喜的是,在这一年的抗逆性观
察中,73—441崭露头角,抗病能力和丰产性能均属上乘。隋乃昌果断提出,在引进的第二年
就开始高倍繁殖。到1979年,克73—441正式命名为“克丰二号”时,依安农场这个品种播种
面积已超过万亩,垄断了全省75%的种子量,向省内外提供一级良种800多吨,为农场创收8万
多元。于是传出了“七穗小麦播万亩”的佳话。
1978年7月6日晚8点多钟,天突然下起了几年来少见的暴雨,隋乃昌站在窗前,忧心如焚
,他牵挂着田间的种子。夜里10 点雨还没停,他家门前已是一片白茫茫,夹的柳条障子都被
风刮倒了。隋乃昌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不顾家人劝阻,穿上雨衣,扛起铁锹就向试验田奔去
,到了地里打着手电一看不觉又惊又喜,风雨中,几乎所有材料都倒伏在地,唯有克76—75
1这个品种没倒,好样的!在田间排完水,回到家里已是很晚了,他把这一发现告诉妻子朱凤
珍,妻子也很高兴,说这次挨浇值得!1979年,隋乃昌搞的高倍繁殖,成为全省唯一的供种单
位,到1982年,克76—751正式命名为“克丰三号”时,依安农场又垄断了全省80%的种子量
。为此,1988年,国家农业部又授予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克76—751从引进到
推广不过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三)
隋乃昌爱种子胜过爱家、爱孩子,他新婚第二天就匆匆到实验区上班去了。在家里,隋
乃昌如匆匆往来的房客,家务活全部由他的妻子朱凤珍承担起来。他有三个孩子,除生小二
时,隋乃昌在家休息了一天外,其他半天工也没耽误。隋乃昌能记住上百个材料的特性特征
,却记不住三个孩子的年龄生日,孩子们抱怨说,在爸爸心里,我们还不如小麦种子呢!他的
妻子和他在一个试验室工作,夫妻俩都热爱育种工作。在繁殖克76—751时,为了防止混种,
他们夫妻俩把几十捆没脱粒的麦子,一趟趟地从地里抱回家来,晚上全家大人孩子齐动手,
一起搓麦子。每年的麦收时节,他家经常成了麦场,院里、屋里、炕头、地下,到处是摊晒
的麦种。他家的孩子也懂得这麦种金贵,从不敢乱摸乱碰,还主动帮大人看着,不让小鸡和
麻雀来祸害。
隋乃昌把良种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从不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过去,一年到头总
是穿着一套黑衣服;夏天总是戴着一顶尖草帽,那草帽也不知戴了多少年,直到那尖顶破了
,露出不驯服的一绺头发后,才恋恋不舍的扔掉换一顶新草帽。由于长期的弯腰观测记录,
他患了“腰脊筋膜炎”,常常痛得直不起腰来,终于有一天爬不起床来,领导和同志们逼着
他住进了管局医院。大夫要求他住院三个月,可他怎能躺得住,晚上作梦都梦到麦种。于是
,他对医生软磨硬泡,结果住院14天就返回了农场。
就是这样,隋乃昌20多年里先后繁育推广27个优良小麦品种,向省内外提供超级原种、
原种和一级良种15700多吨,为农场增加收入300多万元,而这些良种增产创造的效益则难以
计算。
党和人民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连续24年被评为场以上劳模,多次被评为总局
特等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家农垦部授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89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
模范光荣称号。
隋乃昌热爱脚下这北大荒的黑土地,他是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他献身于垦区的种子繁
育事业,但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颗种子,一颗闪闪发光的共产党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