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周玉岩

周玉岩


拼音:zhouyuyan
永葆青春的种子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农艺师周玉岩
傅强
地处北纬48°19′的克山农场,曾是一块灾难频仍的土地,干旱、大风、低温、早霜四
大灾害在这里暴虐横行。然而,从1978 年到1991年,克山人创造了连续14年高产盈利的奇迹
,粮豆单产始终在黑龙江垦区102个国营农场中名列前茅;同样,也是这块土地上,培养造就
了一批优秀的北大荒人,一批富有献身精神的科技工作者。
周玉岩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在他从事育种工作漫长的36年中,先后选育、繁殖、推广
了近40个优良品种;增产粮食成千万公斤;对外提供良种37000多吨,创造利润300多万元。
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凝聚在良种身上,把青春与良种一起播进了克山的黑土地
中。
(一)
1956年4月1日,周玉岩从佳木斯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克山农场。那年,他只有22
岁。当时农场刚刚成立试验站,他便主动要求到站里工作,住进了试验站的马架子,那时的
克山农场,正处在大面积开荒建场阶段,场部仅有16栋土坯房,晚上狼群在房外彻夜嚎叫,
令人胆战心惊。工作条件更难苦,搞种子发芽,连个操作台都没有,只好在大宿舍炕上屯土
试验。由于地下水位低,打井不够深,只好喝那难闻的黄浊的井水……
也许,正是那艰苦的创业岁月,才磨练出周玉岩那股锲而不舍、万难不惧的劲头来。而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北大荒人,又有哪个不是条硬汉子呢?!
最初,站里人员少,周玉岩领着育种组的三个人要承担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马铃
薯五大作物的引种鉴定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省里交办的区域试验工作,拳打脚踢,工作没白
天黑夜的,但其乐也融融。周玉岩个头不高,说话慢声细语,但在育种上毫不含糊。他把课
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先后选育推广了五个大豆良种,其中自育的长叶一号,被当
时生产建设兵团命名为“兵丰501”,这个品种从1969年到1980年的12年里,成为农场的主栽
品种,共增产大豆19.2万公斤,增加收入115.2万元。1974年和1975年,“兵丰501”在广州
中国对外经济交易会展销,为农场大豆出口打开了销路,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1963年,周玉岩专门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从此展开了漫长、激烈的攻坚战。克山农场地
处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对良种繁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这个场小麦播种面积占总
耕地面积的55%,总产占粮豆总产的70%,如何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不断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
是关键措施。建场初期,他们采用“秃不齐”等品种,由于口紧、穗小粒少,丰产性能不好
,亩产量只有75公斤;1964年至1968年虽引入克强、克壮等品种,但亩产也不足100 公斤。
小麦上不去,粮豆总产就被扯了下来,农场长期处于低产亏损状态。
周玉岩睡不着觉了,眼睛常常熬得红红的,面对育种工作的落后局面,他焦灼、惭愧。
这两年,尽管他推广了自育的兵麦503、504品种,小麦产量有所上升,但也不过在130公斤上
下徘徊,症结何在呢?
他迈开双腿,走访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队,翻阅了大量的农业科技资料;他深入田间,采
集了作物的标本和土壤的样品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分析,终于查明了小麦低产的原因:以前选
育的品种“抗病力弱,生长前抗旱,后期不耐涝”,而这种通病恰恰与本地春早秋涝的气候
环境相矛盾。
育种方向明确了。
没有其它选择,没有任何捷径,周玉岩一头扎进试验区,在浩瀚的品种莽林中寻找着栋
梁之材。他下了笨功夫,在几千份杂交后代品种中筛选出近千份种子,分别种在试验地里,
每天都要进行繁琐的田间调查。上千份种子,一观察就是一整天,还有逐品种、逐项目的记
录,细致地区别开各个品种的优劣差异。周玉岩豁出去了,这艰难的开拓激起了他奋进的勇
气。每逢大风呼啸,暴雨如注时,他就会出现在试验区里,翘首等待,看哪一种将在逆境中
脱颖而出!
终于,它出现了。周玉岩在近百份的鉴定品种中鉴定出克69— 701小麦品种。它具有
“穗大粒多,喜肥秆强,前期耐旱,后期耐湿,高产稳产等优点,这将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为了使这个品种能够尽快大面积推广,周玉岩同另一名青年技术工人,带着“701”种子
到广东湛江南繁去了。亚热带的气候使他彻夜难眠;多年的十二脂肠溃疡,使他咽不下去南
方的线米饭,只好买饼干泡开水度日。半个月后,小麦终于破土而出,丰满秀丽,而周玉岩
却日见消瘦。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和暴雨持续了一天一夜,把小麦繁殖田全部泡在雨水
之中,周玉岩蹲在麦田边,心疼地掉下泪。猛然,他站起身来,甩掉衣裳,领着那青年工人
顶着狂风暴雨挖起排水沟来,摔倒了爬起来,整整干了两天,终于将麦田的水排了出去,“
701”得救了。
经过两次的南繁和生产队稀植高繁,到1978年,克69—701成为克山农场的主栽品种,显
示出其优异的性能,全场20万亩小麦提前两年亩产突破了200公斤,比更新品种前增产50.4%
,农场一跃扭亏为盈,并由此踏上了连续14年高产盈利的道路。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麦育种出现突破性进展后,克山农场粮豆产量开始进入稳产
高产的新阶段。然而,周玉岩并没有满足,他又向新的高度进军。
通过调查,他发现克69—701虽然有增产的优点,但它抗逆性不够强,特别是散黑穗病较
重,这样势必影响产量。由此,他进一步思考到:育种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滞后于生产实
践,要有超前意识,要加快种子的更新换代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他归纳出“多引要
精,严选要准,快繁要纯”的12字方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田间,投身于品种的不间断更
新上来。
1979年周玉岩准确地鉴定出克丰二号和克73—445两个优良品种,这两个品种不仅前期耐
旱,后期耐湿,而且抗病力强。他采取边试验、边高倍繁殖的办法,到1981年,这两个品种
就迅速取代了克69—701,播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91%,比克69—701分别增产9.7%和15.4%,
1983年,克山农场小麦突破250公斤大关。
根据本地十年九春旱的特点,1983年,他和分场良种队一起重点繁殖抗旱性强、病害轻
、品质好、产量高的克73—402新品种,高繁出克77—593高产品种,自育出克农7437—52中
熟高产品种,使农场实现了每四年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起到了明显的增产作用。1990年,克
山农场小麦单产第一次突破了300公斤大关,国务院授予这个场“生产先进场”的光荣称号。
1991年,在遭受大旱大涝的情况下,克山农场小麦亩产达到310公斤,继续雄踞黑龙江垦区之
首。
周玉岩参加了克山农场的早期开发建设,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保持着勇于开拓的精神
。1981年,他担任场科研站的站长,除主持小麦课题外,重点抓了原、良种的繁殖。为了降
低繁殖费用,他果断地决定停止昂贵的南繁活动,把选准苗头品种抢旱高繁与大面积稀植高
繁相结合,并以提高繁殖倍数为主来提高单产,仅1年就节约南繁费用近10万元。
近几年,克山农场从国外引进孚尔拉玉米品种,价格较贵。过去玉米杂交制种父本与母
本行比一般都是1:4、1:5,最多1:6,1990年,周玉岩为了节省费用,提高育种效率,大
胆采取了省内从未有的1:8的行比。当时许多人怀疑、担心、忧虑,因为万一试验失败,将
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周玉岩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坚持在300亩育
种田上把实验搞到底,并获得了成功,为垦区提高玉米杂交种产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
晚霞红似火。
36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已近耳顺之在,但他仍然是精神抖擞,仍然是激情满怀,仍
然痴情于良种的繁育,仍然洋溢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
为了育种,他走遍了克山农场的每一块土地;他多次到各科研部门虚心求教;他奔波于
邻近的十几个县场,传技术、传经验、介绍新品种。从70年代后期到现在,克山农场向省内
外的17个地区和市县提供了几万吨良种,创造了巨大的经验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育种,他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1960年至1964年,他身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常
常吃不下饭,按着肚子上班,疼了吃片药,饿了吃块饼干,咬牙完成了任务。他担任实验站
长后,仍然经常深入试验区搞科研调查,平时行政工作多,就挤节假日时间去干,每逢刮风
下雨,他还照样去观察小麦长势和倒伏情况,还亲自整理试验资料,写试验总结,为育种他
总有使不完的劲。
党和人民给予他以很高的荣誉:他先后两次获国家农委、科委、农垦部、农牧渔业部的
表彰奖励;多次被评为农场总局的特等劳动模范;1988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
优秀科技工作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