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义
邓永义
拼音:dengyongyi
烛光颂
——记蔬菜专家邓永义
刘长江 尹丽君
1987年,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技术学校爆出一则特大新闻——“红专77
3”培育成功了!这是蔬菜领域的一颗新星。新培育的大辣椒最大单果重半公斤,亩产4000公
斤。它的培育者是该校高级讲师邓永义。
有人把他神化,而更多的人则想在亲眼看见硕大的辣椒的同时,也见见这位传奇人物。
然而,他却已悄然地离开了我们……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邓永义刻苦钻研精心培育蔬菜新品种的一生,就是鲁迅说的“中国的脊梁”的真实写照
。
(一)
邓永义1919年10月出生在吉林省梨树县一户农民家庭。在那里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时值匪盗四起,兵荒马乱,他勉强读完了中学便跌入了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社会,受尽颠沛流
离之苦,新中国诞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才真正感受到人活着的意义。
1948年12月,党派他到沈阳做“接收大员”。无疑这是令人羡慕的美差,然而,“办公
室”他坐不住,主动申请到茫茫苍苍的黑龙江国营农场。理由是“那里落后,条件差,更需
要我”,于是,他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
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邓永义培育的第一个46.5公斤重的大南瓜“问世”了。大南瓜很符
合大跃进的气候,很快被送往北京农展馆展出,一时轰动全国!继之,三个马铃薯抗病、高产
新品种也崭露头角;同时他又卓有成效地摸索并推广了“白菜,萝卜不用母根采种技术”,
把两年的采种时间缩短为一年……他的成果受到了当时中央农垦部王震部长的嘉许,说是搞
好一个山药蛋,能顶三个弹(导弹、原子弹、氢弹)。为了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纸公文
,邓永义被调到了农垦部。他仍然不习惯于坐办公室,他用多半时间走访新疆、甘肃、内蒙
等垦区,一边讲学,一边考察,种种见闻使他陷入了深思,他看到了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低
标准、瓜菜代”,要解决吃饭问题,靠农业增产,而要增产没有好的品种怎么行?眼下良种
奇缺,这是问题的关键!他这样想着,决心便已下定:蹲机关不行,搞品种还得下基层。于是
,1963年3月,他舍弃了舒适的都市生活,携家带口又回到了黑龙江这片黑土地,着手培育良
种。
然而好景不长,史无前例的“文革”狂飙猝然卷来。一贯埋头苦干,与世无争的邓永义
,也被扣上了“业务第一,利润挂帅”“对文化大革命有抵触情绪”等等一条条“罪状”。
1970年4月他被下放劳动。
夜幕降临,他兀自踯躅在田间地头,望着一块块荒芜的土地,他气得嘴唇发抖,“搞生
产、科研,何罪之有?!”他不甘罢休,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炼就了坚韧、不屈、倔强的性格。
冷遇、奚落、挖苦、嘲笑和诽谤没能使他的希望破灭。他决不放弃自己的事业,他要用生命
来维护亲手培育的良种。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步行20公里,翻一座山梁,去他下放的连队
劳动,天黑才回来,坚持科研,风雨无阻……
终于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一个科学的春天!
历尽磨难的邓永义更加坚毅、执著。
1977年,58岁的邓永义调到黑龙江省红兴隆农校,专门从事蔬菜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在这里,他实现了自己终生夙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刚恢复建校,条件差,开荒、建园、播种、收获全是他的事儿。老邓恨不能学会“分
身术”,吃饭,睡觉似乎是多余的。以至于他的老伴嗔怪地说他:“你干脆和大辣椒、大南
瓜过算了。”他却只是笑。
是啊,培育一颗良种,有多少事要做呀,他顶着热日给秧苗盖草、遮荫;趴在地上一株
株观察、记录,一株株松土,直到天黑还要全田检查一番,觉得一切无误才放心离去;如果
谁糟踏或拿了公家的苗子,则一定追究到底,并报告有关领导,给予批评教育。
一个盛夏的中午,白发斑斑的老邓不知从哪儿借来绳套、枷板俱全的磙子,碾轧大葱良
种,他把绳子套在肩上,弓着腰,脸几乎贴在地上,一步、二步、三步……豆大的汗珠成串
滚落,人们见了纷纷向他走来,夺过他肩上的绳套。
感人的事情留给人的记忆是久远的。不能忘记,冬天装大粪车时他将铁锹扔开,赤手上
阵,一块块把粪坨举上了车,身上挂满了“彩”,脸上却是胜利的笑;不能忘记,检查窖藏
马铃薯种钻地洞时,头被碰破,鲜血涌流,流淌到脸上,脖子上……而他的嘴里却是“没关
系,不要紧,没关系,不要紧”仍倔强地继续他的工作;不能忘记,他“超负荷”工作,昏
倒在办公桌上……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他培育出“红专773”、“771—2”等三个大甜
椒新品种,一个“长白大葱”良种。
1986年4月18日,省电台几次播出新闻:“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老教师邓永义,经多年含
辛茹苦系统选育而成的‘红专773’大甜椒,多点试验结果,亩产4000公斤,最大单果500克
!”继之,《农业科技要闻》1984年6月第47期以醒目的位置刊出这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之后
,全国40余家报刊争相转载。至此,一股巨大的“773热浪”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红专773冲
击波”。
全国各地广大菜农振奋了!如同得到“仙果”,于是,“求良种”、“求技术”的信函雪
片般飞来,仅两年就有近3000余封来信,来访者200余人,港商三番五次登门求籽……直到邓
永义去世后一年半的今天,“求援信”,“感谢信”仍络绎不绝。希望的种子终于在全国25
个省市生根,发芽,在广大菜农心中开了花!
人们感谢他,那份真情实在难以表达,都敬称他“邓财神”!福建省一农民信中写道:邓
永义老师,财神爷,您好,谢谢了!寄来的“773”辣椒良种和资料均收到……让我向您谢恩
、谢德……
人们说邓永义成功了,然而他的成功又何止这些?他先后参与编写大中专教材七本,在
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5篇……他参加工作40年间,除去“挨斗”10年,竟有20余次被
评为农场、学校、管局、总局,省、部各级劳动模范,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等。
他成功了,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成为教育、科技
工作者的楷模!电视台采访了他,并制作了党员教育片——《烛光颂》。
古稀之年的邓永义,本该卸甲归田,尽享天伦之乐了,然而,他却拿出一个崭新的计划
,再建一个“蔬菜基地”,进行义务扶贫,中心设在吉林四平,领导、同事多次劝他休息,
他却总是认真地说:“我退休不退岗,要把烛光亮到底!”于是强倔地背着良种和资料登上了
南去的列车……走时,他留下首小诗:“大丈夫生在天地间,当轰轰烈烈干一番,余热生辉
科技兴农,烛光消时见祖先”。
这,便是邓永义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的充分体现。
1990年5月12日,邓永义从田里出来顿觉胸部剧痛,老伴劝着把他送进了医院。谁曾料到
,这竟是老邓生命的最后一刻!死亡诊断书上落下几个沉重的黑字:“冠心病、猝死”。
1990年5月14日,噩耗从四平市传来,传遍了农校的每一个角落……
有人说该给他树个“碑”。不,邓永义不需要任何碑,在人们的心中他是永恒的“烛光
”,是不朽的“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