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圃
程乐圃
拼音:chenglepu
种子迷
——记小麦育种专家程乐圃
张沛 吕玉臣
万顷良田,麦浪滚滚,一望无边。
程乐圃在烈日下,头戴草帽,手拿米尺,站在齐腰深的麦海里,一会儿拔起一棵小麦数
数粒数;一会儿用米尺量量株高……
“亩产301.5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昔日的夙愿变为现实:北新1—6号、垦北1—3号小麦品种培育成功,现在又有了北87—
44、北88—26号等4个小麦后备新品系。这些小麦新品种的诞生,是他——北安农管局科研所
副所长、小麦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程乐圃36年汗水的结晶。
(一)
1935年农历10月14日,湖南省双丰县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又添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就是
程乐圃。
儿童时代的程乐圃,耳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枪声,目睹了穷苦人沿街讨饭的情景,
体会到了做一个农民的辛劳。
“要让人民吃饱饭”的想法强烈地振撼着他那幼小的心灵。从12岁那年开始,每到星期
天,程乐圃复习完功课,学着用原始的制米工具石臼捣米,帮助母亲种菜、挑煤。到15岁他
学会了种田的本领。
1952年7月,因战乱和家境三次休学的程乐圃终于完成了他的初中学业。这年10月,他毅
然响应号召打起行装,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千里迢迢来到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北安农校)
学习。
三年学业,程乐圃虽然对北方的生活环境不太习惯,但对所学的《土壤学》、《遗传学
》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3名。然而,有一个问题使他迷惑不解:“北大荒土地肥
沃,为什么不能多种一些小麦?一日三餐吃的都是高粱米、小米饭、苞米面大饼子,吃白面
像金子一样珍贵。”
带着这个问题程乐圃到二龙山农场、讷河农村实习,终于在老百姓的家里找到了答案:
品种老化,使小麦亩产徘徊在50公斤上下。程乐圃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肩上
的重任。他要在小麦育种上搞出名堂来。
1955年7月,22岁的程乐圃走出学堂,他没有回湖南老家,而是就地扎根,来到北安劳改
农场工作。
1957年,北安地区良种场成立,他选择了小麦育种这一行,在这片黑土地上实践他的诺
言,一干就是一辈子。
万事开头难,培育良种更难。一个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往往要用10年的功夫,做为一名农
业技术员的程乐圃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他从引进、繁育开始,摸索小麦生长的习性,从中
鉴评出最佳良种。在1957年至1959年的三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繁育推广了抗锈病品种松花
江2号、4号和5号,对附近十几个农场的杂乱种子进行了全面的更换,小麦单产比过去提高了
10%。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松花江2号虽然增产幅度较大,但遇到涝年根腐病
严重,产量不稳定。为了寻找新的抗病源,程乐圃去克山农科所,到东北农学院,坐火车、
乘汽车、用步行,把满腔热忱都用在引种上。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程乐圃到克山农科所引种,回来在北安下车时,站前没有一台车
,他不顾旅途疲劳,背起30多公斤的麦种,迎着刺骨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上步
行了4公里回到场里。汗水渗透了棉衣,手脚冻得麻木了,可他心里充满了喜悦。
在引进的30多个小麦品种中,通过实验、鉴定、评选出抗病、耐涝,适应性广、丰产性
高的克强、克壮小麦品种。
目标选准了,1960年开始推广,1962年在各农场普及,种植结果证明,克强、克壮比松
花江2号又提高20%,亩产达到175 公斤。
1963年,当《黑龙江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用革命精神推广“克强”“克壮”》的时候
,程乐圃所在的良种场已普及了。那时,每天到这里拉种子的车排成队,接连不断。克强、
克壮为全省实现良种化做出了贡献。
60年代初期,通过引种鉴定又发现克钢、克光抗病耐涝性更强、丰产性超过克强克壮,
而且有适于机械化收割的特点。程乐圃抓住苗头,大面积采用15—30厘米高倍繁殖法。仅仅
一两年的时间,2公斤种子繁殖了3250公斤,占当年全省繁殖总量的80%。
1963年,程乐圃引进繁殖的一吨克光小麦品种,做为中朝友谊的象征,在朝鲜人民共和
国的土地上扎根,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科学是没有彼岸的。
1964年,程乐圃在种子天地里由引、繁、推,转入培育。
他凭着七年的育种经验,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胆地接受了培育新品种的光荣任
务,他要在科学的海洋里寻找新的航标。
1965年冬季,程乐圃带着希望的种子,踏上南去的列车,到海南岛进行首次南繁育种,
以缩短育种周期。
南方虫子、老鼠、害鸟多。程乐圃天不亮就起床,看地、灌溉、做杂交。每天在田里和
植物打交道,精心培育着每一棵良种。
程乐圃在科学的天地里孜孜不倦地耕耘着。他入迷了,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育种上,就
连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也不能耽误。那年二儿子出生,他在省里开种子工作会议;三儿子落
地时,他在华山农场鉴评小麦良种;最后一个儿子来到人世时,他在温室里忙着育苗。
有志者事竞成,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程乐圃培育的第一个小麦品种北63—7,被正
式命名为北新一号,当年在绥化、嫩江等6个农垦局和地方市县推广,栽培面积达150多万亩
,比当时的主栽品种克钢亩增产12.5%
程乐圃育种成功了,他走在了时间的前列。在以后的七年时间里,他又培育出北新2—6
号5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北新四号荣获省1977年科技大会奖。
(二)
程乐圃是一位事业型的干部。
读书那阵子,他算得上一位高才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他深感知识不够用。多少个夜晚
,他在灯下学习孟德尔·摩尔根的射线、激光育种、三系育种等方法,整理着学习笔记。那
记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成了他一生的财富。
1963年和1964年,东北农学院王金陵、李景华教授到嫩江分院讲学,程乐圃早晨5点起床
,晚上8点钟归来,每天往返步行十几公里去听遗传学,20多天风雨不误。
二十几年来,程乐圃系统地学习了大学农业本科基础理论课。精通了业务,写出了三万
多字的论文,多次参加省里的学术讨论会。他撰写的《小麦良种与高产栽培》论文获管局农
学会优秀论文奖,并做为农业技术员培训的教材纳入使用。在省科委种子协会上,他宣读的
《小麦早熟高产育种工作体会》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不懈的追求,使这位南来的雏雁炼硬了翅膀,为小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2年到1974年,连续三年出现严重涝灾。各种小麦病害大面积发生,做为小麦育种主
持人的程乐圃,心情十分焦急,下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尽快地育出抗病高产品种来。
当时小麦组人员少,经常只有两三人在工作量特别大,时间性又很强的情况下,程乐圃
率先垂范,带着几名同志,早晨蹚着露水,中午顶着太阳,晚上摸黑归来,除了种管收外,
更主要的是忙于田间调查、田间选择。
冬季,他还要种植温室和到南方增代繁殖,以加快育种进度,解决一年二代。
善于独立思考的程乐圃,在小麦新品种的研究上,从不套用别人的框框。他从实际需要
出发,在他的调整和管理下的科研实验区整个水平代表着垦区的特点,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尤其是布点试验、跟踪考查、反馈实验,他七次赴海南、南宁、汕头等地进行南繁育种,
摸清了南北方不同地区选育种的规律,为小麦育种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
1978年8月26日下午,人们正在麦场里忙着脱谷。
突然,有人惊喊:“快停车,程乐圃被机器碰着了。”
人们放下手里的活计,从四面八方跑来。
脸色苍白,昏迷不醒的程乐圃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安农管局中心医院。
经抢救人是脱险了,但由于伤势过重,脾脏被机器绞坏,腹腔充血,不得不做切脾大手
术。
一个星期后,病情稍好转的程乐圃,以顽强的毅力,坐在床上看书、学习、写总结,住
院期间,他看完了3本业务书,写了2份小麦育种总结。
他在家养病期间也不消停,时刻都在想着育种的事。他带着隐隐作痛的伤口,拖着虚弱
的身子,把2000株小麦杂交品种拿到家里分析、对比。家里成了他临时的小麦育种室。
第二年春天,程乐圃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就到温室里和课题组的同志们准备田间
试验的种子,开始实施新的计划方案。
从80年代初,任小麦研究室主任的程乐圃,带领科技人员,在设备条件较差的情况下,
放开眼界,大胆实验,最先在省内利用墨西哥小麦的矮杆种质资源,与我省推广的品种成功
地结合起来,把墨西哥麦中的早熟矮秆、秆强硬、高抗秆等优良特性输入了我省小麦品种的
种质。在他的主持下,课题组又先后培育出垦北1、2、3号小麦新品种。这些良种秆矮、中早
熟、喜水、抗病,提高产量1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500多万亩,除本垦区和省内大面积种
植外,也深受辽宁、吉林等地的青睐。尤其是垦北1号作为省内一个早熟品种,获得了黑龙江
省198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70年代到80年代初,垦区小麦种植比例过大,占50%到60%以上,造成麦收紧张,各种矛
盾突出。要想调节缓冲收获期,确保丰产丰收,必须多种一些早熟、中熟品种。对此,总局
和管局也做了强调,并要求北安局科研所把培育早熟、中熟品种做为重点课题研究,这一点
程乐圃按上级要求已竭尽全力完成了。
但到80年代中期,垦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开发了油菜的栽培,扩大了玉米面
积,实行了科学的麦油豆三区轮作制,小麦面积压缩到了只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又随着收获
机械力量的增强,不遇涝灾一般在十天左右能把小麦全部抢收回来,不必种植太多的早熟品
种了。因此,中晚熟品种成了绝对优势。
程乐圃有一种超前的预见能力,他看到了自己培育的垦北2、3号小麦种的推广覆盖面积
将会大大减少这一趋势。因此,从1983年开始,在他的主持下,课题组转移了育种目标,在
培育中晚类型品种上开始下功夫。
他通过全面分析,抓住了提高综合抗病、抗逆性、秆强度等主要稳产性状和同仁们一起
开始了麦种的改良。
经过十个春秋的勤奋耕耘,终于在新品种的培育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出一批综合
多抗性强,特别是高抗赤霉、根腐和叶锈性病害、秆强抗倒伏,特别耐雨涝、耐高温、活叶
活秆成熟的品种,丰产性大大超过当前推广的王牌品种新克旱9号的新品种。表现突出的北8
7—44、北87—150、北88—16、北88—26。这些品种一般高产都在300公斤以上,最高可达4
00公斤,适应性也很广泛,不仅在北安局表现突出,在西部的九三、嫩江局东部的绥化、宝
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等局各试验点表现也普遍都好。近年来,这些品种一面在参
加区域试验一面进行重点加速繁殖。省和垦区各育种单位、小麦专家们对这批高抗丰产品种
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成为垦区建设5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
程乐圃潜心麦种研究,成果累累,曾20多次被国家农垦总局、省政府、总局评为先进工
作者、特等标兵、科技先进工作者……1988年又被总局评为特级劳动模范,曾两次受到晋升
工资奖励。
荣誉对程乐圃来说,只是鞭策和鼓励。不用扬鞭自奋蹄,他把毕生的精力完全用于小麦
的研究中。
党组织信赖程乐圃,垦区人民心中有着程乐圃,继1979年被晋升为农业技师后,1985年
又被晋升为高级农艺师。197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36年过去了,程乐圃任科研所副所长已七个年头了,他虽然事务性的工作多了些,但始
终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专业的研究,继续承担着总局部署的几个新课题的主持工作,那热情
劲仍不减当年。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把程乐圃锤炼成为一颗成熟饱满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
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