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田
谭玉田
拼音:tanyutian
油菜飘香
——记高级农艺师谭玉田
张沛 王学良
“夕阳无限好,红霞正满天,治涝志未竟,但愿争朝夕。”
这是赵光农场高级农艺师谭玉田日记中自题自省的一首小诗,字里行间浸透着一位老科
技工作者矢志科技报国的一片赤诚。
然而,谁能想到,苍凉的岁月曾撕裂过他那颗雄心,他脚下踏出的串串闪光的足迹中,
浸透着多少苦辣酸甜?
(一)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谭玉田,畅想着未来,有着自己远大的追求和抱负。
他解放前就读完了伪满农科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他又考入东北行政学院法律系。毕
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市中级法院,当上了一名执法官。
神圣的事业,满腔的热忱,谭玉田用青春的火花去点亮人生的旅途,立志做一个“包青
天”。一次在办案中,他较起真来,不听好友的劝阻,严明执法,结果得罪了本单位有权势
的人事科长,引来一场横祸。一个莫须有的历史反革命的罪名,就这样张冠李戴地扣在了他
的头顶上。一夜间,他身败名裂,成了人民的罪人。1951年10月,谭玉田从辽宁省会沈阳被
遣送到福安劳改支队改造。
从此,他历经五年磨难,在铁窗下忍痛求生。
苦难不完全是折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造就。
谭玉田受了不白之冤,精神上的打击,思想上的斗争,使他主动提出了与在佳木斯市工
作的爱人离婚,以使她免受牵连。
谭玉田没有失去平衡,他的理智是清醒的,深知自己的无辜,并十分坚信党组织终有一
天会澄清自己的问题。爱人相信自己的丈夫,同情理解自己的丈夫,在谭玉田失志的窘困下
,不但拒绝了离婚的请求,为了让谭玉田得到一点安慰,她抛弃了大城市,毅然主动地调到
谭玉田的身边,这给谭玉田以极大的慰籍。
谭玉田在改造中逐渐消除了悲观失望的消沉情绪,暗下决心:要用自己那坦荡的胸怀,
无私的奉献来证明自己对党的一片赤诚。
谭玉田深知自己处在农业的王国,过去掌握的那点农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适应
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疲惫的劳动之余,他开始自学《栽培学》、《遗传学》、《耕作
法》等农业理论知识,并注意在实践中去结合去应用。
信念之火在追求的旷野上燃烧,谭玉田开始了在“种子王国”中探索。
从1969年起,他在北安地区良种场一干就是16年。从研究室到实验田,就是谭玉田工作
的轨迹,大豆良种是当时生产上的迫切需要。他把良种当做生命。一次,一头母猪跑进他的
大豆实验田,糟踏了一大片豆苗。他好心疼,拿着被啃坏了的豆苗赶着猪去找猪的主人。主
人并不理茬,猪照样进他的实验田。那头猪第七次闯进他的实验田时,他实在气急了,用镰
刀砍了它。为此他又得罪了一位权势。1956年秋季评工资时,压低他两级工资达一年之久。
还有一次,大队长让他把装小品种的麻袋腾出来,他坚决不肯,大队长气呼呼地说:“谁说
了算?”他理直气壮地坚持:“国家的利益说了算!”
压扁了的空间,搞科技难度是极大的。但是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辛
勤的耕耘,他先后培育成1—11号北呼豆等14个大豆品种,为本地区提供了主栽新品种、改变
了北安地区大豆低产局面,并在省内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因为历史环境和本人所处的条件,当时大多数科研成果都记在别人的名下。谭玉田对这
些都正确对待和理解了。
然而,社会对脚踏实地做出贡献的人的评价是公正的。他劳改一解除,省公安厅马上就
任命他为12级农业技术员。谭玉田的干劲更足了,并连续六年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
正当谭玉田插上知识的翅膀,重新勾划事业的蓝图之时,十年浩劫使他第二次灾难临头
。多年苦心积累的宝贵资料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并不由分说地被撵出了科研阵地,妻子、
儿子遭到株连,被强制退职,一同“赶鬼”遣送原籍。
岁月的长河,冲逝着多少金子般的衷情!岁月的峥嵘,又使多少弱者不可自拔!
尽管道路多坎坷,并没有动摇一位科技知识分子报国的意志。谭玉田在家乡山东黄县劳
动的几年里,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以赤诚爱国的高度责任感深情地对待周围的父老乡亲、
农民兄弟,照样把农业科学技术奉献给中华大地。
在仅有的0.6亩自留地里谭玉田搞起小麦育种,在妻子儿女的帮助下,给家乡留下了一个
小麦良种69—1。
每当果树吐绿时,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地来请谭玉田到果园帮助剪枝、防治病虫害。
每当播种时节,农民们又你来我往地请谭玉田指导春种,搞玉米单交制种。
每当秋季……家乡人民把这位“牛鬼蛇神”当成了“进门财神”。
(二)
1974年,福安农场党委冒着政治风险,从山东把谭玉田热情地请了回来,并十分信赖地
让谭玉田担任科研和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年过半百不恋安,谭玉田的脚步还是那样的坚实,精神头还是那样的饱满。
想生产所需,急生产所急,干当前想长远,为生产服务,谭玉田致力于解决生产问题的
实验100多项:高倍繁殖小麦克丰二号,从三两种子开始两年繁殖了一万倍,更换了劣种,亩
产提高40—50公斤。在没有其它除草剂的情况下,他试验应用2·4—DT,在小麦、大豆、玉
米、谷子出苗前除草获得成功……他听说北安良种场育成了玉米北育5号,但无原种,无人搞
中试,他便主持示范试验,18亩地获亩产548公斤的超历史纪录,为这个品种的推广提供了依
据。无原种,他带领下乡知青用60亩地制原种,整天忙在地里,特别玉米扬花期,为保种子
纯度,及时拔除母本的雄花,每天追着星星下地,赶着月亮回家,露水打湿的衣服刚干又被
汗水湿透,雨水常和着汗水从头流到脚,不分刮风下雨,整日守候在地里。不但解决本场用
种,还为其他农场及河北、山西的16个单位提供了原种。为解决大豆受雹灾贪青晚熟等问题
,大胆采用黑龙江大学研制的第一份大豆矮壮素——三碘苯钾酸。没人搞中试,一切都是个
谜,为了摸清溶解方法、使用剂量、喷施时期及时间等问题,他一方面到处收集资料,另一
方面搞了不同时期不同剂量的预备试验100多项进行观察记录。60多个日日夜夜,他记录数据
的纸摞起来有一寸多厚,人却瘦了一圈。不但把用酒精溶解改为用苏达溶解,还提出了科学
的用量、用法和时期。结果使1500亩被雹子打的大豆喷施后获亩产101公斤的产量。他的成果
得到了省农科院、省化工局、黑大、总局科技处在福安召开的联合鉴定会的肯定,中央电台
发了新闻,他和北育5号的示范推广一起获得国家科技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来,使谭玉田的报国之志得到升华。
1979年,福安农场与赵光农场合并,总场调他到实验站工作,他拒绝了,他说:“存在
问题最多的生产第一线,才是科技人员的用武之地。哪里支持我搞科研,我就到哪里干。”
多么实在、多么坦诚。
他留在二分场,先后解决了土壤、植保、农机、育种、耕作等多方面的难题几十项。19
79年经过试验找出了用多菌灵防治克早8号散黑穗病,使发病率显著下降,成果被赵光农场推
广,试验材料被总局农业处引用;1980年解决了氟乐灵、拉索单用、混用,以及出苗喷施丁
酯灭草等系列技术,写出总结文章,被《北安科技》发表;1981年至1986年,在试验总结基
础上提出耙麦茬种重茬小麦比翻茬小麦增产30—40%,在全分场推广,写出《耙麦茬提高重茬
小麦产量的效果及机理探讨》在省耕作学会上发言,并在《耕作通讯》刊登。他还科学地总
结出“三耙一松少耕法耕作制”。从1986年开始在二分场试种油菜“奥罗”并获得成功。经
过三年试验积累,证实了北方高寒地带完全适应油菜的生长条件,并能达到亩产150公斤的收
成。1986年,这一成果得到肯定,并在全场推广。第一个提出油菜进入轮作体系,调整种植
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麦、豆、油取代了传统的麦、麦、豆三区轮作,成为黑土地上的一大
创举。获得了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
1982年9月,谭玉田的错案得到平反。
谭玉田好像年轻了20多岁,他那油黑、刻满皱纹的脸庞总是带着笑意。
1985年8月25日,谭玉田终于在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实现了他30多年的夙愿。
1987年,62岁的谭玉田已到离休年龄。
熟悉老谭的人都知道他条件比别人都优越。回到距蓬菜仙阁10公里的山东老家,那里有
8间舒适的住房和亲朋故友,这是晚年享乐的去处;几年来帮助某部队改造低产田9100多亩,
使这个部队农场产量、利润名列沈阳军区之首,他可以应聘到沈阳军区后勤部做科技顾问,
并可享受大校级经济待遇,这是晚年经济政治上的富有。还有单位请他去当参谋……
然而,面对这些优越待遇和条件,谭玉田都放弃了。
他坚定地留下了,而且又有了新的创造。
谭玉田被聘回场后,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他查找一切可供参考的资料,把过去赵
光地区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情况的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在进行综合性分析后,结合本地
实际,他提建议,定措施,写出了《对赵光农场作物产量不稳因由的分析与探讨》一文,还
帮助场里起草了低产田改造方案。
赵光农场的每块土地,都装在谭玉田的心中,人们都称他是活地图。
1988年,按照老谭的低产田改造规划和实施办法,赵光农场低产田改造工作全面开展起
来了。单产大幅度提高,使赵光农场连续三年获得农业大丰收,被国家授予产粮先进单位。
“老兵新传”的故乡一一赵光在腾飞。赵光农场的经济振兴,这里面包含着高级农艺师
谭玉田的多少心血啊!
执著的追求、无私的奉献使老谭赢得了组织的信赖,人民的拥戴,仅在赵光农场工作的
12个年头里,他就先后24次荣获农场、管局、总局、地区、省政府、全国的先进工作者,科
技标兵、特等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更为荣幸的是,他作为北安垦区的老知
识分子代表受到了王震副主席的接见。
北大荒的黑土地养育了谭玉田,谭玉田眷恋着黑土地,把晚年的余热无私地奉献给了黑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