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
白琳
拼音:bailin
奉献甘甜的人
——记五九七农场高级园艺师白琳
夏尊平
白琳,五九七农场高级园艺师,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0多年来,白琳在果树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寒冷而肥沃的北大荒
培育出了一系列杏树新品种,被誉为“奉献甘甜的人”。
30多年风雨,30多年坎坷,没有磨灭白琳的意志,他在苦寒中执著地追求着、探索着。
1920年9月,白琳出生在河北省定县。1937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刻,白琳
背起书包跨进了小学的校门。老师认为他是个执拗但却十分聪明的孩子。
在伪职业中学里,白琳学的是园艺专业。白琳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新天地,他像蜜蜂在花
丛中一般,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从而也确定了他为之奋斗而又很朦胧的目标。
然而,苦难的祖国,抗日烽烟刚息,内战之火又起。是与非、生与死、光明与黑暗两种
命运,两种前途摆在面前,每个有志的青年都面临着抉择。白琳再也不能在书堆里沉没,他
三年的专业课还没有学完,便于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他漫长的军旅生涯。
白琳曾在聂荣臻麾下历任炮兵观测员、连长文书、营部书记、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宣传
干事、保卫干事、文教干事等职,曾随队参加过著名的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在战火的洗
礼中,白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白琳满脑的果树花卉已被炮火硝烟驱散,每天都要面临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1951年6月,白琳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直到1954年4月才回到祖
国。
祖国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到处都充满着生机,飘荡着笑声,天空尽是阳光。然而,这
种美好的气氛并没有维持多久,一场政治风暴便席卷而来。
1957年,白琳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灾难性的年份,他被糊里糊涂地定为“中右”,并被开
除党籍。1958年4月,又一纸命令,把白琳“发配”到了北大荒。
北大荒,对于白琳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一草
一木,他都生疏,甚至连自己对自己也生疏了。昨天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军官,今天却变
成了农工。他没有勇气赞美这里的黑土地,也不想用豪言壮语来掩饰自己心里的凄苦。
然而,白琳毕竟还年轻,血管里流动的是充满活力的血液。很快,白琳就被北大荒漫山
遍野的野果树吸引住了。山梨、山丁子、山葡萄、山杏……葱绿的果树,红的、黄的、紫色
的野果,勾起他学生时代的旧梦。他跑到山上,醉心地观察着野果树的生长情况,他忘却了
时间,忘却了存在,忘却了痛苦。
他把一个月的工资寄到了北京邮购书店。不久,便从首都邮回了一套园艺专业的中专教
材,白琳又沉浸到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比照着。原有的知识被唤起,一个大
胆的设想在胸中形成:要让寒冷的北大荒,也能尝到内地的甘甜!
在白琳多次要求下,原来的二分场成立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园艺组,拨出了三亩地做为
他们的试验基地。白琳高兴得几乎蹦了起来,他的宏伟计划即将付诸实施,他又找到了一个
施展才能的舞台。
第一步是到山上把山梨、山丁子、山葡萄、山杏、山植树移植下来。第二年,他便利用
去年的沙果花叶枝条,高位嫁接到移植来的山丁子树枝上。以往的经验都是地皮接,但要等
四五年才能结果,速度太慢。白琳大胆地采用高位换种,当年嫁接,当年结果。
北大荒也吃上了硕大、香甜的苹果(123)!垦荒者们奔走相告着。意想不到的成功使白琳
有些不敢相信,但事实告诉他,他确实成功了。
白琳的价值第一次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1960年,这是白琳最光彩、最得意的一年。年底,白琳被推荐为合江垦区园区艺标兵。
曾经失去的自信又回到了身上,他也第一次认真地考虑了人生,他选择了园艺,并暗自发誓
,要终生为之奋斗,一定要让果香飘遍北大荒。
在白琳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宏伟的蓝图。他打算研究培育西红柿、蔬菜,让它们既生长期
短果实又大;他还要把南国牡丹、梅花移到寒冷的北方来,让美丽的鲜花点缀这片荒凉的土
地;他还想让中原的栗子、枣、梨在北大荒安家落户。
1961年初,白琳被调到农场果树示范场任技术员。他开始建设他的宏伟工程,然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对白琳的打击一个接一个。他的那些设想没有一个能够变为现实。失败使白
琳开始冷静地思考,科学是严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从无霜期、气候条件、土
壤条件,一直分析到作物的生长性能,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的设想忽视了这一系列的客观条
件,脱离了北大荒的现实,因而,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为成功之母”,白琳在一连串失败之后真正地成熟起来了。他又买来了大批果树
栽培技术书,还专门托人捎来了苏联果树专家米丘林的专著。
他又开始了新的冲刺!
1963年,白琳的“中右”被平反了,恢复了党籍。政治包袱甩掉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
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之中。
这期间,在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的马淑芹,放弃了优越的城市工作条件,来到了白
琳身边,与白琳结为夫妻。政治的解放、爱情的幸福、像两只助推器一样,推动着白琳在科
学的险峰上攀登。
白琳从河北省农家引进了一批杏核,采用实生育种的办法进行栽培,经过六年的辛苦培
育,从近千棵树中选出了几棵树种。正当他准备报请专家审定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
袭来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白琳又一次受到了冲击。他被定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被斥为
潜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白琳被排挤出果树园,正常的研究活动被停止了。
1970年5月1日,白琳被第二次开除党籍,并从场部下放到一分场二队参加劳动。每天日
出而做,日落而息,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磨灭白琳的意志,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果树栽培技
术的研究,反而给他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去读书,思考,总结。
1971年底,白琳又一次获得了解放,他又一次恢复了党籍。本来,职工们并没把他当作
什么异已分子,只知道老白是个果树土专家,能种出香甜可口的果子。在群众的要求下,白
琳首先在二队建起了果园,种上了大片的苹果(123)。后来,白琳被调到分场任技术员,几年
的时间里,他便在12个生产队全都发展起了果园,大面积栽培苹果、李子和杏树。在长期的
研究中,白琳发现,按传统管理方法,果树要等六七年才能结果,并且亩产量很低。于是,
他便大胆地推广果树矮化密植培育方法。实践证明,矮化密植不仅把原来6年结果缩短为2年
,而且亩产量增加了一倍。后来,他的果树矮化密植方法被收入国家果树栽培教科书,并对
此种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0年,白琳被调到农场机关,任农林科副科长兼林场场长,他又得以继续他的杏系列
新品种的研究和培育。
1985年7月10日,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派出鉴定小组来到了五九七农场,专门
鉴定白琳培育的杏系列品种,结果有两个杏品种通过鉴定,分别被命名为农垦一号杏和农垦
二号杏。
1987年7月20日,又有五个杏品种通过了省级鉴定,分别被命名为农垦三号、四号、五号
、卜号,十五号杏。
专家们对白琳培育的杏系列品种给予高度的评价:“黑龙江最早熟的杏是五九七农场的
一号杏;黑龙江省综合性状最好的杏是五九七农场的二号杏;黑龙江省最漂亮的杏是五九七
农场的四号杏。”
几十年的苦心培育,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现在,这7个姊妹杏已经在北京、辽宁、吉
林、内蒙、新疆、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8省1市安家落户,把甘甜遍洒北国大地。
昔日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今天已变为鬓如霜染的老人。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琳现在除继续培育杏树新品种之外,他又把精力转移到培育庭院经济上,引进的二十多个
葡萄品种,即将走向社会,走进每个一家庭,为农场人民提供一条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