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珠男
李珠男
拼音:lizhunan
黑土地的儿子
——记全国优秀教师李珠男
胡俊秋
李珠男出生在黑龙江省密山市黑台镇的一个朝鲜族家庭。从他身型上虽然找不出黑土地
养育的那种慓悍、强壮,但他却有着黑土地一样的胸怀和淳朴的性格。他的的确确是黑土地
的儿子。
(一)
1979年,李珠男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被农垦卫校招聘为合同工任解剖教师。李珠男记
得解剖学副教授丁光霖,最初常透过深邃的目光审视他。是俊才还是庸者?半年试用期,在
老教授的精心培育下过去了,农垦卫校正式接纳了他。
学校很穷,几栋日伪时期留下的旧校舍。师资缺,常常一个人讲几门课,每周12课时,
每周18课时,每周26课时,教学量在不断加大。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专业需求不一样,如何
使教学达到大纲要求?
堪称医学基础的基础——解剖学,是医学的入门课,唯有勤奋的人才能取得入门证,而
枯燥的解剖学名词术语,为了作一个既懂教学理论,又有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他必须付出
代价。
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实验课吧!解剖台旁。20多名学生围成一圈,有的用手帕捂嘴和鼻;有
的在不停地擦着眼泪,这是被解剖台上尸体发出的浓烈的福尔马林气味刺激的,李老师他没
有流泪,是遵守“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诫条?还是已经习以为常?他一边拿标本,一边对学
生们比划着臂丛、腰丛神经分布区域、体表标志及结构特点,铿锵有力的话语传出窗外:“
臂神经分布区内有个危险区,锁骨内侧三分之一处不能进针,否则胸膜顶刺破,会引起气胸
……坐骨神经的分布告诉大家,臀大肌注射时损伤坐骨神经后,会造成大腿后群和小腿膝以
下全部肌肉瘫痪。给患者带来的是终身残废。作为医生,这是医德所不容许的。”既有严谨
的知识传授,又有语重心长的医德教育,一双双眼睛闪出敬佩的光芒。
讲皮肤结构,他联系到临床为什么有些药物要做过敏试验,不试验造成休克死亡的原因
。
讲骨骼,他谈到老年人的骨质中的无机质多,有机质少,易骨折。所以上下车要扶老携
幼……
老师的话像涓涓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一些不安心本专业的学员,渐渐地对他们将要从
事的事业产生了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只有发奋攻读,才是对敬爱的老师的最好报答。一批批
毕业生载着收获走向岗位。他们来信谈工作,谈他们取得的成绩,每当这时,李老师那双紧
锁的眉头舒展了。
1987年底,李珠男承担每周十二课时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而他承担的两个职工中专班学
员的基础很差,为了教学,李珠男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次,他的妻子病了,住进了医院,儿子也病了。他开始了既当爸爸又当妈妈的生活。
白天上课,夜晚照顾儿子。过度的劳累,使他染上了流感,高烧39℃,可是他硬是没有耽误
一次课。
(二)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之所以神圣,就在于甘愿献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
到这一点。
1985年至1990年底,李老师目睹了20多名教师离开学校去寻找新的职业和更好的环境。
有人曾问他:“你什么时候走?”一向健谈的他轻轻摇了摇头算做回答。
1981年他动员新婚的妻子从辽宁某县城医院来到边陲小镇;1983年在哈医大进修时,哈
医大的教授欣赏他的才干,不放他走,他执意不肯;大连、承德等卫校相继发出邀请,要为
他改善工作环境,他婉言谢绝了;1989年他的同学为他在鞍钢医专联系好工作,那里有优厚
的待遇,有尽快提高业务的各种条件,有施展全部才干的广阔天地,他还是留在了北大荒这
个边陲小镇。
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是这里的党组织培养了我,我愿为医学事业献出自己的
力量。”
李珠男这个有着坚定意志的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校缺少资金,为了实验室的建设,他就千方百计用最少的钱办更大的事。学校恢复初
期,解剖室的全部家当是一具腐烂的尸体,一个颅骨和一些零散的骨骼。搞解剖教学,没有
尸体标本,如同京剧清唱。多少次,他紧锁眉,可要改变现状,又非一朝一夕,无奈,他只
得零打碎敲。
一套完整的骨架,需1800元还很难买到。李珠男利用暑假,冒酷暑、忍尸臭,用了整整
三天,挖掘三座无主坟,像淘金人一样小心翼翼地把得来的“宝贝”(尸骨)抱回学校,凑齐
了一套完整的骨骼支架。他收集尸体的劲头,远非用“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所能形容
的。家里的一部自行车可随时充当运输工具。医院、火葬场、公安局到处都有他的联络员。
只要听说有无主尸可捡,哪怕正是星期天或正在吃饭,碗筷一放就走。经过几年的苦心努力
,解剖室现有成尸25具,童尸23具。
解剖——尸体——疾病。这三者的关系不言而喻。收集尸体难,制作标本苦。有些尸体
是有烈性传染病的,像暴发型肝炎,连死者亲人都不愿意靠前和其见最后一面。而李珠男不
但要直接触及尸体皮肉,还要在上面精雕细刻,做成实验用的各种标本。几年来他和同事们
顶着世俗的偏见,冒着随时可能传染上重病的危险,忍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福尔马林的刺激,
共制作了160多件实验用的标本。几年来,他独立完成的97件标本,除去成本费用,为学校创
造价值1.9万多元。
对于未涉足过解剖学的人来说,根本想象不出标本对解剖教学的实用价值。
在一次为医院职专学生上实验课时,学生把李珠男辛辛苦苦制作的骨骼的标本扯散了。
李珠男望着散落在地的一片骨骼,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他痛恨这种不爱惜标本的行为,但他
也萌发了改革骨骼固定材料的大胆设想。已往用铁丝来连结固定,常常易生锈断折,现在他
用不同规格的尼龙线固定骨骼。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教学,为了标本制作和实验室的建设,几乎占去了他
所有时间。孩子上学了,该花时间辅导了,他都无暇顾及。1985年底,他被任命为解剖教研
室的负责人,这无疑又给他增加了压力。
他从教八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多种疾病悄悄侵入他的肌肤: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一到阴雨天,常常疼痛难忍,饮食上他稍不注意,胃就疼痛出血。可人们只称他是“老黄牛
”,有谁知晓他是个病人呢?!
长期和福尔马林打交道,他害了较重的结膜炎,两只骨节突出的大手,常年干燥,皮肤
上的汗腺、脂腺已被福尔马林浸泡得失去了作用,一触硬物,皮肤就脆裂出血。
97件价值1.9万元的标本,足以体现李珠男对解剖学的炽爱了。可他仍不满足:“现在的
标本,只能开出规定实验的95%,一旦有了资金,我们要作的标本还很多。我最大的愿望是能
搞一个相当规模的标本陈列室。同事们的协作,领导的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星转斗移,八年来的辛勤耕耘,荣誉也接踵而至。先进工作者、管局劳模、全国优秀教
师称号。然而,只知奉献的他感到只有更多更好地工作。
(三)
1987年12月,李珠男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在入党志愿一栏中,他郑重地写道:“我
要求加入党组织,不是为了面子上的好看,也不是捞取荣誉,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党和人民
的事业,挑更重的担子,做更多的工作”。
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实验任务,并没有使李珠男忘记教学经验的总结。为了事业,为了教
书育人,为了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他潜心研究。痴心琢磨,12年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
,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可他却不能放弃教学和科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终于结出了硕果。自19
85年以来,他发表论文八篇。其中有两篇被《中华麻醉学》和《解剖学》两家全国性刊物登
载,其它几篇论文,也陆续在省中专卫校解剖年会和东北三省解剖学会上交流,深受同行们
的称赞。与各地的同行广泛接触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引起他对中专解剖教学更深入的思考。
李珠男默默地在他的岗位上奉献着,他是黑土地的儿子,他的根,已深深扎进了农垦医
学教育这片沃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