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
张玉良
拼音:zhangyuliang
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
——记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张玉良
杜宝昌
张玉良,1948年12月生,1968年下乡,1970年入党,1974 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1978年
任浩良河化肥厂土木车间主任,1983年任浩良河化肥厂党委副书记,1985年任书记,1986年
改任厂长,成为全国55个中氮企业的法人代表之一。他所领导的这个厂,1986年获省级先进
企业,1988年获省文明单位标兵,1989年获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获垦区管理兴工、效益显
著先进企业标兵,多次被评为全国同类型企业竞赛优胜单位。张玉良本人1991年被授予省优
秀企业家和省劳动模范称号。
扎扎实实的功底
张玉良出生在河北省阜城县农村贫苦木匠家庭,为了生活,父亲携妻带子,于共和国诞
生的第二年来到了哈尔滨市。从张玉良懂事起,身下已排上了四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全家10
口人,就靠父亲8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由于家境困难,年纪小小的张玉良不得不过早地担
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还是个孩子,就搭上绳子跑遍大街小巷的坡坡坎坎拉小纤儿,拣破
烂,拾煤核儿。贫困的磨练,生活的锤打,使张玉良从小就养成了不怕困难,奋斗向上的硬
骨头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张玉良进入学校以后,虽然18 岁还没穿过囫囵个儿衣裤,但他在
学校里一直是班长,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称赞。
张玉良卷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于1968年冬天,来到了友谊农场三分场一队当
农工。在新的生活环境里,恪守着“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干事”的信条,凭着拼搏抗争
的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很快就成为生产队领导成员之一,当上了队里“知青的头儿”,
他的一言一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他的一举一动受到生产队的赞扬,1970年9月光荣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
两年,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多么短暂,然而两年的农场生活,对张玉良来说,却充满了
黄金一般的价值,在这两年中,使年轻的张玉良有机会接触了当年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和
农场广阔的天地,受到了“北大荒精神”的熏陶和实际生产劳动的锻炼。这些从硝烟弥漫的
战场上转战到北大荒的英雄们,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丢下了可以晋升的机会,开发边疆
,扎根农场,为这块荒原奉献了一切,如今还在不屈不挠地奋斗着,这使张玉良初步认识到
啥叫社会啥叫人生。广阔的北大荒,锻炼了张玉良的体魄,陶冶了张玉良的情操,培养了张
玉良的勤奋上进的精神,使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工人。
但是不久,张玉良不得不怀着留恋的心情,离开了共同奋斗的战友,于1970年11月,由
农场推荐,进入了上海同济大学。
敢挑重担的硬汉
1974年6月30日,张玉良毕业后又回到了培育他的北大荒。被分配到省农场总局浩良河化
肥厂,任机动科土建技术员。
浩良河化肥厂1970年建厂先天不足,设备不过关,生产开开停停,产品质量不合格,连
年亏损。从1974年建成试车到1979年停产整顿,5年累计亏损285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东风,吹绿了祖国大地,也唤醒了沉睡的浩良河化肥厂。在老厂长鲁国强的带领下,经过
1980年的“背水一战”,改变了工厂面貌,为企业争得了生存。到1984年,浩良河化肥厂已
经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年产5万吨合成氨,加工成8万吨尿素。张玉良工作成绩突出,从
1978年开始担任了土木车间副主任、主任职务,1983年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任党委书记,
1986年接替厂长职务。
几年来的经验告诉他,企业能否得到发展要看班子,班子有无战斗力要看一班人的同心
协力。他深信班子团结是企业取得成就的关键。他所在的这个班子中,有建国前的老前辈,
有化工战线上的老专家,有年龄相差无几的本科大学生,资历有深有浅,年龄参差不齐。他
告诫自己,在这样一个班子中搞好团结,关键在自己。他给自己规定四条雷打不动的戒律:
有权要为公,不为自己谋私利;用权要为民,不脱离群众;办事要公开,不搞藏藏盖盖;成
事靠集体,不跳光杆舞。由于张玉良在权力面前,行得端做得正,深得同事们的信赖,在班
子中他虽然是“老疙瘩”,可他却是班子团结的核心,在化肥厂的生产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张玉良深知,企业要发展,效益要提高,非走锐意改革之
路不可。他首先主动协调企业党政工青关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大胆地
聘用中青年干部,改革了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和职工住房制度,推行“一岗两制”,让各级
行政领导干部,既担负经济工作职责,又挑起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任,实行两个文明一起抓,
两个成果一起要。同时,在厂属的27个单位中,分别实行招标承包和委托承包,把竞争机制
和风险机制引入企业管理。进而又把银行控制结算的社会机制引入企业,发行厂币,建立厂
内银行,从而强化了经营管理体制。于是张玉良在企业内精心编织出了“横向到边,党政工
青各司其职;纵向到底,从厂长到班组长各负其责”的管理网络。并且用制度把它固定下来
,在他主持下,完善和修订了287项岗位工作标准和103项各种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生产连
续稳定,经济效益步步登高。1985年合成氨、尿素双系统连续运行82天,创全国同行业最高
记录,被评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获化工部金质管理奖,张玉良三次获省优秀质量管理
工作者称号,记大功两次。
化肥是微利企业,尿素又是紧俏产品,这就决定了节能降耗、开源节流、控制销售,成
为厂长日理万机的大事。张玉良从一滴一点入手,截住了跑冒滴漏,创建了无泄漏工厂;大
搞技术改革,降低各项消耗,创出了多项降耗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
制度,实行一支笔批资金,避免了损失浪费,建立“尿素审批小组”,实行集体审批外销产
品,避免了以产品谋私,这些年来没有造成一笔呆帐,死帐,三角债,没有被骗走一元钱,
没有为倒爷提供一次机会。
钱,对企业来说太重要了。作为一厂之长的张玉良,每天都在为钱劳神。可对他自己来
说,钱更为可贵。不是吗?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一个儿子在身边读中学,母亲长期有病
住院,父亲退休,兄弟姐妹又都需要资助。但是张玉良在金钱面前,从不伸手。1988年张玉
良承包化肥厂首战告捷,当年可以兑现奖金一万多元,三年承包可以名正言顺地拿到近三万
元,可张玉良分文没取。朋友说“不拿白不拿”,孩子说他“装大头”,职工说“厂长拿吧
,你付出的比我们多,我们没意见,”上级说“政策要兑现,一定要拿”。可张玉良语重心
长地说:“我不拿这笔奖金,不是怕钱咬手,也不是什么高风亮节,只是我算了一笔帐,我
对这些钱一伸手,带来层层拿,那全厂各级干部要拿80多万,我带头拿,大家拿,干部满意
了,可失掉了工人的信赖,那消极下去的办厂因素又值多少钱?我上大学,又出国学习,都
是国家给的钱我知足了。”
“知足了”,这是张玉良对自己的生活而言,而他对企业的发展,工厂效益的提高,却
从来也没有“知足过”。在张玉良的带领下,化肥厂五年迈出五大步:尿素生产大大超过设
计生产能力,1990年生产合成氨6.8万多吨,超出设计生产能力37%,生产尿素11万多吨,超
过设计生产能力37.5%,这在全国同类型企业中,也是上数的。
开拓进取的先锋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看到企业的今天,还要看到企业的明天。张玉良就是这样一
位企业家。
1987年,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厂长办公会上,张玉良算了一笔账:化肥厂合成氨、尿素
两大生产系统的22个环节,已有12个环节具备了年生产15万吨合成氨,24万吨尿素的能力,
只需要把另外10个环节配套补齐,就可以使化肥厂的年生产能力增加两倍,与新建同规模的
一个化肥厂资金可以节约2亿多元,而且又能为国家年新增利税2000余万元。
厂长办公会决定工厂进行技改工程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了,厂里职工一片叫好
声,厂党委支持他,总局领导鼓励他,省政府还把这项工程列入了“七五”期间重点工程。
张玉良是个认准了就干的人,他不满足于“坐江山”,而乐于“打江山”。
1988年4月,化肥厂技改工程建设打响了。他两副担子一肩担,既要抓好老系统的安全稳
定生产,又要全力抓好技改工程建设。困难一个个接着而来。工程概算下来,需资金1.2亿元
。当时企业只有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需要自筹资金1亿多元。设备要订货,土建要拨款,钱
从哪里来,以张玉良为首的“筹措资金小组”成立了。张玉良想,有了困难,一找群众,二
靠上级,三求朋友,只要我们做得对,只要我们心诚,是会感动“上帝”的。他首先动员全
厂职工,为技改工程建设集资,领导干部带头有的拿几千,有的拿几百,几天功夫,就集资
187万元,解决了一时燃眉之急。紧接着资金筹措小组成员,往返于北京、哈尔滨、佳木斯、
伊春之间,向农行和建行汇报,争取贷款支持,共解决了5170万元,初步解决了资金的需要
,但仍然有很大缺口。
1988年初,在技改工程面临资金缺口大,是停还是建的紧急关头,张玉良大胆地提出“
以肥引资”的方案,立即得到来现场办公的农场总局局长刘成果的肯定。于是张玉良拖着带
病的身体,亲自带领资金筹措小组的成员,多次下广东,跑江苏,去吉林,寻求朋友的支援
。是张玉良的诚心,也是“北大荒牌尿素”这个硬头货,引来了5815万元,使得山穷水尽疑
无路的技改工程,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张玉良的指挥下,充分调动外来施工单位和厂内职工的积极性,实行两条脚走路,形
成了“乙方包甲方,甲方保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喜局面,三年任务,提前81天
完成,1990 年10月全部完工,10月24日白花花的尿素从新造粒塔上喷洒下来。整个工程概算
没有突破,还为国家节约500万元。1991年3月,在化工部召开的全国中氮厂长年会上,特约
浩化介绍了技改工程建设经验,受到化工部和与会者一致好评,称赞这是北大荒精神的具体
体现。
紧张的工作,繁重的担子,使张玉良的身体慢慢垮了下来,可他却坦然无事,照样拼搏
,照样奋斗,他愿做“两头燃烧着的蜡烛”,把更多的光明奉献给脚下这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