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黎明
苗黎明
拼音:miaoliming
创“全优”的带头人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黎明
梁亚萍
“对理想的追求,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事业是一条滔滔不绝的长
河。”个人,只能是这长河中不断向前涌去的一朵浪花,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份对
社会的贡献。但是,对社会的贡献,不是明天为了个人的索取,在共产党人的人生辞典上,
只应该写着两个字:“奉献”。
正是这两个大字,激励苗黎明在北大荒的人生旅途中整整奋斗了20年。他把自己的精力
和时间无私地奉献给“甜蜜的事业——制糖工业”。
(一)
1976年1月5日,屹立于宝泉岭大地上的第一座糖厂,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正式开机生产了
。在室内温度高达30多度的热流中,担任生产副厂长的苗黎明从容镇静地指挥着机器运转,
渗出——清净——蒸发——结晶,一次试机成功。苗黎明捧起一把白砂糖,脸上露出了甜蜜
的微笑。
然而,人们笑得太早了。试产后,从1977—1979年连续三年生产年度亏损,1979年达到
最困难时期,原料不足,管理不善,滴、漏、渗、冒、亏亏亏,四年亏了38万元。生产出的
白砂糖卖不出去,工人开不出工资,很多工人休假在家呆着。没办法,只好把生产出的糖熬
制成糖块,职工群众走街串巷去叫卖。有的不好意思去叫卖,去钻那背街小巷,不敢大声吆
喝,一天回来,卖不上1公斤。做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苗黎明,心里火烧火燎地难受,急得捶
自己的脑袋。
“国家花了1000多万元的投资,干部职工起早贪黑苦干,出力流汗,只落个沿街叫卖的
局面,你不感到羞耻吗?”苗黎明在困难面前,意识到自己肩上沉重的担子。
当时,知青返城风越刮越烈。短短的时间里,一起去佳木斯友谊糖厂学习过的140人,一
下子走了100多人。苗黎明的爱人王秀平,看到这种状况,也坚决要回北京。许多知青朋友都
去劝他和爱人一同回北京。
“你一个小小副厂长,芝麻大的官,有什么可留恋的?”
“好儿女志在四方,回城后同样可以干一番事业。”
“工厂这种状况,你还想继续搅在里面吗?能搅出个什么滋味?”
爱人扯,朋友劝,家里催,苗黎明思来想去,留下来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不能走。
“一是在老一辈北大荒人面前,我说不出这个‘走’字;
二是糖厂的事业不让我走,糖厂现在处于如此困难的境地,面对高大崭新的厂房,面对
1000多双焦虑的眼睛,我说不出这个‘走’字。
三是十年边疆生活的磨练,面对共产党员的责任,我也不能说出这个‘走’字。”
苗黎明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冷静下来,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毅然送走了妻子和幼小的
一双儿女,送走了返城的知青朋友,走上了人生的艰难旅程。
(二)
苗黎明从小就有一个犟脾气,无论干什么都想干出个名堂来,喜欢争第一。他发誓,要
在耻辱中奋起,把全省糖业综合评比的倒数第一给颠倒过来。
苗黎明首先组织人对亏损原因进行调查,经过反复摸索,考察论证,终于找到了问题的
症结和技术设备潜力。在党委工作会议上,苗黎明把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决心打好以革新
挖潜为主要内容的翻身仗。
“咱们厂是国家设计定型的日处理甜菜500吨的糖厂,要停留在这个基础上,甭说加工量
上不去,工艺总损失也下不来,糖厂要翻身,要提高经济效益,路只有一条——致力改革:
改革管理、改革技术,创全国第一。”
苗黎明的主张得到了党委的大力支持,老书记孙希武逢会必讲:“出了问题我们担担子
,大伙要往一股绳上拧劲,各车间老主任、老科长要给苗黎明吹喇叭、抬桥子。”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苗黎明主持的改革,当月就见行动,糖厂设立了总调度
室,苗黎明为总调度长。这时,苗黎明的爱人和孩子都已返城,他干脆把家搬进了办公室。
白天黑夜地扑在工作、学习上,彻底“以厂为家”了。
苗黎明常说:管理人员是关键,管理上不去,累死也白搭。检修会战,一条流水线从一
楼到三楼,长达700米,不停脚地转一圈也得半个钟头,苗黎明没有走老路,而是发挥科室技
术人才的作用。他组织生产科、技术科全体下车间,一人一摊,分片包干,实行三级验收。
这样一包,主任和科长也采用了新的管理方法,把车间任务包到工组,设备包到人头,定任
务、定工时、定消耗、定质量、定工期。全厂包,无闲人,抓改革,奔四化的热潮很快在全
厂掀起来了。
苗黎明干工作,总是到最苦、最累、最难啃的工组去顶岗,开机后,他干脆办公在车间
,睡觉在调度室。有时24小时连轴转,睏了就把皮大衣往椅子上一铺,枕着工作服稍稍休息
一会,经常深更半夜或凌晨三点突然出现在车间夜班工人面前,仔细检查每个阀门和开关,
看看有无渗水、冒气、漏糖现象。
有这样尽职尽责,精明强干的厂长,工人哪还能玩忽职守呢!工人们无不称赞他的知识和
才干,说他只要看看工厂的大烟囱冒的烟,瞧瞧排气管排出的气,听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就
知道车间的生产是否正常,甚至说他“有特异功能”,远在北京,也知道厂里的汽轮机出了
故障。
这并非是苗黎明有什么特异功能,是因为他对全厂各项生产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
是他勤奋自学,长期苦干得来的。
为了抢修炉排,他和工人们一起钻进四五十度高温的炉膛;为了改造管道,他和工人们
一起在寒冬腊月里爬阴沟。
当发生危险事故的时候,他可以在酒精车间的烈焰中纹丝不动,镇定地指挥大家消灭险
情;当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他可以几十个小时不吃不睡。
1980年10月的一天,由于过度的劳累,苗黎明血压升高,晕得直打晃,他瞒着大伙,硬
撑着下了车间。两点多钟的时候,制糖车间出现险情。在排险战斗中,苗黎明连顶12个班,
长达四昼夜,第五天清晨,一阵阵眩晕向他袭来,他情知不好,便托辞向调度室走去,可他
踉跄了几步,就晕倒在车间里,工人们含着泪把他送回办公室,瞅着他躺下才肯离去。可是
第二天清早,他又来到车间主持召开调度会,老书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有一天硬是把他堵
在屋里,锁上门,命令他睡觉休息。
苗黎明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拥戴,大家尊敬他、亲近他、爱
护他,有啥心里话都愿跟他掏。
由于全厂的努力,1980年糖厂的甜菜加工量终于达到了设计能力,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首次扭亏为盈,只用一年的时间,盈利11万元。在1980年全国行业评比中,宝泉岭糖厂各
项经济技术综合指标从倒数第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一。全厂上下群情振奋,连续三年喘不过
气来的糖厂活过来了,出现了新的生机。
(三)
1980年,厂党委向全厂提出“学女排,夺第一”的口号。苗黎明列出更新改造技术项目
20多项,一项一项地攻破,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苗黎明做为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在北大
荒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将制糖工艺总损失降低到2.8%,比省里规定的指标还低0.8%左右,为
制糖行业创出全国第一流的好成绩,为北大荒办成了第一流的糖厂。1980、1981、1983年在
全国几十家中型糖厂评比中,连获第一。1982年以后有效作业时间达到24小时,满点运行。
并且创造的九项技术指标被国家先后确定为法定的技术指标,人们难以相信,边陲一家默默
无闻的小糖厂,咋会出此奇迹?
1982年11月,糖厂制糖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家要求,创造了全国中型甜菜
糖厂的最高水平。国家轻工部决定在这个厂召开生产现场会,11月14日,全国27家糖广的10
0多位同行,云集宝泉岭。
北大荒的初冬,寒气袭人,全国27家同行们却感到的是一股股热流。制糖车间的温度高
达30多度,工人们穿着衬衣、单裤还汗流浃背,他们怀着渴望和急切的心情,也有人抱着怀
疑的态度,集体参观还没开始,个别摸底就进行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扎兰屯糖厂的庞兴副厂长说:“原来
我听说宝泉岭糖厂的工艺糖份总损失在百分之三以下,真有点怀疑,因为国家规定,中型甜
菜糖厂的工艺总损失是百分之三点五,我搞了多年制糖生产,工艺总损失一直在百分之三点
五以上,想降下来真不容易。”
与会者们看了废粕看滤泥,看了滤泥看废蜜。在最易渗漏的密压机泵旁,吉林省农安糖
厂的代表,围着密压泵前后左右仔细观察好一阵子,没发现一点渗、冒现象。
在事实面前,人们服气了,可是仍有人不信这个偏僻的糖厂有什么系统的措施办法。会
议室里,议论声中,苗黎明登上讲台,他从渗出、清净、蒸发讲到结晶,从突出重点讲到均
衡生产,技术上的均衡生产有一套完整的小指标;岗位操作环环相扣,首尾相接,步步为营
,扎扎实实,与会者终于折服了。宝泉岭糖厂不仅技术上过硬,管理上更过硬呀!听完这位青
年厂长的发言,有人推断,他是科班出身,是制糖方面的专家,可是一打听,高中还没毕业
,自学成为助理工程师。人们在叹服工厂业绩的同时,也对青年厂长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国
内制糖业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厂领导说,苗黎明的实际水平够得上工程师。
(四)
从1980年起,宝泉岭糖厂四次获得中型糖厂综合评比的第一名,在全国有了名气,人们
在称赞之余,不免担心他有那么一天,突然飞了。
1983年,经轻工部食品局推荐,北京市延庆糖厂邀请苗黎明去搞安装总体设计和施工。
一连干了两个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给该厂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7月,由轻工部牵线北
京市发来商调信,聘请他到延庆糖厂工作。之后该厂又带技术人员前来学习,当面商调。
1984年的12月,总局准备和北京市农场局在北京联合办豆制品加工厂,设备将从国外进
口,总局决定调他去组织筹建,机遇接连不断地向他招手,然而他却纹丝不动。
苗黎明十分怀念在北京的妻子、儿女。1979年爱人返城时,他的第二个孩子刚刚五个月
,至今已经上学了。他六岁的儿子给他写信,练习本方方正正的大格上最后写着这样几个字
:“爸爸,我爱你,全家都爱你,我想你,全家人都想你,我们等着你回来”。
一次,苗黎明探亲回北京,想关心关心儿子的学习,儿子说道:“管我学习的是老师,
管我作业的是妈妈,你回来应该陪我们一起玩。”孩子幼小的心里,渴望父爱。可是苗黎明
在爱人、孩子身边的日子,加起来也不过半年。在北京、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同她的父母生活
在一起,她的父母已经75岁了,没有儿子,人老了,总免不了十病九痛,她要工作,要抚养
孩子,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心里还要挂着远在北大荒的苗黎明,尽管她没有留下,但是在事
业上,她支持他,理解他,为他分担着家务的重担,尽他没有尽的义务,夫妻之间虽然远隔
千里,但心灵是相通的,感情是真挚的。
苗黎明到糖厂12年,只在家里过了一个春节,他一个人在北大荒,千篇一律的内容是工
作、学习,经常吃的是挂面,人们都管他叫“面条大王”。
(五)
1983年,苗黎明升任厂长,他深深懂得第一名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
益,争了第一,还要从零做起,跨过第一再前进。
检修期,苗黎明等厂领导带领着生产科、设备科的同志狠抓工艺水平的改造、提高。短
短的几个月间,苗黎明组织了一系列的大战役:石垒的流送沟改为铁板围镶,增大截留面积
,减少阻力;新装的3000瓦电机,按常规起码两个月,他们只用20天就安装完毕;新增三台
加热器;换了蒸发罐管体。有人说,苗厂长发狠了,他在做大手术。
生产期,苗黎明每天都按着国家规定的十大经济指标,组织大家一项一项地争夺。开机
后,日均加工量达773吨,最高日到952.2吨,超过设计能力90.5%;工艺总损失降低到2.69%
,比上年降了1%,创全国最低值。11月底,在全省19家大中型糖厂评比中,宝泉岭糖厂与全
国最大的甜菜糖厂红光糖厂并列第一名。
苗黎明在成绩面前并不满足,而是奋发进取,勇于探索,他靠着“奉献”的精神,酿造
着甜蜜的事业,他从只知吃糖的中学生,一个对制糖生产一窍不通的下乡青年锻炼成为制糖
行家、制糖工艺助理工程师、省制糖协会会员、垦区制糖协会理事长,使糖厂的经济效益逐
年提高。1980年盈利11万元,1981年189万元,1982年114.8万元,1983年170.06万元,1984
年219万元;生产的白砂糖、绵白糖被分别评为垦区、省、农牧渔业部优秀产品,远销15个省
市。
1984年国庆节,黑龙江省政府授予他“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5月1日,全国总工会授予他“致力改革者”光荣称号,并给他颁发了“五一劳动
奖章”。
6月,又获团中央颁发的“立志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