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白志东

白志东


拼音:baizhidong
银星璀璨
——记全国劳动模范、完达山食品厂厂长白志东
魏少勇
镶嵌在祖国东北边陲的乳品行业的一颗明珠——黑龙江省完达山食品厂,以生产名扬九
州的“完达山”牌奶粉、麦乳精、糖果等优质产品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银星升起的地方
”。
厂长白志东是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和农场总局四级乳品感观鉴定评委,乳品协会常
务理事;是省农场总局乳品联合体总经理、厂长(经理)协会副会长、质量协会理事。1989年
,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
白志东,他自称是乳品行业的无名小卒。
1966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把这位双鸭山市知青涌进了摇篮中的完达山食品厂。那时,全
厂仅有17人。当他和同伴们靠自制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夹层锅生产出第一批“完达山”牌
奶粉时,白志东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此,就把自己的命运系在了
乳品事业上。他处处以“老农垦”为榜样,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久,就担任了制粉
班长。两年后,被任命为乳品车间副主任。四年后任乳品车间主任。
在白志东的记忆中,有一件事他终身难以忘却。1970年春的一天,老厂长把一封远方农
村妇女的来信交给了他,信中那不大清晰的字迹至今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现在的奶粉太不好冲了,晚上黑灯瞎火,孩子又哭又闹要奶喝,可奶粉就是冲不开。
你们能不能生产出好冲的奶粉来”。
这撞击心扉的言语,使白志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确,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建
国20多年了,国内至今还没有一家乳品企业能够产出速溶奶粉。这位初出茅庐与共和国同龄
的人暗下决心:为了百姓的嘱托,我们一定要搞出速溶奶粉来。
决心好下,堡垒难攻。制低温速溶奶粉谈何容易!国内、国际都关注的一大课题啊!众多
乳品研究所和上百个乳品企业都将它作为重点攻关项目。然而,低温速溶奶粉犹如一座坚固
的堡垒,久攻不破。
两年过去了,无数个试验数据竟没有一个和速溶结缘。严酷的现实,摆在白志东和同伴
们的面前。白志东和同伴们没有气馁,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不能凭一时
冲动指望在一、二个晚上就解决问题。他深知,只有惨重的失败,才能孕育巨大的成功。
据说颗粒越大速溶效果越好。于是,白志东和同伴们在增大奶粉颗粒上大作文章。多少
个不眠之夜啊,白志东和同伴们进行温度湿度等多种条件对比试验。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在
有关专家的帮助下,终于攻克了久攻不破的堡垒。这个无名小厂在白志东和同伴们的艰苦努
力下摘取了我国大颗粒速溶奶粉的桂冠。1974 年10月4日,全国乳品工作会议竟在地处北大
荒的完达山食品厂召开。白志东在会上作了“压力喷雾大颗粒速溶奶粉”的专题报告,引起
全国乳品界的轰动。不久,从完达山食品厂诞生的大颗粒速溶奶粉犹如无数条小溪,流向全
国各地,取代了老牌奶粉而一统天下(后编入大学教材)。白志东的名字也在乳品行家心中刻
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
目标——冠军。初战告捷的白志东悟出了一条真谛:难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缺乏
信心。要想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像所有的北大荒人那样,白志东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
。自信与奇迹般的成功有着不解之缘,白志东的目光又瞄向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冠军宝座。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乳品企业多如牛毛而又强手如林,不论怎么说,冠军也
难以轮到名不见经传的完达山食品厂。身为乳品车间主任的白志东对此比谁都清楚。人家有
宽敞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强大的技术力量,这些我们的确比不上。我们靠什么?我们要靠
质量意识,靠科学管理,靠“求实、创新、拼搏、超越”的企业精神。因此,白志东将质量
看作是企业的生命。他说:“企业的饭碗就是质量,谁要砸企业的饭碗我先砸了他的饭碗。
”他严格质量管理。1972年,白志东编写出《奶粉生产、工艺、规章制度汇编》,并立即付
诸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黑龙江省乳品行业8项指标竞赛中,完达山食品厂竟独自拿走7
项第一。1975 年该厂乳品车间被省授予“先进集体标兵”之后,又摘取了1976、1977、197
8年全省奶粉质量评比三连冠。1979年,省政府授予白志东领导的乳品车间“质量活动先进集
体”,授予该厂“大庆式企业”称号。
一省之冠岂能令白志东止步,他的目标是全国之冠。当时,众多企业还很少有利用经济
手段管理企业的。然而,白志东却看到了它的威力。他制订出高于国标的企业内控标准。并
引入经济手段,凡生产出高于内控标准的重奖,凡达不到内控标准的则罚。他把人心引到产
品质量上。
控制奶粉杂质含量是保证质量的关键,而净糖又是控制杂质的关键。怎样来解决这一难
题呢?白志东陷入了沉思之中。一天,他来到生产线,看见工人们在净乳。顿时,他想到用
净乳机来净糖,并马上着手试验。结果出来了,用净乳机净糖使奶粉杂质度由2ppm降到0.5p
pm,终于解决了全国乳品行业共存的庶糖净化难题。这项工艺已被全国同行采用。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80年9月,在全国首届奶粉质量评比中,“完达山”牌奶粉以它
的大颗粒、高纯度、速溶优质获得总分第一名,夺取了全国乳品行业的第一块银牌,并荣获
农垦部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银星升起来了,它升起在白志东日夜为之奋斗的北大荒的黑
土地上。
(三)
随着银星的升起,白志东在创业中造就了自己,他成了一厂之长。然而,白志东没有陶
醉在已有的成绩上。肩负着党的事业,人民的嘱托,他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1983年元旦,在鞭炮声中,白志东再次陷入了思索。惆怅的脚步在曾经创造奇迹的一幢
幢老厂房周围徘徊,步履是那样的沉重。他抚摸着一台台曾立下汗马功劳的陈旧设备,在同
它们诀别:“该下线了!80年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总是提着裤子和别人赛
跑!”
白志东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不迅速改变生产条件,企业将会被
时代的发展远远地抛在后边。他果断地作出“三年打基础”的决定。3年中,他不停地奔波,
通过“滚雪球”、集资和贷款筹集资金1341万元;从瑞典引进了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纸
塑铝复合膜无菌软包装饮料生产线;改造了一座年产2000吨的奶粉车间;新建了一座年产15
00吨的糖果车间,一座麦乳精车间;扩建了啤酒车间,改建了一条年产1000吨的奶圆生产线
;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多。同时,投资近百万元进行环境建设,使工厂环境实现了绿化、净
化和美化。
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为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白志东深知夺银牌难
,保银牌更难。他提出,对奶粉生产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控制,确保袋袋奶粉达优。1983年
夏季的一天,有4吨多奶粉的酸度略高于内控标准,但符合国家标准。这4吨多粉奶如何处理
,人们的目光投向了白志东。白志东没有犹豫,将这批粉奶打入工业粉,并追究了有关人员
的责任。他说:“我们这样做,从眼前看是受到不小损失,但从长远看,不仅保住了我厂名
牌产品的信誉,而且将在干部和工人心中树立起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思想和强烈的质量意识。
”1983年,国家举行第二次奶粉质量评比,“完达山牌”奶粉再度以优异的质量获得总分第
一名,夺得了该项产品的第二枚银牌。
正当银牌增辉,产品走红之际,时代向白志东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竞争机制在
撞击着每一个企业,优胜劣汰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生
产经营的“三控制一反馈”工作法。三控制是:一控制生产,将原来的年月计划产量制改为
“五日计划产量制”,做到以销定产;二控制品种,控制微利平销的长线产品,开发和生产
畅销的短线产品,把原料集中用于生产名牌产品、适销对路产品上,以降低销售成本、抢占
市场、扩大市场覆盖面;三控制销售,杜绝产品搭配销售和硬性销售,控制不同区域、不同
季节的产品销售,增加小批量供货。一反馈是信息反馈。白志东派出7人常驻京津沪沈哈等地
,成为他的“驻外大使”。靠信息反馈,白志东迅速准确地作出决策。1987年10月,白志东
下今大量采购主要原料白糖,年底一下子进厂1600吨。许多人不理解,认为在资金如此紧张
的情况下积压这么多糖,岂不是越渴越吃盐吗?时过两个月,出现了缺糖的苗头,再过两个
月,许多乳品厂因缺糖而饿肚子,可完达山食品厂却吃得饱饱的。
在改革大潮中,白志东一时一刻也没有忘却质量,他把质量看作是企业中天大的事。然
而,企业受到冲击最大的也恰恰是质量。随着个体养牛的发展,牛奶纯度普遍下降,更严重
的是有的牛奶中掺入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白志东急了,这是关系到砸牌子的大事。不惜一
切代价,也要确保鲜奶质量。他率先在全国推行“以乳脂率计价”的验收方法,改革奶源管
理体制,把原来的一级管理一级检验的旧奶源管理体制改为二级管理三级检验的新体制。并
投资18万元购进先进的检测仪器还制订出鲜奶验收的标准化作业标准。一次,一个收奶员没
按规定时间到达收奶点,致使几桶鲜奶变酸,白志东严格按制度办事,按损失金额罚了他的
款。
对待质量白志东不单采取约束的手段,还应用激励的方法。他在全厂推行“三捆五挂钩
”工资含量包干计酬法。实行以质量否决权为导向,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倾斜政策。
凡出现不合格产品,一不计产量,没有产量工资;二不计利润,没有超利分成;三从当月分
配中扣减不合格品造成的损失;凡产品质量高于规定标准的,每月按百分比加奖。这一招真
灵,由过去依靠领导抓质量转到工人自觉地注重质量。1987年夏季的一个深夜,制粉工人正
在筛粉,突然停电。怎么办?刚出烘箱的奶粉如不及时筛出来,就会因吸潮而影响质量。工
人们二话没说,拿起小筛子用人工筛。刚下前半夜班的工人又穿上工作服跟着干起来……当
朝霞托来一个黎明,4000多公斤特级粉已筛到尾声。面对此情此景一种敬佩感从白志东心底
油然而生,他看到了银星升起的源泉。
1987年,国家对乳品行业的优质产品进行复评,并一律采取市场抽样。这一改革并没有
对“完达山”牌奶粉构成威胁,在一项又一项质量指标复测中,“完达山”牌奶粉的质量一
项比一项过硬,总分仍是第一,银牌更加闪光。“完达山”牌奶粉夺得了全国三连冠,人们
信服了,“完达山”牌奶粉的质量犹如一块纯金,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该厂奶粉1989年5月
经全国乳品标准化验测中心测定,部分指标超过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四)
“完达山”牌奶粉备受人们欢迎。然而,在完达山食品厂并不是奶粉的一统天下,他们
还有佼佼者——
1981年,在黑龙江省首次糖果质量评比时,由于该厂生产糖果的时间短、规模小,还不
具备评比资格。眼看着产品上不了评比台,白志东心急火燎。他们耐着性子磨,总算为他们
的产品争了个“列席代表”的位置。岂料评比结果却把人们惊呆了,完达山食品厂的蜂蜜白
糖、快乐奶糖、果味奶糖,分别占据了总分第一、第三、第四的高位。
异军突起让人不可思议,“白厂长你们什么时间开始搞糖果的?”
白志东笑道:“我们是借别人梯子来登高的。”
1979年底,完达山食品厂筹建糖果车间。没有厂房就用宿舍来改装,没有设备可以购置
,可没有技术实在让人头痛,造出的“傻大黑粗”糖果只好靠奶粉带销。
一天,回沪探亲归来的知青说道:“上海有家糖果厂的老技师退休了。”他们的心一下
子亮堂了,请!花高薪也要请!一次赴上海,老技师没有动,人家嫌北大荒冷啊!二次赴上海,
老技师还没动,人家说北大荒条件差。第三次白志东亲赴上海,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老技师
,千里迢迢来到北大荒。中国一流的先进制糖工艺在北大荒开了花。1982年全国糖果评比中
,“完达山”牌蜂蜜蛋白糖在125种糖果的激烈角逐中一举夺魁,荣获国家银质奖章。白志东
他们靠引进技术为完达山食品厂升起了第三颗银星。
白志东是个永不知足的人,面对闪光的银牌,他没有躺在功劳薄上,更从未停止过进取
和追求。白志东喝的墨水不多,可他知道:没有知识的人是愚昧的。十几年来,他如饥似渴
地吸取着知识的乳汁,自学了《畜产品加工》,《炼乳制造》,《糖果制造》等8门大学教材
。知识的积累得到人们的承认,他是我国唯一没有文凭的国家级乳品感观鉴定评委。这个厂
少年产品——麦乳精就是他用知识的甘露浇灌出来的一枝新花。在没有成型经验的情况下,
白志东在崎岖的路中摸索着,配方的选择,工艺的优化,他从无数次失败中积累了成功。可
是,一到夏季,由于湿度大,麦乳精无法生产。白志东又打开了思索之门,他铺开图纸,伏
案画起来。横线、竖线交叉编织着,当黎明的晨辉射进窗棂时,他心中的空调机编织出来了
。麦乳精成了这个厂夏季不断溜的产品。
1984年国家首次举行麦乳精质量评比,经白志东精心培育的“可可麦乳精”和“强化麦
乳精”均获总分第一名,双双荣获国家银质奖。白志东又争来一枚闪光的银牌,第四颗银星
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冉冉升起。
(五)
在短短的10年里,完达山食品厂有四种产品5次获国优,有七种产品16次获部优,14次获
省优。这在中国乳品企业里是独一无二的。身为一厂之长的白志东该满足了吧?不!在他的眼
里,那一块块银牌永远不是毕业证书,而是通往高峰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在充满艰辛的征
途上,白志东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脚步。
随着白志东的上任,企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任厂长6年,年综合生产能力是10年前
的4.5倍,实现利润1421.5万元,上缴税金741.9万元,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他任厂长
6年,开发出奶圆、人参麦乳精等6种独创的新产品,并成为拳头产品,每年获利可达150万元
,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完达山”牌奶粉的需求,白志东又迈开横联的步伐,使“完达
山”牌奶粉覆盖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
他还是不知足,他的目光已瞄向国际市场,部分产品已销往苏联,又从瑞典引进了“利
乐”无菌软包装饮料生产线。当时,许多厂家对这个投资大,而又没有透明度的项目抱怀疑
的态度,可白志东心里有自己的算盘。眼下看是划不来,可从长远看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产
品,斗转星移,在两年后的一次订货会上,仅黑加仑果汁一次就订货1800吨,4种软包装无菌
饮料从北向南,在全国走红。
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完达山食品厂的奶粉、蜂蜜蛋白糖、可可麦乳精和强
化麦乳精荣获金牌。奶圆、黑加仑果汁荣获铜牌,获奖牌数居黑龙江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