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韩印

韩印


拼音:hanyin
奉献圣水的人
——记哈尔滨松花江酒厂厂长韩印
张文钢
我们这里所写的,既不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不是名声显赫的艺术家,而是一位像我
们东北黑土地一样质朴,一样醇厚,有着关东人韧劲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哈尔滨
松花江酒厂厂长韩印。
追寻他的足迹,那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程。
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把韩印卷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卷到了红旗农场四连酒厂
。他站在长满荒草,遍地泥水的酒厂土地上,望着眼前的破草房,烂泥塘,土烧锅,此时的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会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贡献在这里,那
一年他刚满16岁。
(一)
一晃几年过去了,同来酒厂的青年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伙伴们临别时拉着他的手,含
着泪水说:“韩印,走吧!别傻了,这地方太穷,太破,不是久留之地,小酒厂连个名号都没
有,生产无计划,成本无核算,年产只有十几吨,不会有希望了。”韩印目送着他们远去的
背影,默默地思索着。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逃避现实,去寻找容易成功的途径,要
么面对生活,勇敢地开创新路。他选择了后者。一个孕育已久的志向在他心里渐渐地清晰起
来,热血涌上了他宽大的额头,他在心中喊道:“你们走吧!我不走,总有一天,我要让走的
人后悔,让留下来的人安心,让旁观者叹服……”
(二)
自从韩印在那一天立下誓言后,心里就像亮起一盏灯,也如同在心中压上一块沉重的石
头,他不时地在心里掂着份量。按照韩印的计划,开始了第一步行动。有人说:“世间有一
个人可以往下跳的深渊——知识的深渊”。人们见他跳下去以后,再也没见他出来过,他以
锲而不舍的韧劲,如醉如痴地迷上了酿酒技术。在那间阴暗,低矮,破旧,潮湿、闷热、弥
漫着酒糟气味令人窒息的作坊里,他学会了眼观、鼻闻、口尝品酒的绝活,不论是哪方的名
酒,只要在他的鼻下一闻,放到唇边一尝就能准确地说出酒的名称,产地。俗话说:“台前
十分钟,台后十年功”。王羲之为了学到书法的精髓,习遍了天下字,韩印为了练出品酒的
绝技,几乎尝遍了“天下”的酒。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到半本缺头少尾的《糖化曲》,韩印如饥似渴地
读着,就是这本残缺不全的书,载着韩印步入了酿酒之门。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想读
到几本技术书籍并非件容易的事。他听说省轻工研究所藏书很多,便贸然叩响了大门,没想
到人家摇着头说:“这里不是租书铺子,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他不死心,找到研究所的
老师,倾诉了小厂的艰辛,求师的渴望。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他的恳求所感动。从此
,一本本酿酒专著,源源不断地落到他的手上。他如饿汉逢食,疯狂地捧起了书本苦读,可
谓头悬梁,锥刺股。他沉浸在希望里,虽然这希望看来有些遥远,但他是用生命之火去燃烧
这希望的。
(三)
盛夏的北方,太阳把整个脸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灼烤着大地。在茅草屋的烧锅旁,围
着一圈光着脊梁,冒着热汗的粗犷的酿酒工,他们在核算着这一年的产量。韩印带领的班组
连续几年,每一年都比其他的班组多产酒1000多公斤。人们默默地注视着沉思不语的韩印,
心里捉摸着:为什么用同样多的原料,使用同样的工具,产量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呢?难
道是你韩印有点水成酒的法宝不成。同时,他们满面汗水的脸上也流露着折服,心里在说:
“韩印,真不赖,是条汉子。”
1977年,韩印被提升为技术员。他挥起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哈尔滨松花江酒厂”,要
让酒厂的酒,像松花江水一样源远流长,像松花江水一样为人民造福。
1977年那个冬天格外的冷,冷得寒心冻骨,韩印坐在破旧的实验室中,手里拿着刚刚引
来的中国微生物研究所与某厂研制的“VV—11”菌种。这种菌种若是能在异地培植成功,能
够大幅度提高出酒率。与此同时,东北数家酒厂,也在夜以继日地研究“VV—11”菌种。韩
印暗暗下了决心:就要走在其他人的前头,要让“VV—11”变成松花江酒厂的血液,变成能
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从此,韩印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实验中。正当实验的关键时刻,韩印
的妻子分娩了。他清楚地知道家里、妻子、孩子是多么需要他。怎么办?他狠了狠心对妻子
说:“实验停不下来……”妻子没等他把话说完,一把抓住他的衣角,泪水忍不住涌了出来
,带着满腹的委屈,哽咽着说:“你从来也没有关心过这个家,你把家当成了旅店,饭店。
这么多年,家里的一切都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再苦、再累我都能挺,可这个时候你还要离
开家!我不求你别的,看在我们母子现在这个样子,就别去了,哪怕是给我端杯热水,说上几
句话我也就满足了。”说完以后泣不成声。妻子的泪水和实实在在的话语,如千斤重锤敲打
着他的心,他的心都要碎了。但他还是挪动了像灌了铅的两条腿,推开了家门。阵阵凛冽的
寒风扑面而来,也凉透了妻子的心……
一连40多天,20多次反复的试验,使淀粉出酒率从55%上升到74.2%,引用新菌种,当年
节省粮食30吨,成本降低10%,这一年白酒增产46吨。哈尔滨市几家酒厂在这里召开现场会,
推广新菌种,韩印在哈尔滨制酒业放出了一颗小小的卫星。他成功了,妻子望着他消瘦憔悴
的面容,深陷下去的眼睛,把怨气,全化作了怜爱,化作了自豪,化作了喜悦,她理解了丈
夫,理解了他那颗火热的心。
(四)
自从韩印研制的VV—11新菌种在异地培植成功以后,酒厂如一粒孕育已久的种子,破土
而出。1979年,韩印晋升为技术副厂长。面对着这个羽毛未丰,还经不起风吹雨打的酒厂,
他感到了压在自己身上的沉重的担子。他深知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闯出一条符合企业自身
发展的道路。就在这一年的盛夏,他怀着要搞出名酒的心情来到了四川泸洲酒厂,开始了他
三个月的学艺生涯。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累得他骨头像散了架,到了夜晚,忍受着南方的酷
热苦心钻研。严重的胃病,疼得他握笔的手不停地打颤,汗水像雨水一样往下流,流到嘴里
,又咸又涩,他一口口地吞进了肚子里。为了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大小也是副厂长的韩印去
给人家擦地板,打水,倒痰盂。老师傅见人就说:
“我收了一个好徒弟,在这儿干了这么多年,跟着我学艺的徒弟,没有一个赶上这个小
伙子的。”后来他知道这个得意门生是松花江酒厂副厂长时,惊讶得张开嘴半天也没合上,
一个劲地摇头说:“没想到,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学习结束临行前,老师傅们捧着十几
瓶名酒,一大堆川味特产,含着热泪送给这位让他们敬佩的“徒弟”。而他只是笑着摇头,
他早就盯上了做梦都想得到的心爱之物——一块酸臭的窖泥。他挖了一大块相传有300 多年
历史的窖泥,蹬上了归乡的列车,车窗外阵阵的微风掀起了他乌黑的发丝,陷入沉思的双目
,把大地上的锦绣河山尽收眼底。谁不想趁此时机,游览奇山异水,观赏名胜古迹?但此时
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最大的奢侈。他奔波数月辗转几省,背着那块20多公斤散发着酒糟酸
臭气味的窖泥,归心似箭,坐在他身边的人,都捂住了鼻子,嫌这块窑泥的味太臭,可哪个
知道这块臭泥,是松花江酒厂腾飞的基石,比金子还贵重啊!
韩印的脚一踏上故土,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用这块窖泥潜心研究培育。他没有实验室
,在一座废弃的破仓库里,他和工人们抽空码间壁、搭炉子、砌火墙。他劝大家回去休息却
一个人昼夜连轴转地搞开了试验,一日三餐全部由别人送进试验室里。一张光板床成了他操
作的案板,记录的平台,小憩的卧榻。无情的肺病,开始像恶魔一样折磨他,咳起来就止不
住,疼痛难忍。他时常对自己说:“要坚强,可千万别在这时候倒下,坚持一天,再坚持一
天……”终于1980年国庆礼花映红夜空的时候,这块酸臭的泥巴爆彩了。松花江大曲酒问世
,填补了哈尔滨市浓香型大曲酒的空白,当年创利40万元。可此时的韩印,却躺在医院的病
床上,病床边站满了前去探望他的酒厂职工。大家都静静地围在他的身边,谁也不忍心惊醒
他。当他睁开双眼,朦胧地看到这么多熟悉的面孔,他的心好酸,又好甜。他想坐起身,他
想说话,张了张干裂的嘴唇,什么也说不出来。一位在酒厂干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的老
职工,手里捧着儿子结婚的喜糖,扒开一块轻轻地放到韩印的嘴里,望着他苍白,消瘦的面
孔,说:“吃吧,厂长,这是给你的。临来时,我儿子再三告诉我,一定要让你吃上他的喜
糖。”说着,说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滴在韩印的脸上,滚热滚热的……记得一位科
学家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此时的韩印,已找到了撬起酒厂这块
贫瘠土地的支点。
(五)
1981年,韩印出任厂长,助理工程师。他深知在多变的世界里,任何故步自封,因循守
旧,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虑考不周,都会损失惨重。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摆在
面前的形势更加的严峻。200多双眼睛在看着他,期待着他带领他们走上光明的道路。他又一
次陷入了沉思。他清楚地知道,如今有多少企业在竞争中倒闭破产。在制酒业蜂起,竞争激
烈的严峻形势下,不允许他瞻前顾后,他果断地提出:“产品要以质量优,品种新,信息快
争得市场。”他亲自组织技术人员,广罗国内外情报资料,综合百家之长,精心研制出清香
型,浓香型两大香型32个系列产品。由他潜心培育的“松花江大曲”于1984年获国家部优,
“中国红粮液”、“松花江白酒”、“松花江大曲”等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优质酒称号。新的
品种诞生,如同一枚枚炸弹在市场上爆响。产品远销15个省市120多个县。松花江酒厂的系列
产品终于冲出低谷,走上了北方大厦的展台。一次成交额就达3.9万箱,居全市同行业13家酒
厂之首,连续9年利税双超百万。与此同时,韩印也由单一生产型干部,转变为技术型和管理
型的企业领导者,连连闯入部,省,市级评酒员行列,并且在制酒行业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89年初的一天,哈尔滨飞机场上突然热闹起来,一辆辆高级小汽车风驰电掣般驶进了
机场。从车上走下来的人们,很快地汇集成一支庞大的迎接队伍,给这里笼罩上了一层神秘
的色彩。
飞机的舷梯缓缓降下,当韩印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人群沸腾起来,一束束鲜花投到
了他的怀抱。面对着一双双热情质朴的眼睛,他激动地仰起清瘦,带着几分英气的面孔,一
副大标语映入了他的眼帘:“欢迎垦区的骄子、国家级评酒员——韩印光荣归来”。他再也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睛潮湿了,他想说我做得还不够;他想说,没有养育我的黑土地,
没有哺育我成长的北大荒人民,就不会有我韩印的今天。在这次全国制酒名家荟萃的湖南省
府考评会上,在174名考生中,韩印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名。全国研究评酒的人不计其数
,全国久负盛名的大酒厂,名酒厂数不胜数,而韩印力破群雄,把那些曾经久战评酒杀场的
老将、名将甩在了自己的身后。他的成功是血与汗的结晶啊!为了学评酒,嘴被酒杀得一次又
一次地起了血泡,消了又起,起了又消,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正如一位诗人说的那
样:“成功,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却不曾想到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
搏击的血雨。”
1990年的初春,松花江酒厂的一个推销员,在上海,偶然遇到一位过去在酒厂生活过的
人,他急切地向推销员打听酒厂的情况,打听韩印是否还在酒厂。当他听到韩印还在酒厂,
并且把孩子也留在了酒厂,脸上流露出复杂的表情,当他听到现在的酒厂厂房林立,产品打
入了部优,省优,垦优,市优,向着国家级名酒行列迈进,摇着头说:“不可能,绝不可能
,当初酒厂什么样我最了解。那儿是有名的破草房,烂泥塘的穷地方。”推销员急了,大声
说:“你实在不相信就自己去看吧!”他果真借一次出差的机会来了。当他站在工厂的大门前
,仰望着总局“先进企业”、哈局“盈利百万企业”、哈市“文明单位”哈市“庭院绿化单
位”等诸多的牌匾,看了很久很久……他想了些什么韩印知道,在这里拓过荒的人都知道…

(六)
正当酒厂沉浸在美好的希望中,期待着创造更美好前景的时候,市场疲软,原材料短缺
的冲击波迎面而来,面对严峻的形势,韩印斩钉截铁地提出迎接挑战的战略思想:“一个提
高,二个注意,三个取胜。”即:“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信誉,以优取胜;注意市场调查,
掌握信息,以快取胜;注意产品升级换代,以新取胜。以质量求信誉借改革出效益”的经营
之道。在干部工作会议上,他坚定地说:“我们要在这次挑战中取胜,必须懂得质量是企业
的生命。技术是质量的血液。产品质量决定人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也决定产品质量,这二
者是辩证统一的。”……
韩印知道,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思想总是在传统的教条中束缚着,不具有任何预见性
和造创性,那么他就毫无能力去影响、带动一个群体去创造。他提高了声音,铿锵地说:“
人的因素是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从各方面提高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把人心唤起,把人
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才能迎接这次挑战。要坚决做到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投产;达
不到质量标准的酒不装瓶。若是谁在工作中做有损于工厂利益、有损于工厂信誉的事,你别
找我韩印悔过,你拿着你的悔过书,去站在全厂职工面前,向他们悔过。”韩印的战略思想
很快在酒厂实施了,在其它企业连连打出滑坡倒闭招牌之时,酒厂税利却双超百万,纯利润
直线上升,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在这场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角逐中,酒厂不折不扣,以其
强者的姿态,雄居于企业群体之林。
(七)
金秋的傍晚,夕阳把天边染成一片金黄,余辉笼罩了酒厂这片开满鲜花的土地。韩印独
自徘徊在厂区,此时的他不是在欣赏芳馨宜人的景色;不是为自己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
章,连续11年获得总局、管局、哈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而沾沾自喜;不是为自己
是国家白酒评酒委员,省酿酒协会常务理事,哈市酿酒协会常务理事,哈市政协委员,青年
企业家而陶醉。他把个人的名利看似鸿毛,甚至于把采访他的那些记者礼貌地拒之门外。他
谦逊地说:“不要写我,多写一写我们的酒厂,我们的职工,成绩是大家取得的。”在他的
眼里,看重的是酒厂未来的发展。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是厂房林立,设备先进,品种繁多,
资金雄厚,园林化的大型酿酒厂。这足以让人满足,欣慰了,但他仍然在苦苦地思索。居安
思危,他揣摩着在心里搁置了多年的志向——创出名牌。纵观市场对酒的需求形势,由于人
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中低档的新工艺酒的需求逐渐降低,而把目光投向了纯
粮酿造的高档优质名酒。要想使酒厂在竞争中立于败不之地,必须创出名牌。要想利税奔千
万,也必须创出名牌,以现在的实力,这一步应该向前迈,也必须向前迈。他的脚步逐渐加
快了,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坚定,落地有声。一个新的战略决策在这位年青企业家的头脑中逐
步形成。他考虑:凭借东北的地理气候,靠老窖泥酿造浓香型酒,酒质很难有大的突破,而
全国五大香型酒不可能都不适宜东北干燥寒冷低温的气候。他认定,必须出去考察,闭关锁
国等于坐以待毙。于是,他亲自带领技术人员二次南下,奔赴山西汾酒厂,确认东北不利的
地理气候,如果生产清香型酒则优于山西。而名酒厂生产出创高利税的名酒,大量的原料粮
取自黑龙江垦区。经过慎重的考证,韩印决定投资280万元,采用山西杏花村名酒工艺,结合
东北地区特点,建造了一座年产可达千吨的清香型优质酿酒车间。这座新车间的建成,标志
着酒厂向着生产名酒的厂家迈进,是松花江酒厂一次战略上的转变,大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
的后劲。在鲜花盛开的五月,滴滴香浓的美酒,在新车间诞生了,经过专家品尝,认为可与
汾酒媲美。新产品“太阳岛”将以令人瞩目的姿态,跻身于国家名酒行列。生产国家名酒,
在松花江酒厂再也不是什么梦幻,不是什么不可涉足的禁区。有人提议要韩印设庆功宴,他
激奋地说:“现在庆功为时尚早,待到酒出厂后,名家、消费者们竖起大拇指,我们再喝,
喝它个一醉方休。”
1991年6月,国家农业部举办的第三届评酒会终于召开了,韩印信心十足地带上酒厂新成
果——“太阳岛42度”、“太阳岛55 度”、“松花江大曲”、“汾源白酒”,匆匆奔赴京城
,代表着黑龙江省,代表着垦区,更代表着酒厂的职工,交上了一份考卷。经专家认定,垦
区4个白酒产品,工艺科学、口感良好、酒香浓郁、清澈透明、沁人心脾,连连打出满分,称
赞道:“席中美酒松花江,酒中珍品太阳岛。”在评酒会上出现了罕见的满堂红,带去的4个
品种全部被评上部优,占黑龙江省五分之四。人们如同在体育盛会上看到中国运动员夺金牌
那样让人开心振奋!
迎着风雨,韩印走过来了,头顶着太阳,脚踩着大地双手捧着圣水,向着酒厂走来。